立足课堂内外 赓续传统文化
作者: 徐世英【摘要】高中语文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宝藏。接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思索和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文章基于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现状,遵循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特点,结合高考对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总结、归纳出一些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具体可行、操作性强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统文化;融合;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6—0106—04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坚持认识与实践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统一,也就是必须坚持知行合一。在学校教育中,要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艺卫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
如何使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做到有机融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章多是从宏观理论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学习的背景和意义,譬如,庄严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学底蕴,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还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意蕴,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2]在具体学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采取哪些具体可行、实用有效的途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学习借鉴专家同仁的宝贵经验,反思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梳理课堂内外的点滴做法,笔者认为要使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做到有机融合,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3]。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文本大多为历代名家名篇,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夯实高中生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4]立足课堂教学,抓住教材文本,学习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
1.古诗文教学中梳理传统文化。在课堂教授古代诗词时,教师要随时指导学生梳理蕴含在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诵读《蜀道难》中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就要让学生知道“参”“井”是星宿名,属二十八宿。学习《孔雀东南飞》时,由“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一句,学生就可以了解古代“纪时”常识,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黄昏”对应“戌时”,“人定”对应“亥时”。诵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学生就应该清楚“孙仲谋”,是三国吴主孙权,字仲谋,排行老二,进而掌握古代兄弟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仲叔季”。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散文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文本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知识,诸如:“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天文历法、地理常识、宗法礼俗、音乐文娱、服饰器物、饮食刑罚”等。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相关古诗文的学习解读,就能让学生系统掌握一定量的文化常识。例如,学到《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一句,就让学生知道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进而明确“九州”是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行政区域。学习《鸿门宴》时,学生通过“沛公欲王关中”一句,就能了解“关中”这个地理文化概念。
2.现代文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近现当代经典作品中,也涉及到不少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挖掘、整理。诸如:鲁迅的《祝福》、沈从文的《边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光潜的《咬文嚼字》、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等就涉及到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譬如,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诚心相待,相互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作者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即景色美、人情美、风情美。欣赏“风情美”,就要看到边城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的庆典、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古老的风俗和古朴的民风联系在一起,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欣赏至此,就是对蕴含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解读和最佳传承。
3.在写作训练中彰显传统文化。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的命制注重“文化味”,不少命题材料渗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材料分别展现了齐桓公“豁达大度、任人唯贤”的胸怀,管仲“文武双全、不负重托”的魅力,鲍叔“无私举荐、甘居人下”的品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品格和精神。再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作文“写字与做人”的漫画材料别出心裁,文字内容语义双关,表面看是讲怎么“写字”,其实借“写字”讲怎么“做人”,具有“逆袭”“中庸”“沉着”等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高考作文命题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拓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中,注重题目命制与所选材料的“文化味”,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鼓励学生用厚重的文化故事丰富文章的内容,用文化名句增添文章的意蕴,从而能写出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作文”。批阅评价学生作文,一定要看重学生作文中的文采、文化和人文精神,看文章有没有书卷气,有没有传统文化意蕴。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中自然会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运用。这样的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消化与吸收。
4.在高考备考中强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复习。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越来越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古诗文阅读自不必说,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也是如此。譬如,论述类文本阅读中,2017年全国Ⅱ卷《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2019年全国Ⅲ卷《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2020年全国Ⅰ卷《“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等文本材料,就是传统文化在高考试题命制中的典型例子。文学类文本阅读,如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的材料,将传统戏曲中的经典折子戏《秦琼卖马》与现实故事“王超杰卖瓷器”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考生在阅读理解中走进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古诗文阅读备考,必须系统地、全方位地对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强化复习。以高中课本为主,教师指导、督促学生把课文中涉及到的所有“常识”分门别类地筛选、整理出来,结合课文例句理解、识记,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高考作文备考复习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优秀文章,最大限度地积累一些典型的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例,特别是那些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和民族性格的人物和故事,以作为素材在高考作文写作中运用。作文题目的拟定力求能彰显传统文化韵味,可以借鉴一些歌曲名或影视剧片名,比如《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精忠报国》《愚公移山》《小楼又东风》《桃花依旧笑春风》等。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外实践中的拓展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课外阅读与实践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课外传统文化内容的引入进行传统文化的课外延伸。”“逐步利用这种传统文化课外延伸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自主地品读传统文化、诵读经典作品等。”[5]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参与一些有价值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拓展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课外阅读中“读懂”传统文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远离粗俗,亲近经典。经典作品承载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课余时间、校园之外,通过有选择地阅读经典作品中的精华篇章,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例如,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论语》《孟子》《荀子》中没有选入教材的经典章节,使学生进一步系统了解儒家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和思想主张。荀子的《劝学》,高中教材仅仅节选了一小部分,课外让学生阅读《劝学》全篇,才能使学生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内容和途径、学习的最终归宿等方面较为系统地了解荀子的教育思想。再如,课外了解、阅读屈原的长诗《天问》,学生就不难理解“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诗意命名,进而理解“嫦娥”“玉兔”“祝融”“天宫”等命名的传统文化意蕴。
2.社会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社会是个大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学习、认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认识。”[6]譬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祭扫、拜谒、参观、探访”等“游学研学”活动时,就应该适时地让学生学习、体验、传承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一些学校每年定期为高三学生举行十八岁成人礼仪式,为培养学生的仪式感和礼仪感,可以让学生尝试穿汉服,男学生模仿行“冠礼”,女学生模仿行“笄礼”,从而让学生了解古代汉族男孩的成人礼“冠礼”、汉族女孩的成人礼“笄礼”。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为了安全防疫,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见面打招呼时不方便握手,许多地方积极倡导、推广行“拱手礼”,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推广。
3.民俗节日中“吟诵”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突出体现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人文历史,是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途径[6]。中国有许多传统文化节日,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文明漫长的进程,定格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从“春节”到“元宵”,从“清明”到“端阳”,从“中秋”到“重阳”,这些节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传颂,每个节日都有名家留下的经典传世之作。例如,王安石写“春节”的《元日》,欧阳修写“元宵节”的《生查子·元夕》,杜牧的《清明》,苏轼的《中秋月》,王维写“重阳节”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诵读、熟记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了解、熟悉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由来历史、文化内涵、人文传说、传统习俗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4.影视节目中“欣赏”传统文化。观看、欣赏有品位、高雅上乘的影视节目,特别是一些文化蕴涵丰富、主创人员精心打磨制作的精品,是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直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央视先后打造的文化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戏曲大会》《中国地名大会》《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的成功播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中国首档大型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角度全方位展现、诠释了中华地名的气象万千和绚丽多彩。通过地名知识竞赛的方式由浅入深地让你知道给一方水土起名的讲究与渊源。继承名字,是继承历史;记住名字,是记住来路;读懂名字,是读懂传统。通过“地名故事汇”“地名评书”“地名飞花令”“地名拼字题”“地方展演”等形式和环节,真正达到“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的地名文化普及与传承目的。课堂教学之余,利用双休节假日,适当地组织学生观看此类节目,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教师和学生都要自觉地重视传统文化内容,使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3+247-248.
[2]庄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7(10):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倪娜.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8):236.
[5]张飞雄.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课外语文,2021(04):48.
[6]刘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与策略[J].甘肃教育,2021(05):75.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972)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