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泥塑在美术雕塑模块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王勃

【摘要】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把民间泥塑引入高中美术雕塑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造型能力和艺术审美力,传承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本文从民间泥塑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高中美术雕塑模块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民间泥塑;高中美术;雕塑模块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7—0111—04

高中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大部分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知识上,不太重视美术学习。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美术的价值,美术教师不仅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要尽可能让学生喜欢美术,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放松,释放学习压力。而雕塑模块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并且需要他们心无旁骛,非常适合高中生学习。为了加强学生对雕塑的了解,教师还需要结合民间泥塑进行进一步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雕塑。

一、立足民间泥塑,探究高中美术雕塑模块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大部分情况下,美术教师针对雕塑模块教学时,会从教材出发,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雕塑及雕塑的作法、起源等等,让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听教师的讲解,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相关的任务,影响教学质量。从泥塑的角度出发开展雕塑模块教学,学生就有机会了解更多课外知识,了解更多民间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资源,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改变学生态度。高中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他们有主见、有想法,并且很多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高考的重要性,他们希望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为此,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在面对美术类艺术课程时并不积极,甚至有些学生在学习雕塑期间,还会因为不喜欢而直接放弃[1]。但是,结合民间泥塑的相关内容开展雕塑模块教学,内容不会单纯被局限在美术上,学生还可以通过民间泥塑了解到很多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他们会逐渐认识到美术不仅仅是绘画,其中还蕴含着很多有内涵的知识,从而发现美术的魅力,喜欢上美术。

3.有利于实现文化传承。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与教育的融合。美术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各个学校及美术教师都非常重视文化与美术的融合。在教学雕塑模块的内容时,教师从古建筑方面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传统雕塑,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魅力。但是结合与民间泥塑相关的内容教学时,能够将这部分内容与学生常见的一些事物联系起来,比如逛庙会时碰到的捏小人儿、吹糖人儿等等,他们会认识到这是传统民间内容,之后教师再将泥塑和雕塑结合到一起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比,更深刻地了解两者的异同之处,这样可以更进一步实现文化的传承。

4.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很多人一提到美术,会认为这是一门副科,不能推动学生能力发展。美术教师在教学期间也只是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绘画技巧。但是,他们忽视了对学生鉴赏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美术教师结合泥塑内容开展雕塑模块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动手的机会[2]。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与学校沟通,为他们准备足够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作。除此之外,还可以带领他们到当地博物馆等地参观,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立足民间泥塑,探究高中美术雕塑模块教学遇到的问题

1.泥塑与雕塑存在差异,学生了解不充分。教师在结合泥塑开展雕塑模块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了解泥塑知识以及雕塑知识的机会比较少,大部分情况下会将两者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学生对此不了解,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在教学期间无法意识到这一问题,就会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知道应该了解什么,长时间如此就会严重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两者间的差异,然后再进一步开展教学。

2.民间泥塑难度较高,难以实现两者融合。雕塑就是让学生使用工具进行雕刻,经过反复雕琢得到最终的成品。但是,民间泥塑不同,泥塑并没有特定的制作方式,大部分泥塑方面的专家都是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3]。因为泥塑不仅注重形,还非常注重传神,所以泥塑设计到的范围也比较广,比如人物泥塑、动物泥塑、实物泥塑等等,人物泥塑中常见的便是各种戏曲角色以及小说人物角色泥塑,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内容,教师如果找不到两者的联系,就很难将其融合起来,无法利用民间泥塑推动雕塑模块教学发展。

3.严重缺少教学资源,影响美术教学质量。当前高中非常重视素质教育,美术课程也越来越受重视,教师在教学期间不仅会结合教材开展美术教学,还会利用网络搜集一些资料,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雕塑模块教学与其他部分不同,学生单纯从书面知识出发学习知识,并不能充分掌握和了解其中的内容,尤其在结合民间泥塑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利用泥塑材料、雕塑材料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相关技能,但就当前情况来看,很少有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美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

三、立足民间泥塑,探究高中美术雕塑模块教学策略

1.设计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泥塑与雕塑。教师想要在雕塑模块教学期间融入泥塑的内容,就应该先调整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之所以无法充分利用泥塑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是因为学生了解不够充分。对此,教师可以在进行雕塑模块教学之前,专门拿出一节课开展相关的讨论活动。教师提前搜集足够的资料,让学生也整理一些资料,在讨论活动中互相分享自己整理的内容[4]。在这种氛围之下,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会比较放松,这样能够充分地保证学生了解泥塑和雕塑,为之后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雕塑吗?”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会积极回答,“用石头雕刻成的艺术品”“用铁块雕刻出来的”等等,在学生回答期间,教师再问:“那大家知道什么是泥塑吗?你们认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对于前一个问题,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学生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此时,教师就可以为他们布置任务:“大家回家后,搜集与泥塑、雕塑有关的资料进行对比,明天一起讨论。”在讨论活动开展期间,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发言,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实际讨论,学生最后认识到,两者都属于美术艺术,并且都需要通过某种方法制作立体艺术品,这一发现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制作过程对比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提高美术雕塑模块教学的价值。

