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传统文化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 常明敏

【摘要】傩文化经过3000多年的持续发展,具有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跨越时间和空间,融合了人民的习俗、宗教和艺术,是一种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文化符号。但是,作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不相适应,其未来发展并不明朗。本文主要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及学校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分析,探索了一系列符合学生需求、新颖的教学方式及手段,在文创产业的帮助下,加深学生对于傩文化的印象,有利于傩文化的推广与发展,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军傩;艺术教育;传承;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6—0113—0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筛选和沉淀,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人民意志品质的核心内容。早在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要基本形成,特别是在教育大众、创新发展等多方面要取得重要成果,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内容不丰富、形式较单一,为加强和创新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以所在地“西固军傩”为例,探索地方性传统文化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融合和运用途径,从而达到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两重功效。

一、西固军傩概述

古代甘肃一部分地区曾是羌、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部落聚居之地,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碰撞、融合之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远征匈奴时曾在西固驻扎,期间霍去病将军为当地民众求雨、驱疫、祈福而编排了一些动作夸张、造型独特的“神舞”,目的是为了祭祀神灵。当地百姓非常感激他作出的贡献,为了表示对霍去病将军的怀念,就一直将这种舞蹈传承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固军傩舞[1]。

二、兰州西固军傩舞的现状

最初“军傩舞”是古代军队行军作战中举行的一种振奋士气及军威的仪式,展示的是古代居民狩猎、军人出征、战斗、胜利的场面。随着历史的发展,军傩舞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而发生演变,具有了生活化的形态,也增加了祈福、求雨、驱邪等内容。

军傩舞表演内容与现代舞蹈形式类似,无唱词,用丰富、夸张的肢体表演,展示宏大场景,通常以团体形式出现,锣鼓为重要的伴奏乐器,配合鼓点形成固定统一的步伐,气势撼动人心。兰州西固军傩舞主要以军队生活为创作背景,多数是表现正义之气的战争仪式,在近年的编排演出中,也逐步融合了历史事件及人物素材。

近年来,西固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使西固军傩舞获得新生。通过大型活动展演和对外集中宣传,西固军傩舞的知名度得到有效传播,成功打造成为西固区的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西固区政府鼓励和支持西固军傩艺术团通过历史再现及现代改编,依据口述、资料记载编排了《出征》《霍去病过黄河》《祭火》《霍将点兵》等为主题的傩舞,丰富了傩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在编排内容上更加细腻,为失传已久的甘肃傩文化的重现及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在甘肃省春节文化庙会上,融入音响、灯光、舞台效果的西固军傩舞多次成功演出,以其古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演形态吸引了众多观众,为其传承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兰州西固军傩舞发展面临的困境

从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兰州西固军傩舞发展的总体是向好的。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科技、文化的强力冲击,民间传统的傩文化因其特定的表现内容,发展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只能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出现。并且,全球经济化的融合发展、外来文化的广泛扩散、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等都对兰州西固军傩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一)军傩舞技能传承断代

目前,拥有一定傩舞技能的传承人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老龄化严重。同时,傩舞发展前景不明朗导致年轻人认可度较差。据了解,愿意接受傩舞文化学习的新一代传承人的最小年龄也已40多岁,如果没有新生力量的注入,傩舞技能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傩舞《出征》《霍去病过黄河》《祭火》《霍将点兵》等精品将只能在视频上观赏。

(二)军傩舞戏剧目的单一化

军傩舞演出靠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由于没有文字记录,留存至今的许多剧目已经有很大缺失和瑕疵,加上之前的传承人无研究以及再次创编的能力不足,同时,新的剧目受多种因素影响又不成熟,不完全具备代表性,对此,大众接受度未有明显提升[3]。

(三)政府文化部门的关注力度有待提升

经文化部门引导,军傩舞文化团体成立(半民间形式存在),虽有相关部门关注,但研究军傩舞文化的人员、物品和经费依然没有持续性的保障。重视、指导少,导致剧本创作、彩排演出都是业余爱好者参与,难以达到较高艺术水平,使得军傩舞很多剧目剧本未能再次创作,达不到演出要求。总之,纵览名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基本上都面临以上问题,兰州西固军傩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还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探索多种传承和创新传播途径。

四、西固军傩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艺术教育是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桥梁,它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作用不容低估[4]。一个人的审美水平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因此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对他们长大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引入艺术教育?如何教学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如何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区域艺术的热情。

(一)浓厚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为西固军傩文化推广奠定基础

事实上,传统文化的渗透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深远的熏陶。学校以“立人”文化为学校发展理念,校园文化古色古香,传统文化点缀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包括日常行、走、坐、卧等,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使传统文化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认识中,为西固军傩文化在相关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提供了良好氛围。近年来,学校在书法、剪纸、戏曲等方面依托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开展了系列活动。学校坚持以深挖传统节日的深刻意义为宗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各类活动安排精彩纷呈,赢得了全校学生的广泛参与,师生不仅了解了更多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故事传说,也使大家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热爱,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励教师和学生理解和学习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凝聚雄厚、专业师资力量为西固军傩文化推广提供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美术教学工作秉承“激发兴趣、面向全体、发展个性、重视实践”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积极开展多项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推进核心素养理念,提升美术教学质量需要有强大的师资基础。当前学校有美术教师1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人,连续多年,学校根据美术教育的新变化、新形势,引进毕业于美术专业院校的青年教师,为未来发展需要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目前已培养出美术学科市级骨干教师2人。美术教师均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完善的知识体系,了解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能够抓住传统文化衍生出的多种艺术形式,构建出更为广阔的艺术素材和平台,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当学校将地域文化引入课堂的构想后,美术教师积极将西固军傩艺术引入日常教学,自主查阅资料、寻访当地艺术传承人、制作专题课件,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和推广,效果明显。

