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作者: 王彩红

【摘要】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甚至会使学生劳动观念产生扭曲,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提升。加强劳动教育,势在必行。本研究将以班主任工作为依托,提出以班级管理为契机,在组织班级活动的过程中恰当渗透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班级管理;问题;意义;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9—0035—04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党中央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通知,部署了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要求。班主任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以《指导纲要》的要求为依据,结合初中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与认知情况,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将劳动实践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产生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

一、中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家长对劳动的认识存在误区。当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加之升学压力的增大,大部分家长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希望孩子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劳动的意识和习惯,劳动能力低下。

2.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缺乏专门的评价机制。首先,由于存在升学压力,学校领导和教师过于重视文化课教学,忽视了劳动教育。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劳动课,即便有的学校开设了,劳动课也往往被文化课教师挤占。其次,学校劳动教育场地缺乏,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建设规划时,没有考虑到劳动教育,校内场地有限,无法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此时,学校通常只能联系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寻求援助。而学校与社会劳动实践基地距离较远,导致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受限。此外,受经费的限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也是有限的。最后,学校劳技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门的劳技教师。此外,学校没有制订与劳动相关的科学系统的管理与评价机制,不利于调动起师生的积极性。

3.人们普遍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经调查发现,大部分人认为拥有体面的工作,能光宗耀祖,看不起体力劳动者。加之,多数体力劳动者工作辛苦且收入不高。这一现象从某一种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更影响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班级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强身健体、磨砺意志。初中生正处于发育的关键阶段,且具有争强好胜,自我为中心,叛逆、情感和意志相对脆弱等特征,在初中班级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强健体魄、磨砺意志。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但在想尽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逐渐意识到正视挫折才能获得成功。而这一过程也是磨砺意志的过程,他们逐渐学会了在逆境中生存,同时也强健了体魄,培养了自强不息的精神[1]。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初中阶段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班级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学生在劳动中不断反思、感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劳动来创造价值,收获幸福生活,进而真正认识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实践证明,劳动教育中的体验与感悟,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内在生命意识,还浸润了他们的生命品格。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渗透劳动教育,因为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较快,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会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主动思考与探索,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当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后,就会激励自己不断探索与创新,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4.是班主任育人责任的体现。班主任作为学生学校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肩负着育人重任。尤其在劳动教育方面,深层次开展工作主要靠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潜心钻研,精心谋划,通过劳动实践实现育人目的。

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1.在日常思想教育中灌输正确的劳动观念。初中开设科目繁多,学习生活紧张,组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时间有限,因而班主任要抓住日常思想教育,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对学生有意识地灌输劳动者自信、劳动者可敬、劳动者光荣的劳动观念,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意识,使正确的劳动观念深入学生内心。比如,笔者值周,在监督住校生排队吃早饭时发现学生剩饭现象严重,吃完后桌面狼藉一片。在大课间活动时,便集合全班学生背诵《悯农》,讲解粮食“来之不易”“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讲解厨师为了做香甜可口饭菜的辛劳,让学生明白尊重劳动者的成果就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并倡议学生吃多少、打多少,坚持“光盘行动”,吃完后更要主动收拾餐桌与碗筷,懂得感恩。由于正确引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感恩意识明显增强。班主任不仅要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中巧妙地渗透劳动教育,还应在班会课中渗透劳动教育。每周开班会时,班主任都要结合不同的侧重点渗透劳动教育,比如理想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教育等。班会课前,班主任要精心准备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并搜集国内外的成功人士通过艰辛的付出取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视频资料,利用多媒体播放,并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秘诀。还精心策划了“劳动”主题班会,笔者先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与“劳动”相关的名言、警句、诗歌、歌曲、故事等素材,并组织学生通过亲自搜集素材,初步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开班会时,再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素材,并谈一谈自己喜欢劳动的原因以及从中得到的收获和启示。根据学生展示材料的内容,教师恰当地给予引导。如,学生展示朱德等一些革命前辈热爱劳动的事例时,笔者加以点拨,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从而加深学生对劳动重要性的认识。接着,又挖掘班级中热爱劳动的学生的点滴事迹,刻意表扬,让学生明白热爱劳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拖地、扫地、擦桌子、整理内务等。最后,号召学生把热爱劳动当作一种习惯,争做热爱劳动的模范先锋。