2.注重民间走访,收集更多课外的泥塑素材。泥塑不仅是美术课程中的内容,它还是民间工艺的一种。教师想要立足泥塑开展雕塑模块教学,就需要对泥塑的相关内容深入研究。大部分教师选择用网络搜集各种不同的资料及各种泥塑创作视频来辅助教学。但是,只观看视频并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泥塑的魅力,也无法让他们更为直观地发现泥塑和雕塑的异同。对此,教师就可以通过民间走访的方式,寻找当地具有此种工艺手段的师傅,并向他们学习一些传统的工艺手法,还可以邀请工艺师傅到学校为学生演示。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泥塑素材,还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以《凝神造像——中国传统雕塑》为例,这部分主要讲述中国传统雕塑,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图片了解传统雕塑,大部分都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等,其中比较出名的便是秦始皇兵马俑、敦煌莫高窟、乐山大佛等等,总结这些雕塑的特点,它们都会被应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然而在与学生讨论时,很多学生将雕塑与泥塑弄混,教师就可以将民间收集的泥塑作品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直观地了解泥塑,并利用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泥塑与雕塑之间的区别。

3.重视课堂活动,锻炼学生雕塑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雕塑的内容时,学生首先会想到很多西方雕塑,当教师向他们讲述一些中国传统雕塑时,学生也会想起许多类似的雕塑,比如庙堂中的佛像、石桥上的石狮子等等,对比之下中国的雕塑与西方雕塑有很大的区别。此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雕塑的美,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单纯地了解两种雕塑的艺术特点,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的目的,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组织一些相关活动,为他们提供鉴赏雕塑作品的机会,以此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以《理想与典范——古希腊与古罗马美术》为例,教材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古希腊、古罗马雕塑以及建筑内容,大部分学生在电视或者书本图片中见到过此类内容,但是他们对此类美术作品了解不透彻,并且有些学生并没有发现此种美术作品的美。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组织开展鉴赏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大量不同的作品发现他们其中不同的美。教师在准备鉴赏活动中要展示的作品图片时,不仅要准备具有古希腊、古罗马特色的雕塑作品,还要准备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作品图片,以及各种不同的建筑作品图片。在引导学生鉴赏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喜欢具有古罗马特色的建筑雕塑,也有学生喜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雕塑,还有些学生喜欢人物雕塑,比如《断臂的维纳斯》《兵马俑》,等等。通过开展鉴赏活动,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并且在鉴赏期间,学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个人经历等找到符合自己审美的雕塑作品,教师再教授学生雕塑技巧,并让他们动手创作的时候,他们就会将自己的审美融入其中。这不仅提高了美术教学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也使学生的品味得到了完善,甚至会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4.组织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创新。美术教师除了要组织课堂活动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带领学生一起脱离课堂感受美术的不同魅力。一般情况下,美术教师会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写生,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创作[5]。高中美术教师在对雕塑模块的内容教学时,也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因为在课堂教学期间,学生只能通过教材、视频了解什么是雕塑,无法真实地感受雕塑的魅力。为此,教师就可以与学校沟通,准备足够的材料,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动手创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会挖掘到一些学生的设计、雕刻天赋。

以《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为例,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结合教材让学生了解一些民间美术作品,还要从此角度出发延伸到民间泥塑方面的内容,向学生展示一些泥塑作品,然后与学生沟通,询问他们是否想动手创作,带领学生创作。一开始学生并不会使用雕刻工具,教师就从简单的泥塑开始引导。比如,学生想要捏一个自己的头像,就可以先让他们用材料捏出一个大概,然后利用工具辅助雕刻。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会对泥塑、雕塑技术了解得更全面,掌握得也更加牢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还会加入自己的一些设计,教师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有天赋的学生重点培养,即便无法让学生从事这方面的职业,也可以使其找到一个爱好,提升学生的品味。在课外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活动的看法,有些学生会积极与其他学生讨论,说出活动的一些不足,如活动内容单一,教师没办法在活动时顾及到所有学生等等。面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要做好记录,并不断对活动的内容进行改进,逐渐找到适合高中生发展的活动开展模式。最后,教师要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创作的作品,从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保留,并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展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也可以鼓舞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不仅需要教授学生技巧,还需要通过不同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期间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应该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辅助资料,在对雕塑内容进行教学时,借助泥塑内容进行完善,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不同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挖掘学生更多样的潜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充分保证美术雕塑模块教学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震.由传统到实践——雕塑基础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探索[J].艺术家,2020(11):117-118.

[2]孔庆坚.基于美术教改的基础变形学研究——雕塑基础变形教学初探[J].美术大观,2019(12):150-152.

[3]闵凡思.徐州泥塑在美育教学资源开发中的应用[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1):14-15.

[4]贺影.关于雕塑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思考[J].牡丹,2019(30):141-142.

[5]李梦林.雕塑鉴赏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实践运用与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8.

编辑:魏麟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