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进课堂要做到三个“制宜”

作者: 逯富红 代丽美

【摘要】“四史”教育不仅承担着广大青少年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让“四史”教育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就成了一项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了更好地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当中开展“四史”教育,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做到三个“制宜”的观点,力争为学校此项工作有效深入开展提供必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四史”教育;课堂;因课制宜;因时制宜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9—0023—04

2021年各地深入开展了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核心的“四史”教育。如何让“四史”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好地为其健康成长充足养分、扮亮底色,成了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笔者认为,做到三个“制宜”,对“四史”教育进课堂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一、载体上注重因课制宜

课堂是教学活动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承载着教学活动最关键最核心的任务[1]。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绝大多数知识和技能的形成都依赖、源自于课堂。“四史”教育,也要通过课堂来实现目标。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要做到因课制宜,针对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四史”教育。

1.政史课是主阵地。思政课和历史课,历来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知识教育最为重要的途径。通过政史课,可向学生灌输思政和历史方面的知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政史课作为“四史”教育主阵地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从行动上牢牢坚守政史课的主阵地地位不放松,才能从本质上真正贯彻“四史”教育的主线和灵魂。

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史课这一得天独厚的主阵地优势,结合课程特点,将“四史”知识有机融入其中。既要做到集中发力、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讲解,让学生对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比如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有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又要重视以人为本,教育学生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要高举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大旗,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一开始,就在内心筑起牢固的道德防线,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时刻准备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2.基础课要常态化。“四史”教育,除了要在政史课专门集中开展之外,在其他基础课程中,也要结合学科自身性质和特点适时适量地加以渗透融合。只有在各科课程之间齐头并进、形成合力,才能让“四史”教育日常化、常态化,得以有效开展。

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本身就包含大量革命题材和红色教育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当中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四史”方面的知识,并加以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透彻的了解。同时,也使其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受到红色基因的熏陶和感染。

同时,在数、理、化及体艺课当中,也包含大量与“四史”有关的内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找准切入点,准确恰当而又不失时机地加入“四史”内容。让我们的课堂实现知识传授的同时,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富于使命意识和时代特色。理科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以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入手,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体育课上,不妨借助邓亚萍、郎平等人的事迹,让学生充分体会奥运精神和女排精神的实质内涵;美术课上,可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四史”教育为主题的手抄报及绘画活动,让他们用无穷的想象和丰富的色彩表达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祝福。

3.校本课要有特色。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与尝试。一个突出的方面便是:开足上好国家规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相比,由于内容多以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主,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更容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唤醒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兴趣。自然成了必修课程的得力助手和必要补充,无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提升,还是思想意识的影响和形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反映在“四史”教育方面,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本土资源、本地特色有机整合贯通,以便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当地的地域和人文特色,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人文和地域方面资源优势,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当中主动对接“四史”、了解“四史”;另一方面,要在校本课程当中善于融入“四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贴近生活的素材,充分学习“四史”、感悟“四史”。从而激发内心热爱家乡、积极向上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有利于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长大建设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二、内容上做到因龄制宜

具体来说,我们要从教案设计、课堂实施及考核评价三方面入手,做好相关工作。

1.教案设计故事化。纯理论性的东西,对谁来说,都难免有枯燥单调、生硬乏味之嫌。由于学生心理方面的特点,决定他们在知识的接受上更加侧重于故事化的内容。其实,不光是青少年学生,就算对成人来说,越是简单通俗的内容,就越容易接受。

由于“四史”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以理论为主,因此在教案设计上,一定要注意将理论知识通俗化、故事化,最大限度地让单调乏味的理论知识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反应在教案设计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力争让“四史”学习教育以更加鲜活、更加生动的方式走进课堂,融入教学活动当中去,变得更加易于接受,易于理解。

