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中专题研讨的运用研究
作者: 刘洋 庄龙玉【摘要】专题研讨是一种适用于研究生课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研究生培养中科教融合目标的实现,聚焦和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增加课堂师生互动的机率。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为例,讨论了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专题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均可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同时,应针对研究生的专题研讨效果进行评价,并广泛听取研究生对专题研讨这一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课堂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题研讨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4—0019—06
研究生课堂教学与本科生课堂教学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其“是一种以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学术旨趣、掌握前沿知识和研究方法、提高学术素养及研究能力的学术性参与”[1]。因此,在研究生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法不宜成为唯一的甚至主要的教学手段。与之相对应,专题研讨由于其学术聚焦性、内容前沿性、选择自主性、全员参与性等特征,更适合应用于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其“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领航开道,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奠定基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科滋养”[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中应用专题研讨这一方式,对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中组织学生专题研讨的课程与内容选择
研究生学习期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有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实践课等三种类型,其中前两类课程属于常规课堂教学,均可采用专题研讨这一方式。专题研讨时,对内容选择方面也要遵循一定的要求。
1.在学位公共课中采用专题研讨模式的课程与内容选择。在学位公共课中,比较适合适用专题研讨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想政治公共课。由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研究生考试公共课及专业课科目初试以及研究生复试过程中均系统学习或深度复习了此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与此同时,上述两门课程虽然属于学位公共课,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而言,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属于应深入研讨的部分。因此,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设置多个专题,组织他们深度研讨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内容选择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应针对上述两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点内容,抓住其中某一个关键部分深入研讨。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生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应更加侧重于“专”而非“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在讲授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其他学科可以针对这一章内容整体进行专题研讨,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应该更加深入地针对某几个重点问题开展深入研讨。
例如,可以将新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发展理念及其实践,分给不同的研究生作为研讨内容,也可以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等议题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研讨内容布置给研究生。
再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可以将此知识点作为一次研讨内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需要将每一个理论作为研讨内容进行深入研讨。
2.在学位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中采用专题研讨模式的课程与内容选择。由于学位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直接对应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因此在此类课程中组织学生专题研讨是必然之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专业必修及选修课均普遍适合组织学生专题研讨。
例如,在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开设了学位专业选修课《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及其中国实践研究》,此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就划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三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及其实践这两大专题研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多个研讨任务。近两届研究生重点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三农”论述、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打赢脱贫攻坚战、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了专题研讨。
再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学位专业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论研究》中,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质、主体、客体、载体、环境、方法等关键问题,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前沿问题,均可作为专题研讨的内容。此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前沿类课程也适合组织学生专题研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对齐齐哈尔大学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录取情况的观察,跨专业考取本学科的研究生比例始终不低,这就存在着研究生学科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因此,在学位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中组织学生展开专题研讨时,建议在高年级的相关课程中实施。这是由于在低年级对相关基础课知识进行了系统讲授,所有研究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学科基础,具备了针对相关专题深度研讨的能力。之后,在高年级组织学生专题研究,就能顺利、高效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中组织专题研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专题研讨,主要包括开课前准备、任务布置和分工、课堂实施、研讨总结以及与传统教学的过渡与融合等实施过程。