2.在班级常规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自我服务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劳动教育一般都是从自我服务开始的。”班级常规工作体现的就是一种自我服务的意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树立这种意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形成的过程。班级常规工作中,尤其教室、宿舍的管理更要天天关注。因为教室、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好坏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变得脏、乱、差,不但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扭曲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以教室卫生为例,如果班主任不注重细节管理,做卫生的学生就会敷衍了事,课桌摆放交杂错乱,卫生保持就会更差,随手乱扔垃圾就会成为常态化。如果班主任注重细节管理,做卫生的学生就会认真负责,教室也会干净整洁,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在班级环境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可与学生一起分析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要求做卫生的学生认真负责,使教室卫生干净整洁,其他学生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其实这个教育过程就渗透了劳动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班级常规工作非常琐碎,而班级各项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都蕴含着渗透劳动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契机,不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班主任要明确要求,教其方法,耐心教导。只要将常规工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学生的不良习惯就会得到纠正,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进而劳动意识、责任意识就会逐步增强。

3.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劳动教育。学校里劳动教育的开展,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会受到很大限制,班主任一定要抓契机,找载体,通过实践活动践行劳动教育。因为劳动实践是对学生真正进行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创新意识[2]。班主任可开展好以下工作,以增强劳动教育效果:一是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如,春天播种玉米时,带领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亲自种玉米;秋天收玉米时,带领学生亲自掰玉米,让学生真正体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辛劳与快乐。二是充分利用校内的劳动机会。如,校内种花草等都是学生劳动实践的好机会,每次遇到这样的机会,都应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跟随“劳动工匠”学习选种、栽培、施肥、浇水,学以致用。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三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训练,抓落实。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去观摩、实践时,安排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摘葡萄。笔者先讲解了葡萄的种植方法,然后讲解劳动方法和要求,传授劳动技能;最后分工、布置具体的劳动任务,明确以采摘数量、树上漏果情况、地面浪费情况作为评价标准,评选“劳动之星组”,让学生懂得尊重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享受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学生的劳动热情高涨,就连平时在家庭中娇生惯养的个别女生也干得很卖力。通过观摩、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调动起了学生热爱家乡、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劳动的快乐、劳动者的幸福。

4.在家校携手中强化劳动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在孩子劳动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3]。笔者认为,学校应开展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家长思想认识。通过家长会、QQ、微信等渠道,给家长做好思想工作,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如,孩子能干的事情父母绝不可包办代替,并且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愿意花时间示范指导,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是配合活动找机会。比如,在春种秋收时的周末,农村家长可以安排孩子在家进行劳动实践,要求家长全力配合,给孩子做示范指导,返校后让孩子交流劳动过程和收获。同时要求家长把孩子周末劳动的过程拍成图片或录制视频,并让孩子制作美篇,分享到QQ群,展现劳动的收获与喜悦。

三是建立双“反馈”机制。班主任和家长要通过QQ群、微信、电话等渠道时时沟通,反馈孩子的劳动表现,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劳动教育方案。学生劳逸结合,在学习闲暇时间,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通过家校携手,亲自实践,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认识到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道理。而家长也逐渐重视了劳动教育,认同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家长的配合,学生也逐渐热爱劳动,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从而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花,为学生将来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之路做好铺垫。

5.在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中彰显劳动教育。没有健全有效的考核机制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只有把学生的劳动表现纳入日常考核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劳动欲望,逐步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笔者认为,班主任可以这样做:将学生每天的值日、内务整理、学习用品的摆放、座位周围卫生保持等情况以及在家中的劳动表现、班级组织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的表现,都纳入学生周考核,最后作为学生学期和学年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每月在班里公开投票评选“劳动之星”,每学期评选“劳动模范”,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有了公开、透明的考核机制,再加上明确的奖惩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和劳动意识的增强。

总之,对学生强化劳动教育,必须持久,而这项任务,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班主任要“勇于干”“探索干”“巧于干”,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准契机点,不失时机地进行劳动教育,力争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利芳.劳动教育的三重向度审视[J].教学与管理,2021(18):07-09.

[2]王晓玲.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渗透劳动意识教育[J].新校园,2015(07):165.

[3]耿申.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现状及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8(11):44-50.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恰当的渗透劳动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225)

编辑:谢颖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