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 王亚盈 王鹏飞【摘要】培育中职生的“工匠精神”,是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文章重点分析了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和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培育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现状;调查目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0—0026—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职业教育迎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当前,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加强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培育中职生的“工匠精神”,是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全面了解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并分析不足,对“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育教学进行对策分析。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为全面了解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发现中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为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提出有效对策,笔者选取了甘肃省农垦中等专业学校和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两所中职院校进行详细调查。分别针对学生、家长、教师这三个群体设计了不同内容的调查问卷。共有110名学生参与了调查,其中男生101人,女生9人;76名中职学生家长参与了调查;47名中职教师参与了调查,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22名、讲师16名、助教1名、见习生2名。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到了第一手的资料,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
(一)对“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较高
1.“工匠精神”的知晓度较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只有6.36%的学生和7.89%的家长对“工匠精神”不了解。
2.对“工匠精神”的评价较高。91.82%的学生和94.74%的家长认为“工匠精神值得敬佩”,8.18%的学生和5.26%的家长认为“工匠精神”只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50.91%的学生和78.95%的家长认为全社会都需要“工匠精神”,20.91%的学生和5.26%的家长认为只是少部分高精尖的科研人员需要“工匠精神”,20%的学生和11.84%的家长认为只是部分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手艺人需要“工匠精神”。
3.认为“工匠精神”对今后的工作很重要。70%的学生和89.47%的家长认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对今后的工作“很重要”,28.18%的学生和7%的家长认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对今后的工作比较重要。3.64%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不重要,工业生产时代不太需要“工匠精神”。6.36%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太重视。59.09%、37.27%的学生分别认为“很有必要”“有时有必要”加强自己的工匠精神。50%以上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工作态度、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具体数据见表1)。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55.32%、27.66%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17.02%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传授。
(二)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
1.对整个社会“工匠精神”的认识程度不高。37.27%的学生和51.32%的家长认为,现在整个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很好,自己身边到处都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43.64%的学生和39.47%的家长认为,现在整个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一般,自己身边一些人应该具有这种精神;16.36%的学生和9.21%的家长认为整个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情况较差,自己身边很多人缺乏“工匠精神”;2.73%的学生认为整个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识非常差,自己身边几乎没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
2.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工匠精神”。64.5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有“工匠精神”;18.18%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少有“工匠精神”;10%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工匠精神”;7.27%的学生认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有“工匠精神”。
(三)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力度不强
学生从课堂和校园活动中获得“工匠精神”的信息较少。调查显示,通过学校课堂和学校的校园活动获得有关“工匠精神”信息的学生不到50%。79.09%的学生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以及报纸、杂志获得有关“工匠精神”的信息(具体数据见表2)。
三、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能力欠缺
85.11%的教师认为目前教学工作中最缺乏的是专业实践能力,12.77%的教师认为目前教学工作中最缺乏的是教学能力,2.13%的教师认为目前教学工作中最缺乏的是专业理论知识。

对于缺少“工匠精神”的原因,学生认为首先是缺少传承人,其次是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导致教育、宣传力度不够,追求经济价值,而不是自身的艺术价值。家长认为学校缺少工匠式的老师或者工匠式的师傅,缺少大师情怀,缺少榜样的传承。
(二)学生学习状态欠佳
教师认为中职学生当下最欠缺的素质分别是精益求精、用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具体数据见表3);认为学生学习状态欠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厌学、沉迷游戏等(具体数据见表4)。
学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是追求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其次为钻研专业知识、开拓创新、理论技巧等(具体数据见表5)。
家长认为,学生年龄小、基础差、自我管理能力弱,把接受职业教育看作是无奈的选择,刻苦精神不够,缺乏动力,沉迷游戏和短视频,缺少奋斗目标。
(三)实践教学及实训次数较少
1.实习/见习次数较少。调查统计显示:19.09%的学生有3次及以上实习、见习经历,10.91%的学生有2次实习、见习经历,25.45%的学生有1次实习、见习经历,而44.55%的学生没有实习、见习经历。

2.实践教学没有常态化。认为学校开展技能竞赛的学生只有44.55%,认为开展专题讲座、专业实习的学生只有50%。60.91%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从实践教学方面融入“工匠精神”。60.91%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氛围不够浓。59.09%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形式单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较少、缺少实践锻炼,学生没有机会结识真正的工匠,对于“工匠精神”,无法感同身受。
四、加强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我国高质量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加强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建设职业化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将“工匠精神”培养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1.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主要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职业院校的教师,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对教育的热爱之心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职业院校的教师积极到相关院校进修学习,到相关企业参与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将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充分体现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崇尚“工匠精神”。同时,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讲好职业教育故事,用专业领域典型代表的具体事迹,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塑造中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传统的国学思想融入职业教育中,引导学生做到“知而后行”“知行合一”。

2.引进专业人才兼任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师。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精神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大国工匠进校园、工匠精神进课堂,引进企业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兼任职业院校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榜样传递正能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人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展示专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大国工匠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无私奉献、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人格魅力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而明白“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坚持和努力”“掌声和鲜花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努力”。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仅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专业知识学习,缺乏深入探究所学动力。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信心和毅力,而这些都是“工匠精神”培养所需要的。”[1]
中职学校的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方式和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严明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播放大国工匠的相关影视资料、剖析“工匠精神”的经典案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之间成立合作学习小组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精益、专注、创新、敬业的“工匠精神”,崇尚“工匠精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1.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积极推动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产业学院、培训中心、实训基地等,企业为学生提供“师傅”,基地为学生提供“练手”平台,让学生能够随时参与实践操作学习和练习,常态化参观企业的生产过程,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让学生到企业里去实习,切身感受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实际的工作情景与任务联结在一起,使学生专注于工作过程,追求卓越,体知躬行。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还养成了学生乐观积极的态度,也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怀有成就感,并养成了‘工匠精神’的职业情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