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程”的实践探索
作者: 苗静 王孝军【摘要】优秀的教育脱离不了劳动。劳动教育不仅占据五育并举的权重地位,更成为我国未成年人圆梦光明未来的有效路径。文章提出学校要探索建构“劳动+课程”,通过思想建设、课程建设、内容建设,贯穿劳动教育,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
【关键词】劳动教育;五育并举;课程;价值;机制;交流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4—0036—04
劳动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与社会越来越重视的教育内容之一,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贯彻“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等教育理念。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门要求各大中小学重视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并建构“劳动+课程”,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劳动意识从而实现让每个生命都绿色成长的伟大目标[1]。
一、“劳动+课程”对促进五育并举的价值
(一)“劳动+课程”中的德育功能
教育学者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的价值,认为优秀的教育脱离不了劳动,劳动是人们获得美好生活的基础途径,在不断劳动的过程中人的道德与精神都有所升华[2]。所以,学校建设“劳动+课程”对开展德育很有帮助。
首先,借助“劳动+课程”可以使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劳动生产是一项需要众人共同合作的工作,为了获得良好的工作结果,生产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需要清醒认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一旦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懈怠,可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利益,所以建设“劳动+课程”便是为学生体验团队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在和同学们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为了避免自己给整个集体拖后腿,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产生。其次,“劳动+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能力也很有帮助。中小学生未来要踏上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动力,因此要想实现民族复兴这项伟大任务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劳动+课程”中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下达命令”“执行命令”这样的环节,要想使别人遵从命令,下达对整个集体发展有益的命令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在“劳动+课程”中学生有机会不断尝试集体活动,组织能力才会有所提升。最后,“劳动+课程”对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培养学生奉献精神也很有帮助。在课程中每位学生都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并且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团队获得成绩。
(二)“劳动+课程”中的美育功能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随着学习生活体验的不断增长而逐渐提升的,“劳动+课程”的构建便为学生获得生活体验提供了很好帮助。“劳动+课程”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教师专业的指导,改变学生们对劳动活动的认知,让学生意识到参与劳动的价值与意义[3]。比如,如果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那么很多学生都会认为公益劳动、班级值日等工作浪费时间,甚至会对这些活动持有反对态度,久而久之会使得学生的劳动意识越来越淡薄。但是在“劳动+课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劳动的价值进行宣讲,告诉学生们要以审美眼光看待自己的劳动成果,对劳动怀有热爱之心,这样劳动的效果与体验才会越来越好。
(三)“劳动+课程”中的智育功能
学生自身的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如果有优越的条件让学生自由实践探索,那么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并获得进步。“劳动+课程”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所提供的劳动实践形式并不固定,既可以是在教室里组织学生做手工,也可以是在特定的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负责课程教育的教师会根据五育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教学乐趣,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创造中[4]。
二、建构“劳动+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进行思想建设
1.进一步强调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内涵。五育并举背景下,除了培养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外,教师还要向学生宣传正确的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渐获得丰富的劳动知识与技能[5]。在“劳动+课程”中,教师要开展各种劳动名词概念的教学,例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群体劳动与个体劳动、有偿劳动和公益劳动等。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要选择合适的劳动形式。“劳动+课程”中首先开展的内容便是向学生普及各种劳动概念,让学生明白新时代下劳动的特点。只有对劳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后,学生才会充分认识到劳动对生活的价值,才愿意积极投入到劳动活动中来。
2.构建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师需要建立具有时代性和系统性的劳动教育体系。一是要充分考虑社会公益性劳动、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等内容;二是在实施劳动教学时充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的力量,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的全面性。
“劳动+课程”的建立需要科学衔接大中小幼阶段,既然它作为一门教育课程所存在,那么其建设就要符合教育规律,要以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这样才能使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都要有“劳动+课程”的身影[6]。
3.确定新时代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第一,统筹协调机制,“劳动+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仅存在于校园教学中,还常常出现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以协调好家庭、社会、学校这三方的力量是开始“劳动+课程”必须要实现的。第二,健全师资保障机制,和其他四育不同的是,大部分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所以要想确保“劳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各个学校都需要建设起专门的劳动教育学师资团队。第三,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价机制,为了提高“劳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可将劳动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同时,也可以将劳动表现纳入学生期末评定优秀学生的标准之一,从而端正学生对劳动的态度。
(二)组织课程建设