1.开课前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工作是要统一规划,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大纲制订的过程中确定哪些课程可以组织学生专题研讨,确定专题研讨部分与课堂讲授部分的衔接方法,确定专题研讨的成绩评定比例及方案。教师应“通过集体备课或开研讨会的方式,对专题内容设置进行集体讨论”[3]。同时应部署采用专题研讨的不同课程错时布置研讨任务,或使每一名研究生在同一时间最多完成1-2门课程的研讨任务。
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确定可被选择用于研讨的专题方向。此过程建议在开课之前完成,并在开课后的第一节课向研究生介绍专题研讨的内容、可备选的方向、分组方式、实施流程、成绩评定方式、注意事项等问题。建议教师在开课前编写一份“专题研讨教学指南”,在任务布置和分工阶段将其发放给研究生,使研究生在完成专题研讨准备工作中有据可依。
2.任务布置和分工阶段。在教师完成开课前准备工作、正式开课之后,要在第一次课堂中向研究生全面介绍该课程教授中采用专题研讨这一方式的意义、可行性,并下发“专题研讨教学指南”,使研究生清楚地认知该课程学习中专题研讨的时间、程序、要求,同时对“专题研讨教学指南”中提供的专题研讨选题备选方向作简要介绍。
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论研究》课程教学组织学生专题研讨时,教师向研究生下发的“专题研讨教学指南”清晰地说明该课程每一次专题研讨的方向性内容、每一次研讨对应的教学周数;并在第一次课堂教学时告知研究生专题研讨的资料搜集要求,即参考的必须是近五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
在完成任务布置后,教师给研究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认领每一次的专题研讨任务。此外,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班级人数,选用不同的任务完成方式。例如,学位公共课往往采用的是多学科合班授课,课堂人数较多,因此宜采用构建研讨小组集体完成任务的方式;而学位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则具备小班授课的条件,因此可以独立完成一个或多个专题研讨任务。
采用研讨小组的方式,则涉及小组分工的问题,因此需要确定组长1名,并在期末结课前要求组长提供本小组成员分工情况以及特殊贡献成员名单。通过上述形式,可以对小组中表现积极、贡献突出的成员给以平时成绩加分处理,对消极怠工或不能完成分工任务的成员给以平时成绩减分处理。教学实践证明,提交分工情况表以及特殊贡献成员名单,是提高小组成员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3.课堂实施阶段。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专题研讨的主要流程为:教师总体介绍本次专题研讨的题目及专题研讨的目的、承担专题研讨的小组及其人员构成——研究生发言——旁听研究生点评、质疑、征询——汇报小组针对质疑和提问作出回应——任课教师对本次专题研讨活动点评。
在上述流程实施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事项。
第一,要明确教师在专题研讨中发挥的作用。在组织学生专题研讨时,部分教师完全不参与其中或频繁插话式点评,显然都是无效的教学行为。教师既要在每次专题研讨开始时对本次专题研讨的总体情况进行引导式介绍,也要做好研讨过程中的组织工作。这就要求教师提前与专题研讨的负责人沟通,对其研讨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控场能力。
第二,主旨发言的研究生需要同时展示PPT,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研究生制作的PPT仅为内容的简单粘贴,还有部分研究生可能会出现“念稿式发言”的情况。对于上述存在问题,在专题研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帮助研究生纠正与改进。
第三,其他研究生及教师点评是提升专题研讨活动质量的关键,也是专题研讨活动的亮点所在。在此环节,教师应尽量采取鼓励学生主动点评与随机邀请学生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并将点评质量作为研究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点评应侧重于主旨发言议题与内容的启发和扩展,不宜对主旨发言本身的质量进行定性评价。
4.专题研讨总结阶段。专题研讨总结的目的在于使研究生“总结自己在专题研讨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意见和建议”[4]。这是由于研究生通过专题研讨总结,特别是将自身的主旨发言与其他研究生(或小组)的主旨发言横向比较,可以清楚地对自身值得肯定和亟待提高的方面进行发掘。同时,专题研讨总结也是任课教师向研究生搜集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
专题研讨总结的形式相对多元。第一种形式是随堂总结,即在其他研究生点评、质疑和征询之后,负责主旨发言的研究生(或小组)及时反思,并在总结中针对点评、质疑和征询将自身主旨发言中的观点或坚持或修正。同时也根据教师和其他研究生的建议,全面总结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及本人或者本小组的专题研讨准备和实施工作。
第二种形式是撰写总结报告,在总结报告中应对于本人(或小组)在本次专题研讨中的目的和意义、实施过程、小组分工、研讨内容、成效与反思进行全面总结,同时也可对本课程专题研讨提出意见和建议。该份总结报告应在结课之前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中专题研讨成绩的一部分,由教师作质量评估。
第三种形式是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用于搜集研究生对于本课堂专题研讨实施效果的意见和建议。
5.与传统教学的过渡与融合阶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课堂教学中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不代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就不再适用。相反,应在相关课程中推行专题研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融合。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可以发现,本科专业为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研究生占有一定的比例,甚至还存在一定从理工科专业跨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
如果教师不系统讲解基本理论、方法、观点,这类学生将存在较大的学习难度,同时专题研讨效果也难以保证。此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也有通过课堂讲授引领正确政治方向、确定正确观点和理念的义务。因此,专题研讨与传统教学两者应同等比重,但随着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可以逐渐加重前者的比重。
一般认为,专题研讨与传统教学融合的模式有四种类型[5]。一是课程前半段传统讲授、后半段采用专题研讨的模式;二是前半节课针对上次课程讲授内容进行专题研讨,后半节课教师针对本次基础理论进行讲授;三是线下专题研讨,教师录制专题视频,辅助研究生专题研究顺利完成;四是教师根据研讨内容边点评边讲授。
第一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每一堂课所关注的主题是完整、连续和统一的,缺点在于负责专题研讨的研究生在准备时需要提前学习教师尚未讲过的知识点,存在一定的挑战;第二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研究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知识储备去完成研讨专题内容的准备,但缺点是与教师讲授的连续性不足;第三种模式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完美体现,但该种教学模式需要培养单位有较大的课堂管理制度的包容度;第四种模式将上述三种模式的缺点都能予以规避,但需要师生间有良好的配合度。究竟何种方式应当被选用,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课程设计自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