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作者: 杜玉娟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增长的关键时期,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好丰富的诗词文化,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必要而关键。文章以《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为例,分析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出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诗词,并在课外进行实践,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4—0032—04

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诗词教学为爱国主义教育搭建平台,让学生领略文字之美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厚植爱国情怀,并将爱国之志付诸于行动。下面,笔者以《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品读爱国诗词

(一)以文章作者为出发点,发挥榜样力量

在欣赏诗词时,要将作者的生平、为人作为突破口,进而深切体味作品表达的情感[1]。作品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思想体现,两者是相互包容、水乳交融的。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思想情感、做事风格、人格品质等融入到作品中,进而借助诗词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2]。因此,在学习爱国诗词时,我们首先要对作者有充分的了解,明晰他的经历、性情、风格等,进而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爱国情怀。

(二)通过言语分析,领会精神内涵

诗词具有其特殊性,能够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思想情感、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窘迫与美好。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诗词语言,挖掘其内涵,感悟隐藏在诗词语言中的真情实感。

如,《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看”字开头,写出了作者看到的生机勃勃的美丽秋景。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秋景图描述出来,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作者描写的环境,从作者的角度统观全文,深度学习[3]。通过对描绘情境的想象,深入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与此同时,诗词中很多的词语都表达了作者的不同情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讲解,引导学生对整首诗深度理解。如“携”“侣”“同学”写出了作者对青春理想的向往,对青春伙伴的思念;“中流”写出了作者将青年一代看作是祖国发展的中流砥柱,立志报国;“粪土”揭露军阀官僚的丑陋嘴脸,表达出对他们的愤怒与蔑视;“怅”表明对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的惆怅等。

(三)组织交流讨论,塑造爱国品格

一节课,一首诗的容量是有限的。以往的单篇教学,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难以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认知[4]。但是,在主题阅读理论的指引下,以“诗人”为线索设计阅读活动单,带领学生以“诗人”为核心进行拓展性阅读与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下面以《沁园春·长沙》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为例,谈谈课堂讨论活动的设计。

1.引出讨论主题。给出毛泽东的三首诗词(如下图所示),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和英雄气概的时代伟人。接下来,请学生欣赏下面三首诗词,并对这三首诗词作出自己的评价。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0

2.学习目标。(1)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毛泽东的为人与写作风格,从不同内容的诗词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2)比较阅读毛泽东的爱国诗词,分析毛泽东诗词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诗词鉴赏方法。

(4)培养学生查阅、筛选、整合课外资料的能力。

3.小组讨论。(1)交流:通过诗词鉴赏,分析毛泽东具有的品质,并谈谈这些品质从哪些词句中表现出来的。

(2)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

4.成果展示。每个小组以毛泽东的这三首诗词为主题,表演节目,可以诗词朗诵、话剧表演、制作学习课件等方式呈现。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起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评出“最优小组奖”“优秀个人奖”等奖项,以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这种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实施,使学生参与到讨论、表演中,以诗人为中心拓展阅读,增加学生对诗人的了解,使其深切体会诗人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并通过表演、朗读等,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表达爱国情感,在践行中塑造爱国品格[5]。

二、以课外实践为补充,深化爱国情怀

课堂教学是教师育人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运用多元手段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使学生品味其中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学生塑造良好品格;课外实践则是教师育人过程中的有效补充,教师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补充,通过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巩固、加深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6]。

如,在学习完《沁园春·长沙》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借助群文阅读,夯实情感之基

高中语文教学是借助一种情感去感染另一种情感,那就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之中,而是要将此情感延伸到课堂之外。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语文学习中将智育与德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需要将学生引向教材之外更广阔的空间,而群文阅读就是打破教材甚至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课内、课外有效衔接起来,有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基于群文阅读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语文知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积累写作技巧,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到社会生活的另一面。

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1925年秋天,毛主席途经长沙时所作。这首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激昂的文字背后表达的是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学习完这首词后,学生无不被毛主席的革命思想、爱国情怀所震撼。于是在课后,笔者趁热打铁,组织群文阅读活动,以《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为圆心,围绕一个或者多个议题选择一组诗词进行拓展学习(如下图所示),在突出“群”这一学习理念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研讨多个文本,把握群文内涵,同时提升思维品质。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1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的情怀,引发学生对青春的思考。以文章主题思想为核心开展群文阅读,在增加学生诗词量积累的基础之上,要从多个角度夯实学生的情感之基。教师在群文阅读之前首先为学生设置下面三个议题。

1.《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太行春感》《赣南游击词》四个文本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革命情怀?

