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师:语文青年教师培养的实践方略
作者: 李陈荣【摘要】语文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通过项目培训的形式,帮助教师形成“智慧教育的智慧”。阅读名师的教学智慧成果,尤其是名师的教研论文,可以有效促进语文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智慧的生成。借力——阅读名师智慧,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名师,要链接实践问题、紧跟前沿方向、关注主题研究、关注课题研究来选择研读材料。具体的阅读策略是:初读,把握主要内容;细读,探析段落结构;研读,聚焦文章“亮点”;“链读”,关注相关文献。
【关键词】青年教师;成长;名师智慧;价值;意义;阅读策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4—0049—05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逐渐与教育发生关联时,大单元教学、任务群教学、项目化学习等新型教学理念和方式逐渐在课堂落地生根,与之相对应的智慧教育模式的构建、项目化教学的师资培养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关注。基于“一切教学创造活动都是主体教学智慧的果实”[1]的认识,同时,结合学校承担的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研究领域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迫切需要找到可靠的抓手、有效的路径,来培养一支具有优秀科研素养的智慧型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回应新时代对教学的新要求。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和思考,以语文青年教师阅读能力项目培养为例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尝试探究出一条培养智慧型、科研型教师的实施路径。
曹明海教授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也是一种智慧教育,而语文教育智慧则是智慧教育的智慧。”[2]教师要形成“智慧教育的智慧”,在智慧课堂里与学生的智慧相“撞击与交汇”,其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通过“借力”——阅读来进行教学经验的内化和构建,进而实现个人智慧的增量和生长。
一、阅读名师教学智慧成果的价值与意义
阅读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名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阅读充满了力量,阅读可以改变教师的成长轨迹。一线教师要阅读一定的教育理论书籍,如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这些是我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必读书;另外,我们还要读本领域、本专业内名师、名家所撰写的论著,这些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助推剂,是帮助我们站稳讲台,在本单位、本地区赢得一席之地的有效支架。而后者,应该是我们教师阅读的主要对象。
张贵勇老师在《读书成就名师》一书中说:“一位名师就是一本书,打开它,就会找到成长的新路径。”名师的教学专著,凝聚着名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精华;研读名师的专著,可以了解名师的专业发展、成长经历,较为系统地理解名师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想要系统地读懂一位名师,从中吸取全面的营养来丰富自己,自然要把读名师的专著作为第一选择。
名师的教学论文呈现的是名师教学过程中的最新思考,内容一般紧贴教学实际,篇幅不长,结构紧凑,富有操作性和借鉴意义。在目前教师工作较为繁忙,鲜有大量时间用来阅读的现实情况下,阅读名师的教学论文来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二法门。
二、读什么:名师及教学智慧成果的选择取向
(一)名师的选择
名师教学论文的选择得当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能否学有所得。一般而言,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阅读本地有较高口碑的名优教师的文章,或者是这些教师推荐的文章。本地名师的专业素养、水平,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在区域内会有较为公允的评价,他们写出来的研究论文也更符合本地区的教研生态特点,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另一种是选择专业报刊如《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和本地重要杂志《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杂志上频频发稿,“出镜率”较高,乃至是在相关刊物上开设专栏的教师。这些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精力,且大都在教学一线,所写内容大都能切合教学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阅读他们的论文,如同为找到了自己专业成长的省内外指导教师,在阅读对话的过程中见贤思齐,不断成长。
(二)名师教学智慧成果的选择
1.基于实践问题:选择与本人教学实际相关的论文。作为教育研究的初学者,阅读名家的教学论文,首选的是和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文章。比如,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课堂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与安排,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等既是教学实践层面的难点、痛点,也是教学科研的基点。各语文专业杂志在设置栏目时,也会考虑到各层次教师的需求。杂志内容既有“理论前沿”“名家视角”栏目,也有“教学实录”“课堂切片”等适宜青年教师阅读的栏目。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忙碌,坚持每日阅读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可以选择几篇和课堂教学相关或有借鉴意义的文章加以研读,力求读通读透,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实践运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能感。
研读基于实践的论文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研读和本人相关论文的过程,既解决了教师面临的课堂实际问题,又培养了教师基于问题研究改进的意识和能力,为进一步研究积累了实践素材,奠定了进一步进行科研的基础。
2.紧跟前沿方向:选择当前本学科研究的热点论文。青年教师的成长,既要扎根教学实际,边教边研,也要关注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学科发展方向,把握住科研的脉搏。日常阅读中,关注杂志中的“理论前沿”“研究综述”等论文,可以迅速抓住前沿热点,拉近自己与学术前沿的举例。学科研究的热点,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本学科研究的最新的趋势和样态。比如,随着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任务群教学、大单元设计等概念纷至沓来,整本书阅读、思辨性阅读等新课题成为教师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高考评价方案的颁布,基于“情境”的考试命题理念与原来的命题就有了较大的改进。如何基于这一变化组织教学,在“情境”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教学评”一致性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
