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利用大数据精准管理传染病

作者: 杜俊艳 苗晓琦 郎晓玲 温萌

高校如何利用大数据精准管理传染病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全面迈向大数据时代。在医疗技术取得显著性成就下,人们对于传染病防治的意识不断增强,传染病管理模式从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精准管理模式并取得一些可观性成果,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文章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传染病精准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高校;传染病;精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2—0050—06

传染病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是指在人群中或人与动物之间引发流行的疾病,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等感染人体,具有较强的传播性和传染性的疾病。由于高校客观条件所具有的特点(寄宿制、大班教学等),若管理不妥善,会成为传染病暴发的高危因素;另外,高校医疗卫生机构不健全、周边餐饮业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等,以及传染病预防知识缺乏,都会增加高校传染病的感染率[1]。本文基于大数据共享,将高校传染病管理进行信息整合,对于了解传染病自我防控水平以及相关的心理问题等,着重从知、信、行等多方面探讨提高学生传染病防控能力,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是一种多发病,具有普遍性,给人们造成的危害非常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高校传染病管理也取得了显著性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常见传染病有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特异的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区域性、感染后免疫性等。传染源主要是指具有或携带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病原体可以在寄生体内生长、繁殖并能使新生病原体排出体外,可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生存不断并繁殖,也可以通过排泄物或者是蚊、蝇、虱等一系列生物媒介直接传播给正常人,或者留下安全隐患。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因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性不同,传染时限各有所异。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泛指人和动物伴有或携带的病原体从传染源中脱离出来,传播到正常人群中所出现的途径或渠道。病原体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途径通常有空气、飞沫、水质、食物、接触(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血液、血制品、胎盘、土壤等。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免疫力低下或是对某种传染疾病缺乏免疫系统的人群。以麻疹为例,尚未患过此病的儿童就是易感人群[2]。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是易感人群,具体是指外表无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包括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健康携带者。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信息整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0年开始构建国家电子疾病监测系统,NEDSS作为一个统一、完整、庞大的系统由此产生[3]。我国已经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三级疾控体系,也建立以公共卫生预警平台和疾病卫生数据库为核心的疾控数据采集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数据分析下的传染病预防策略研究主要有Baidu流行病预测和Google流行病预测。百度预测引入社交、天气、人群迁徙等数据,是直接从原始日志中进行数据清洗、数据消歧、数据扩展和数据分析。此外,百度的地理划分可以细化到城市商圈,可以查询到较多的疾病。Google流感趋势是由Google运营的网络服务,通过汇总Google搜索查询,可以准确预测流感活动。如流感预测项目,通过将社交媒体数据(如Twitter与CDC数据)相结合,结合社会媒体数据,推断空间和疾病的时间扩散[4]。

(二)大数据下的疾病预防与控制

国外对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的研究较国内更早。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的热点也在发生变化,如斯坦福大学于1974年开发的可以辅助诊断传染性血液疾病的MYCIN系统[5]。但随着发展,发现基于知识系统的专家辅助系统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如应用方向窄和不具有扩展性,最重要的是不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是第一个在公共服务平台上存储大量人类遗传变异数据并共享的国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随后启动了(BD2K)计划,研究医疗健康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并创建了一个可以对医疗健康大数据进行处理的数据中心。欧洲国家的艾滋病毒研究人员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大量的临床科研数据中的基因数据进行提取分析,以确定疾病的治疗方案[6]。2009年,Google通过分析抽取搜索引擎数据库的大量历史数据中的与流感有关联的关键字,分析了访问比例与搜索字词搜索率之间的线性模型,已经实现了对流感发病率的早期预测[7]。

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大数据平台构建技术、医疗健康数据处理技术、医疗领域知识库的构建以及医院大数据平台的架构等。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分析研究了建立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必要性,并选择建立了基于Hadoop技术扩展和封装的医疗大数据平台。西南医院利用医疗大数据平台整合院内医疗知识形成知识库,并开放给所有医护人员使用,可以为医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提供智能辅助诊断等帮助[8]。

三、高校利用大数据精准管理传染病的重要性

(一)健全传染病防控教育管理体系是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需要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随后疫情向全国蔓延并出现全球流行。传染病重在预防,而教育是预防的重要手段,本次疫情再次对传染病的防控教育和管理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卫健委李斌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高效的卫生防疫机制,开展卫生防疫教育。此外,由于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和播散性,对于传染病患者和非传染病患者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诸多不良的心理问题。本次疫情也让传染病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

(二)高校传染病防控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大学生传染病防控能力低

高校学生人数众多,来源地广泛,学习生活交叉接触机会较多,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场所。近年来高校内传染病疫情流行情况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已成为性病、肺结核等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群。目前,各高校传染病防控监管教育工作缺乏常态,大学生的传染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大学生缺乏对传染病的正确认识,面对疫情易出现漏报、瞒报、谎报等问题。