1.设计课程。课程化是现代教育制度化设计的产物,是学校开展系统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要想实现五育并举,在设计“劳动+课程”时就要以五育并举为课程目标,而劳动只是课程开展的活动形式。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课程”的设置需要做到三点:一是重新确定课程目标,该课程不能将单一的技能提升作为目标,而是要努力实现学生的整体性发展[7];二是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逐渐转变只重视操作技能的思想,努力实现操作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共同发展;三是“劳动+课程”不再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怎么做”的课堂,而是要告知学生“为什么这么做”的课堂。
2.调整师资力量。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学校要组织学科座谈会,围绕教学目标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学校要为学生准备一定的劳动课程工具与劳动实践基地,比如说可以和周边的街道社区、敬老院等进行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劳动。学校要对劳动课教师提出教学要求,要求教师不断丰富个人劳动素养与技能,成为学生课堂上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3.安排内容。首先,围绕德育开展“劳动+课程”。为了让学生在“劳动+课程”中实现德育成长,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特定节日开展劳动实践,以节日为主题升华课程价值。比如,说针对即将要到来的清明节、公祭日等,课程内容可以以校外实践为主,可以利用各种资源,组织学生们前往烈士陵园扫墓纪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为了赋予“劳动+课程”更多的德育意义,教师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要制订德育目标,思考每项劳动教学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德育成长。在“劳动+课程”中,教师可以确定以下三个目标,首先,要求学生们养成主动问好、不奔跑不打闹、做操保持良好的状态、写字姿势正确、积极阅读、主动反思等良好习惯;其次,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要做到正确书写、积极参与美育课程;最后,定期围绕“学科品德教育、主题班会、节日主题活动、思想品德教育、假期社会实践、爱心奉献”这几个主题设计“劳动+课程”任务,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8]。同时,围绕美育与智育开展“劳动+课程”。“劳动+课程”的内容并不单一,做手工、画手抄报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在“劳动+课程”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养成一定的艺术修养,教师可开展以“艺术修养”为主题的劳动活动。比如在安全教育周时,教师可以在“劳动+课程”上组织学生进行手工实践,通过自己的手工作品让大家接受安全教育知识。教师对学生所选择的艺术表达形式并不多做限制。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画画比较好,便可以选择以手抄报的形式宣传安全教育知识;有的学生想要提高知识的生动性,可以选择用剪贴画的方式制作作品……这样的做法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考能力,在积极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获得综合性成长。
“劳动+课程”的设置不应该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相反若是能结合其他学科共同进行,那么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学科能力都会有所提升。例如,“劳动+课程”的某期主题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如果说只是在特定的某一节劳动课上向学生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会因为课程时间的原因无法涉及太多内容,无法办法调动学生内心潜藏的民族意识,此时劳动教育就可以和语文学科进行结合。学校安排语文教师在每天早读课中集体阅读经典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保证活动的多样性。五育并举下的“劳动+课程”需要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要努力保证活动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让学生对“劳动+课程”充满兴趣。“劳动+课程”的开展不仅仅只是在校内开展,学生的寒暑假是开展这类课程最好的时候[9]。
教师和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劳动课程,比如说在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劳动实践时,教师和家长的参与更能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不易,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学校应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角度开展课程。校内活动包括大扫除、校园卫生区角装饰等,校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前往劳动基地进行实践。每当寒暑假,教师要鼓励学生以个人或者是家庭为单位到社区进行实践活动。
(三)开展交流学习
要想全面践行“劳动+课程”,就需要从现有的课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当下课程开展遇到的难点与机遇,这样才能促进“劳动+课程”的有效建设。学校可组织负责“劳动+课程”的教师定期前往别的学校进行观摩,各个学校可设定好时间开展课程交流大会,在大会上共同分享在开展“劳动+课程”时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和经验。如,有的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劳动课程教育基地,那么这个学校和教师就可以向其他学校教师展示本校劳动基地的使用情况,并展示在专业的劳动基地中,学生劳动与实践都更显积极的情况。有的学校重点优化了本校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所以该学校就可以和其他学校分享是如何实施这个体系的,这个体系为“劳动+课程”的施行带来了怎样的好处。各个学校积极分享自身的课程经验,展现特色,每一个参加会议的学校都能从中汲取相应的经验。
除了学校代表分享自身的经验以外,负责监督各学校践行“劳动+课程”的老师还可以带领各个学校的代表者共同针对劳动教育大纲进行探讨分析,从大纲入手,重点分析大纲中对开设劳动课程提出的要求和建议。通过对大纲的分析,各个学校的教师们能够知晓开设“劳动+课程”要重视教育评价,交流学习会不仅使得在“劳动+课程”上取得成效的学校及教师们获得认可,同时也对今后大家开展课程提供了有效的建议[10]。
总之,“劳动最光荣”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育人价值观。在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背景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的内核与使命。我们要努力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化,以五育并举为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课程中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劳动意识,提高个人的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史宇忻,赵峻岩.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再出发[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九),2019.
[2]赵侠.试论劳动教育对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上卷一),2004.
[3]刘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J].新课程研究,2019(06):70-71.
[4]蔡向东.关于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14):131-132.
[5]赖慧玲.新时代的小学劳动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9(13):11-13.
[6]胡倩云.简述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的意义[J].才智,2019(24):82.
[7]李雪松.劳动教育从“整理”开始[J].教书育人,2019(26):21.
[8]章振乐.办落地有痕的劳动教育——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的“新劳动教育”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1):04-07.
[9]赵莹.核心素养培育下的西安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8.
[10]江潮.当代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