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群文阅读中的应用

作者: 张振宏

思维导图在小学群文阅读中的应用0

【摘要】思维导图+群文阅读是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方式。本研究充分阐述思维导图在小学群文阅读中的应用价值后,分别从感性思维欠缺、概念认知偏差和实际操作误区这三个维度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难点,最后从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和方法设计四个方面提出了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思维导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7—0119—05

将思维导图和群文阅读结合起来,可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以思维导图和群文阅读为研究重点,挖掘思维导图与群文阅读之间的衔接点和交互点,并通过逻辑引导和分析,将思维导图和群文阅读的优势效果不断放大,以此做到有效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群文阅读中的应用价值

思维导图是大脑逻辑思维训练的关键,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而群文阅读则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给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思维导图与群文阅读进行科学整合,不但能够显著提升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还能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价值[1]。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阅读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出来,有利于将阅读内容具象化,帮助小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阅读意愿。

(一)思维导图能有效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整合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国内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后,国内已经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理念。最为关键的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除提升教学效率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也同样重要。其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从本研究的角度来看,小学教师在强化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时要依靠日常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活动展开,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第一,将课本中复杂、繁琐的内容具体化,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讲解,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降低理解难度的目的。第二,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辅助学生自主思考和创作。这就需要小学教师不但具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能力,还需要承担起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职责[2]。

因此,科学地使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积极调动大脑进行逻辑运算和概念思考,强化记忆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将学生“生成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从传统的头脑分析转化为形象化的思维导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的把控,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在逻辑思维方面稍显欠缺,但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使用思维导图,不但能够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还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如,以“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为例,思维导图的使用能帮助学生厘清小松鼠找花生的过程和路线,直观形象,能有效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使思考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一方面,思维导图具备图文并茂的特点,能为小学生提供直观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逻辑关系的梳理过程,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左右脑潜能,实现逻辑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对小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提升具有明显帮助[3]。

二、思维导图在群文阅读应用中的具体表现

(一)多元联结

多元联结作为思维导图的自有属性,是指在特定的思维导图中,以某一中心点,扩展若干关键词,再向不同维度引导二级支干,再由二级支干向三级支干、四级支干延伸。其中,二级支干均与关键词具有关联性,但二级支干间并无关联,思维导图可以呈现多元发展的特征。在群文阅读与思维导图的关联中,则同样具有多元联结的特点。例如,选取“雪”作为中心点开展群文阅读,可由雪引导出农业谚语、农历节气、诗词歌赋等作为关键词。仅从诗词歌赋方面来说,描写雪的诗词可谓是数不胜数,像《沁园春·雪》《江雪》《大雪》等,再从诗词歌赋中引出的分支则是二级支干[4],可以往下不断延伸三四级支干。

(二)自主探究

在群文阅读中,一般是由语文教师先选取中心点、关键词,学生则以关键词作为目标开展阅读。虽然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性,但其根本依然是围绕教师选取的几个关键词展开。但在结合思维导图的作用和优势后,学生可遵循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在二级支干中选取感兴趣的知识点开展阅读,其中每个关键词的联想以及同一支干下的不同知识点都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可供学生自主探究[5]。如,以散文《春》为例,学生以“春”作为中心点,以文章结构、中心内容、修辞手法、赋予情感等多个维度为关键词绘制二级支干,并根据自身兴趣点和爱好选取群文阅读内容,从而获得极大的自主性,逐渐形成沉浸式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学习意愿的形成。

(三)发散聚合

群文阅读教学的发散聚合体现在议题的设计上,既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从整体上对群文文本进行联结。首先,教师要负责设计阅读中的冲突,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发散意识。其次,教师应充实群文阅读的内容,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机会。在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的设计中,要在人文内涵和语文要素间统筹发展、整体规划,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质[6]。

三、思维导图在群文阅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群文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益处良多,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师生都能快捷、高效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但在具体的实践和应用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需要教师对此开展充分研究。

(一)感性思维的欠缺

从学科属性来看,语文是一门同时兼顾实践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和教学任务,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也是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的要求[7]。

反观思维导图,理性与归纳始终是其无法更改的核心内容,在群文阅读中引入思维导图,必将影响小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效果,极易使小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的思维停留在理性思维层面,而忽视更为重要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发展。举例来讲,思维导图的使用中,学生会将描绘下雪的优美诗句凝练为简单的“雪”字,仅仅作为中心词置于思维导图的框架内,而忽视其句子本身的意境和美感。而感受能力、欣赏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思维导图所无法给予的。

(二)概念认知的偏差

在对甘肃省某小学进行调研和走访时发现,教师对发展概念认知的偏差体现在思维导图和群文阅读两个方面。

首先,对群文阅读方面的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某些教师将群文阅读等同于主题阅读,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是将文本课程以类型或主题进行分类,由此对概念认知的偏差造成了教学效果的大相径庭。从主题阅读与群文阅读的区别来看,前者核心在于以围绕主题进行课程内容的构建,后者则从多维度对课程内容构建意义。群文阅读形象地理解就是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和分析时更像剥洋葱,文章的主题会随着阅读的深入而逐渐清晰,但主题阅读则在阅读开始前便可由题目明确课程内容的中心主旨[8]。