(三)特色美术教育经验为西固军傩文化推广提供可操作路径

在学校日常的美术课上,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内容丰富的实际操作。画画、陶艺、手工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情趣、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反馈分析能力等,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用极大。由学校美术组老师共同建立的陶艺社已经成为学生争相选择的优质社团,在本区域内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目前陶艺社已形成了选料——构思——成型——上釉——烧制的成熟陶艺制作过程。

在此基础上,师生大胆创新,将传统陶艺制作与3D打印借鉴融合,尝试性制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青花瓷瓶、人面陶罐等。

西固军傩文化的教学也借助美术类社团进行尝试性推广,成立的陶艺社已相对成熟。学生做过人面陶罐、人物造型设计等,以傩面具为切入点引入到相关课程中。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部分,运用于傩仪式、傩舞和傩歌剧中。面具作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悠久的历史,学生在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同时学习新技艺,尝试西固军傩面具的陶泥作品制作,有的粗犷朴拙、有的庄严华丽,甚至还有卡通傩的艺术形象。

傩面造型大都以古代名人为原形,学生在熟悉陶泥傩面制作后,可以加上油漆彩绘,对角色的性格特点突出展示,形象各异,栩栩如生,不但还原了历史人物,还实现了彼时历史背景的重现。学生们前期在美术课程上接触过六面怪脸、门神画、京剧脸谱画等,所以对西固傩面具的介入并无排斥,尤其是学生得知傩面具是本地域文化特色后,更是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绪,积极投入到学习、创作中[5]。

五、西固军傩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融合的方法

(一)利用美术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教材,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与地域特色有关的部分。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八课《彩墨游戏》,学生用墨在宣纸上尝试,体会干湿浓淡中变化生成的各种各样的笔墨趣味。此时,教师引入西固军傩艺术团依据史记、资料记载编排的《霍去病过黄河》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傩文化的形式与内容,用学过的墨破色、色破墨、浓破淡或淡破浓等技术再现军傩舞的场景,用实际的操作为失传已久的西固军傩文化的传承作出一定的贡献[6]。

又如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春节到》,教师和学生们在课堂一起分享了过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很多同学都会发现,无论大街小巷,特别制作并挂出了许多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装饰品等,就是人们为了给春节营造欢乐氛围、表达美好的愿望。门神图案是其中之一,将一些夸张、威猛的神话、历史人物画像贴在大门上,祈求祝福,驱赶灾难。此时引入乡土教材内容,教师为学生介绍军傩舞,军傩舞表现的是古代狩猎、出征、战斗、胜利的场面,因情景需要,表演者同样佩戴面罩,面罩上的图案随着演变就成了今天的傩面具。

正因为需要表现以上的内容,兰州西固军傩的傩面与民间门神有很多相近之处,人物脸部造型和表情夸张,脸的颜色是绿色、蓝色和红色。这与生活中学生们已经熟悉的京剧脸谱不太一样,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们便有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一些学生自主查阅关于傩的知识、有关门神的来历。初次尝试,可以让学生临摹傩和门神脸的基本轮廓,然后尝试调制符合角色特点的颜色。在这期间里,学生们无意中创造了许多有趣的新形象,有卡通的傩面、英武的女门神等,为军傩、年画平添了几分诙谐和美感。

(二)利用音乐课堂培植学生传统文化之根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欣赏音乐的水平与个人的阅历紧密相连,教师需要分层分段进行、由点到面的引导学生从聆听开始。在音乐的学习中,静心聆听是首要工作,在实践中我们往往有所忽视,注重了唱、演、参与等。岂不知,听了便会感知音乐美,享受到美后才会主动参与,才会表达音乐美。我们经常告知学生要深入体会音乐,其实就是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传达的思想情感。我国有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类历史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古典音乐、传统音乐、民族音乐依然历久弥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音乐教师的重要职责,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知晓率,在普及教育中让学生深刻理解本国、本地区音乐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自豪感,统筹推进综合文化素养。

1.立足课堂,拓展教学内容。学校按照国家要求开设音乐课程,配备专业教师,利用现行教材对所在地区珍稀、独特、厚重的音乐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挑选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适合学情的内容利用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在多元文化中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尝试打造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学校目前使用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教材,每一册书中都含有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如,三年级下册第三课《采莲船》是一首湖北民歌,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会了解一些关于湖北民歌的特点,为更好地演唱提供保障,在课后内容拓展时,教师会引入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比如兰州鼓子、西固军傩等,此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先观看演出视频,直观了解,老师再做补充介绍。通过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逐步让他们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有什么特别的音乐形式,其旋律和舞蹈动作有什么独特之处,相信通过系列校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地区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