党史学习方面,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观看《建党伟业》《长征》《血战湘江》等经典电影,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党史。这些影片既以故事的方式将党在不同阶段的大事件串连起来,又以专业的视角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纲领和任务呈现出来,融故事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对于普及党史知识,增强党史意识,有极大的作用。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方面,也有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事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将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穿插进去,必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四史”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2.课堂实施直观化。众所周知,“四史”中的内容,大都是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让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对学生理解“四史”中的内容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要借助多媒体,将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尽量以图片、图表、音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为这种方式的实现又提供了完全可行的技术和物质保障。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要善于利用这些技术和物质方面的优势为课堂服务。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教师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电子白板、PPT等为主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融入课件或录制成专题片,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相关理论和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其次,要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将理论知识以生活化、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将一些理论知识和英雄人物的事迹,通过课本剧、演讲、朗诵、即兴表演等艺术形式和手段呈现出来。这样,不管是观众还是表演者,都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最终得到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鼓舞。

3.考核评价常态化。对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来说,定期进行考核评价,无论对前期的经验总结,还是后期的规划打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四史”学习教育进课堂来说,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专门的政史课上,作为教学管理与设计者,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定时定期对“四史”学习教育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一方面,通过评价,对学生前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回顾,对成功的经验要在今后的教育中继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要及时弥补和改正,保证今后的教育更加科学有效。

另外,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也要突破之前文化课以试卷分数量化为主的常规做法,力求做到灵活多样、创新变通。既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等专题活动,以谈心、交流、总结发言等形式,对课堂上的“四史”学习教育效果检查验收,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演讲比赛、撰写心得体会、记录学习笔记等方式,还可以以成果展示或等级评定的方式,对“四史”学习教育的效果进行总结回顾。

三、策略上讲究因时制宜

1.结合时事树信念。“四史”学习教育进课堂,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借助时事学“四史”,力争活学活用、边学边用,把“四史”知识用在实践中[3]。如今是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替,置身其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一己之力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不仅个人如此,目前,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也是前所未有的复杂和严峻。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期,生理、心理方面都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稍有不慎,他们的成长之路上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误入歧途。

此外,学校必须紧紧围绕“四史”教育,结合时事,向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党的光荣传统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始终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充满无限忠诚和热爱。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反华势力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势头。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以时事为契机,正确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曲直,不管任何时候,都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自觉捍卫民族尊严与国家主权。

2.围绕时令学知识。“四史”教育除了理论著作之外,教师还应结合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进行。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上的今天”“党史天天读”等诸如此类的板块和方式,把不同年份同一天之内发生的大事罗列出来,让学生每天都能学到党和国家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由于是以真实的时间为参照,既拉近了历史事件的距离,感到极为亲切,又把不同年份的不同事件集中在一起,便于在对照比较之中加深理解记忆。

除此之外,还可以以节日为主题,比如,“三八”妇女节,可以重点介绍我们党百年来在妇女独立解放运动中所经历的大事件;“七一”建党节,可以以当年腥风血雨之中党的艰难诞生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坚定信念,坚定信仰;“八一”建军节,重点学习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在南昌武装起义,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光荣历史;国庆节定位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振臂高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的感人瞬间和壮阔场面。

3.不失时机促成长。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有很多,并且每一门课程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因此,要把“四史”教育贯穿和渗透于各门课程当中。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既要有丰富的“四史”知识,又要有敏锐的判断力。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调用与“四史”相关的知识,并恰如其分、自然流畅地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四史”教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一两年时间过去了,世界各国仍然高度警惕,全力以赴与病毒殊死搏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学时教师要对中外抗疫行动进行比较分析。从中不难发现,我们国家有效控制疫情,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而再看欧美的一些所谓的发达国家,直到今天,疫情持续蔓延的势头也未得到有效缓解。为何如此,答案不言自明,正是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使然。于是,上述内容,便自然而然成了“四史”教育进课堂最鲜活、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总之,“四史”教育进课堂,无论目前还是今后,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体教学活动当中,我们一定要做到理论上善于思考探索,实践中敢于创新突破,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内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让“四史”教育进课堂得以持续全面深入开展,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华,肖体贵.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06):70-74.

[2]评论员.学好“四史”,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决心[N].南京日报,2021-06-08(A01).

[3]陶文昭.“四史”之间联系和区别是什么?[N].学习时报,2021-06-07(004).

[4]评论员.用好思政课堂,推动“四史”教育走深走实[N].南京日报,2021-06-05(A01).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