其次,对思维导图的认知偏差则体现在小学教师对其作用和功能的理解和使用不全面上。思维导图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效工具,在于其表现形式简单直观,但却过于简练,并不能体现其全部价值,易导致学生忽略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从而对群文阅读的内容理解不全面。

思维导图在小学群文阅读中的应用1

再次,思维导图用于教学时只能作为提纲使用,可在课程预习、课后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辅助记忆等方面发挥作用,但也容易粗枝大叶,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影响学习效果。

(三)实际操作的误区

实际操作的误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思维导图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僵化,二是群文阅读教学中文本选择的单一化和狭隘化。

首先,在思维导图的使用方面,其自身具有多种形式的选择,能够根据群文阅读文本内容的不同来选择适合的思维导图模型,例如线条状图、桥型图、流程图等。但由于教师在教学环节的思维僵化,往往选择已经成熟的思维导图模型进行套用,造成学生阅读兴趣的降低且流程图与文本内容生拉硬拽的情况[9]。

其次,在群文阅读文本选择方面,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存在选择倾向于课本的内容,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在面对学生的兴趣降低和质疑时仍然固守有限的文本,对教学资源的拓展不足。

四、思维导图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主题统整,条分缕析——目标设计

思维导图在小学群文阅读中的教学目标设计可概括为“主题统整,条分缕析”,如图1所示。以“思维导图在说明文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例,先明确目标设计的中心主旨,再以中心主旨——说明文的教学目标作为依据划分关键词。关键词的确定采用三种形式,即以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总目标的依据、以教学内容作为确定标准的依据、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而二级目标的确立,则可以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延伸,依次类推,再向下延伸下一级目标,可拓展为多个方面。例如课程标准分为摘取学段目标和确定具体目标,而摘取学段目标又可以分为三个学段目标,每个学段目标又可以延伸出阅读、识字写字等细化目标。

(二)确立核心,以点带面——内容设计

内容设计作为思维导图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关键在于确立核心和以点带面。简单来说,确立核心就是要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指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而以点带面则是重点知识引领其他知识。

思维导图在小学群文阅读中的应用2

如图2所示,“以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为主题画思维导图”,先是在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左边“确立核心”,即指出说明文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这四种说明方法。然后,再客观要求学生能够清晰掌握说明文的使用技巧,以在群文阅读中熟练查找相关的文本,在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右边画出“以点带面”,并将“字词乐园、熟读课文、语言特点、说明对象”作为“面”来展示,从而在各个“面”的后面延伸出各项具体要求,像熟读课文这一项里,再列出默读、跳读、吟诵、朗读等具体要求,能让人尽快在脑海里跟着画出某一篇说明文的框架图,从而便于理解相关知识。

(三)合作学习,厘清脉络——过程设计

在群文阅读中,思维导图需要秉承“合作学习,厘清脉络”的设计理念。教师组织班级内的学生分组学习,小组中的每名学生需要各司其职,担任部分职责,共同完成群文阅读的学习任务。以某篇说明文为例,各学习小组先要明确说明文的群文阅读主旨,再利用思维导图厘清文本脉络,从而掌握这篇说明文的结构、内容和说明方法。具体需要分为三个阶段:

1.划分任务清单。由语文教师以班级总人数为基础,将学生划分为8个小组,组内职责轮换,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完整地参与到群文阅读的各个环节。任务清单分为初步感知、词语积累、资料宝袋、写作手法四项。

2.布置学习任务。全班共分为8个阅读小组,每个阅读小组各有4名成员,A同学负责初步感知,B同学负责词语积累,C同学负责资料宝袋,D同学负责分析文章写作手法。随后,教师根据文本的难易程度,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为阅读小组提供科学的准备时间,以确保各小组成员能够完成各自的任务。

3.小组汇报。小组汇报阶段由教师随意抽取汇报人选,确保每名组员都能积极准备汇报内容,以充分了解小组任务。汇报人先汇报组内成员的分工情况和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最后由其他三名学生汇报各自职责的完成情况。这样,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设计就完成了。

综上所述,在群文阅读中,思维导图的使用并没有一定之规,但教学方法的使用理念是贯通的。本研究从目标设计、内容涉及、过程设计等方面对思维导图在群文阅读教学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证明思维导图在群文阅读的应用符合素质教育和小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现实要求,未来通过更多的实践应用总结经验,将会有效提升思维导图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夏家发,郭佳琪.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21(12):31-35.

[2]徐鹏.群文阅读教学的学理审视[J].中学语文教学,2021(01):4-7.

[3]褚树荣.群文阅读教学亟须解决两极摇摆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21(01):8-11.

[4]范国强.“1+X”理念下统编教材特殊单元的群文阅读[J].教学与管理,2020(35):32-35.

[5]张雪梅.经典文本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以七年级上册“四季美景”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0(21):70-72.

[6]郝玲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46-47.

[7]曹茂昌.指向核心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短歌行》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20(07):19-22.

[8]林海燕,王济荣,胡青,等.初中语文思维导图教学优势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1(07):92-97.

[9]魏雪峰,杨帆,石轩,等.运用思维导图策略促进小学生习作的行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06):47-54.

编辑:张慧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