(三)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管理是未来教育管理之必然趋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构建数据共享空间,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识别和采集信息,推动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发展,是现代高校管理的趋势,也是促进智库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基于大数据有利于高校间、区域间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实施以因材施教、个性化管理、人性化教育和多样化人才培养为特点的精准教育,有利于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行为预警机制和提高高校的风险防范与处理能力,有利于构建智慧管理模型并推进管理创新。

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传染病的精准化防控

(一)高校传染病的精准化预防

1.健康教育。根据传染病发病机制,大部分传染病在发病初期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需要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原则,避免传染病的蔓延和扩散。为了增强大学生对传染病的自我防控能力,需要全方位展开健康教育。针对健康教育的实施,以提升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知晓率,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知识、态度、行为水平,开展分层教育、专项教育、线上线下多渠道教育、中西医结合教育等多元化、多形式的干预,以切实提高学生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能力。

2.改善卫生条件。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广大师生处于集体生活环境中,若是发现传染病,则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扩散,极易增加暴发流行概率,因此高校应积极改善卫生条件。卫生条件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等[9]。对于宿舍、教室、浴室、食堂等公众场合,人群比较密集,对此应根据实际情况,最大化地改善卫生环境。经常开窗通风,及时清洁设施设备,包括空调、桌椅、地面等,及时处理废气废物,争取从源头上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传染病的蔓延和扩散[10]。

3.免疫接种。针对易感人群,需要定期进行免疫接种,提升自身免疫力,创建更加稳固可靠的免疫屏障。预防传染病,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必不可少,方法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因此,针对广大师生群体,应定期注射疫苗,从而阻断传染病的扩散。

(二)高校传染病的控制

1.管理传播源。高校管理传播源是精准化管理传染病的先决条件。对于传染源的控制,应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隔离及治疗措施。对大学生入学开展体检工作,尤其是对于乙肝、结核等传染病,需要排查患者及病原体携带者。与此同时,由于春季是传染病高发期,对于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消化道传染病,需要创建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的排查方案,筛查出具有传染病的人员,在第一时间内督促其到医院进一步诊治。对于密接人员,采取相对应的医学隔离措施。最后,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文件及政策规定,多途径、多渠道展开精准化传染病管理工作,确保高校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在防治传染病中,管理传染源是关键,根据传染病不同严重等级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

高校应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政策,加强传染性相关疾病的监测和报告,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校内医疗卫生室及当地医疗机构应加强合作,密切观察所有就诊人员,一旦检查出疑似病人,第一时间采取控制措施,明确隔离治疗措施,还应对接触者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由于传染病具有多种类型和特点,需要结合具体的传染病,制定相对应的防疫措施。对于高校大学生出现的传染病,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期间高校应主抓各项管控工作,禁止大型聚集活动,根据传染病严重程度,实施停课、隔离等措施。消毒工作要贯穿始终,做好对清洁员的培训工作,必要时配备专职消杀人员,对于密闭场所(宿舍、教室、自习室、图书馆等)进行消毒,避免遗漏死角。此外,针对消化道传染病,高校应管控食堂,为防止食物中毒,控制消化道传染病暴发,应注重对食品、餐具等的消毒,消毒工作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否则极易留下安全隐患。

3.保护易感人群。对于高校内大学生易感人群,需要重点提升免疫力,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实施预防接种。与此同时,高校应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多运动,包括短跑、瑜伽、跳绳等体育训练项目,通过运动达到强身健体和增强免疫力的双重目的。最后,高校还要做好日常巡检和定期检查卫生工作,不仅要做好空间场所、自然环境和广大师生的卫生工作,而且还要针对具有病原体的动物(蝇、蚊子、老鼠、臭虫等)进行消杀作业,也就是说,应结合具体情况,最大化地发挥传染病精准化管理工作的关键性作用[11]。当然,高校应制定传染病监控措施,编写疫情报告制度,全力做好传染病的控制及排查工作,坚持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早隔离原则,这对于提升卫生安全工作至关重要。

五、“高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智慧教育和管理”数据共享空间的应用

“高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智慧教育和管理”数据共享空间具有数据收集、数据集成、数据监控、数据分析、数据共享等功能,能实现高校传染病知识的智慧教育、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等目的。该平台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第一,学生个人数据收集的移动应用。该应用可以独立发布,也可以通过插件方式与我校已有的移动数字校园整合兼容,学生可以通过该应用自主上报相关信息健康状况,同时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可根据症状输入系统后,接受就医指导。

第二,学生传染病及健康数据收集专员的移动APP及桌面系统。

第三,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存储及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与分析,生成决策支持所需要的基础图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