新问题的出现,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是平等的,挑战和机遇也是共存的。工作中,教师研读相关教学杂志,汲取专家、名家的教学思想和实践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用高位的理论来审视、指导自己的教学,课堂教学也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靓丽风景,教师的成长也就进入了快车道。
3.聚焦主题研究:选择名师的系列化研究论文。成熟的名师,一般都会有自己风格鲜明的教学理念和主张,往往会基于某一特定视角进行研究,教学成果会呈现专题化、系列化。青年教师循着某一名师的研究脉络,以群文阅读的方式通过知网、维普等平台系统地研读专题教学论文,可以迅速提升自己在某一研究领域的认识和理解,并初步学会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比如,湖北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活动充分”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等研究成果,就在《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进行长时间的连载,其极强的操作性和创新性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值得研究。具体到教学中,不同文体、主题、类型的文本如何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析。浙江丽水的林忠港老师,近几年来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如《传记类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名著导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呈现》《实用文阅读的三个取向》等文章紧贴时代脉搏和新课程改革的疑难点,又和原有的研究一脉相承,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为青年教师成长指明了研究方向。
教学论文的阅读,最常见的就是随意性问题,教师对相关问题不能形成深入的思考,不易形成结构化思维。专题化、系列化研读论文,可以解决限于青年教师的学识和科研素养,在不阅读厚厚的理论专著和参与课题研究的现状下,取得较为系统的学习成果,助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4.关注课题研究:选择本地区、单位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一般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聚焦于某一理论指导下的教育问题的探索、实践和研究的过程。如果说教学论文的写作绝大部分是“单兵作战”,课题研究就是“集团作战”。课题组聚集了本地区、本单位对于相关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成果,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都是宝贵的学习内容,对青年教师系统掌握科研方法,提升科研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青年教师限于科研经验和素养,很难有独立承担省市教科规划课题研究的机会。不过,青年教师还是有较多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作为区域内教学研究的引领者——教研员,他们会结合本地区的学科教研实际围绕课题进行研究。原我市教研员、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蔡明就在十三五期间围绕“生态教育”申报了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区域内教师以此为研究点,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教科研活动。教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参加“生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全方位地理解、实践生态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研究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快乐和收获,此课题的研究成果(理论、论文、案例等)结集为专著《向着生态美丽那方》,并获得了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二等奖。核心组成员在核心、省级刊物发表教研成果多篇,多位成员评上了省市骨干教师乃至特级教师。
系统地研读相关课题研究成果,通过课题与区域内前沿的研究相关联,将自己和名师相关联,用开设常态课、公开课的方式呈现阅读、研究的专业成长的成果,可以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升课堂教学境界。
三、怎么读:例谈名师教学智慧成果的阅读策略
以上内容,简要地明确了青年教师在成长中“读什么”“怎么选”的问题,接下来,结合笔者的阅读实践,以阅读省特级教师梁增红老师的《关于“波折”的教学路径摭谈》[3]一文为例(以下简称《“波折”摭谈》),谈谈阅读名师教学论文的一般策略。
(一)初读:把握主要内容
教育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读懂名师文章中的核心观点、主要内容及做法,以期与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相融合,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论文的阅读,可以先关注文章的标题和摘要,这是一篇论文的精华所在。《“波折”摭谈》的关注点是小说教学中有关“波折”的教学路径,摘要里就清楚地交代了小说阅读对波折处理的要求、价值,并依次罗列了四种抵达小说波折密码的教学路径。实质上,这四种路径就是文章的四个分论点,文章也是按照四大块内容来展开阐述的。
另外,阅读中还要采用略读的方式,对各部分的论据材料进行浏览,大致把握文章的论据形式。梁老师的这篇文章,多采用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实录作为论据,具有现场感和示范性,对论据的分析结合名家论述,条理清楚,很有借鉴意义。初读文章,教师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论点和结构,体会到了作者的立论之妙,理清了各论点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对于进一步体会文章的论证艺术有很好的奠基作用。
(二)细读:探析段落结构
小标题揭示了本段的论述观点和主要内容,研读教学论文不能止步于此。名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智慧的‘生产场’”[4]。读者还要学会细读具体文段,厘清作者具体的论证思路,弄清段落的结构;要“以文本为对象,像解剖麻雀一样,看看它的器官内脏构造是怎么回事……客观地讨论作品的内部构造”[5],领悟作者的论文蕴含的教学智慧和写作的艺术,以期举一反三作用于自己的课堂实践。
《“波折”摭谈》的第二章“聚焦‘折点’,感受波折跌宕反腐之美”是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以此为例谈论文段落结构的探析过程。这部分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小说情节的“有意思”引入研读小说要关注如何“写得精彩”,再关注小说的“曲折之美”并聚焦到小说情节的转折点——“折点”的赏析。阅读中要明白作者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引出本段的论点的写作思路,这是论文写作的常规而有效的写法。第二部分是引入了一则《变色龙》的课堂教学实录的片段,展示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每一次变色都有一个转折点”——不同人物出场,以及不同人物“随声附和”的背后,也是一样的“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读懂本文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鞭挞”的内涵。第三部分就是对前一部分内容的分析,并引用曹文轩《小说门》的内容来进一步加强论证力度。
阅读论文的第三、四章,其行文思路大致相同。因此,对文本的重要章节进行细读,读懂作者的写作方法,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复述、概述,应该成为青年教师阅读名师教学论文的有效策略。另外,采用思维导图,用可视化策略来呈现研读成果,也是值得一试的成果呈现方式。青年教师在不断阅读、梳理和外化的过程中,其理论素养能够得到很好地锻炼和提升,为今后结合自身实际撰写教学随笔、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