2.《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太行春感》《赣南游击词》四个文本表达的情怀有何异同点?

3.《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太行春感》《赣南游击词》四个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个议题,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能够相对准确地概括四个文本体现的革命情怀。

第二个议题,教师引领学生运用比较思维,圈点出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革命情怀、爱国情感的词句,并比较分析。例如,《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了毛主席对革命形势的理性认识;《太行春感》中“壮志坚持北伐心”体现朱德对革命必胜的决心;《水调歌头·游泳》“逝者如斯夫”体现了毛泽东只争朝夕、建设祖国的迫切心情;《赣南游击词》中抓住“前进心不灰”,体现了陈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比较、分析、划重点,学生分别掌握了四个文本的侧重点,体会到革命前辈“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

第三个议题,笔者采用了整合的思维,以文本创作背景为切入点,得知《沁园春·长沙》创作与1925年,《赣南游击词》创作于1936年,《太行春感》创作于1939年,以时间为轴体现了不同时期革命先辈的共性革命情怀和爱国精神。

通过群文阅读不仅促使学生在互相交流、推敲、探讨中增强对动荡年代的理解,还能够从对作者情感的深度挖掘中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爱国情怀。

(二)开展实践活动,践行爱国之路

生活是实践教学的“试验田”,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成效提高的有效情境[7]。高中学生日渐成熟的思维认知需要紧贴实际,将爱国情怀的培养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更为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还能有效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升华为他们受益终身的财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紧密结合课内教学内容,二是要充分融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践行爱国主义之路。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参加。

社会实践主题:

1.以“毛主席”这样的英雄人物为核心,设计课本剧表演。

2.以“革命史诗”为主题,开展“云端朗读”活动。

3.以“追寻红色足迹”为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走访革命遗址、探访革命老人,并以此为中心写一篇英雄推荐词。

4.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设计手抄报。

结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接受爱国教育。有的学生将课本中《纪念刘和珍君》改编成了剧本,让鲁迅先生的杂文以全新的形式走进了更多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中国女子的勇敢与坚毅。

通过“云端朗读”活动,学生在《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的朗诵中,回顾了1935年间毛主席率领红军长征中走过的一段段艰难险阻的路程,历经的一场场激烈的战争,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换来和平盛世的不易,深刻感受革命前辈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追寻红色足迹的实践活动,学生走访了兰州战役纪念馆等地,用文字记录下了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再一次感受革命前辈的爱国思想。通过设计手抄报活动,结合当前凶险的疫情,学生画出了他们心中的“抗疫英雄”。

总之,语文教学中爱国教育的渗透是一项教学相长的课题,它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起到了有效支撑,更能有效引导学生思想。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前沿阵地”,品读爱国诗词,在深入解读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还要发挥好实践活动的策应作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在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涵养学生爱国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金宝.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践行爱国主义教育[J].新课程导学,2020(33):24-25.

[2]田菁菁.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爱国情怀的渗透研究[J].课外语文,2019(16):180-181.

[3]汤生福.立足语文课堂培养家国情怀[J].甘肃教育,2020(19):158.

[4]王永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四个结合”[J].大家,2011(08):36-37.

[5]张媛媛,张聪.词乐合璧——《沁园春·雪》词与曲的分析[J].长城,2011(10):199-200.

[6]杨信海.一样沁园春谁解别样情——解读毛泽东词二首的历史情怀[J].大家,2010(18):04-05.

[7]曹茂昌.《沁园春·长沙》新解[J].语文教学通讯,2007(25):33-34.

编辑:谢颖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