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典诵读理论及价值探究

作者: 李海英

【摘要】经典诵读旨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使高职学生从经典中感受中外文化的精髓,提升高职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视野,健全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其适应新形势下工作岗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为“一带一路”和“两港”建设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典诵读;理论;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4—0079—04

为培养大批专业素质高、语言能力强、道德品质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文化交流,甘肃多所职业院校开展了“中外名篇经典诵读实践”活动,旨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使高职学生从经典中感受中外文化的精髓,提升高职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视野,健全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其适应新形势下工作岗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为“一带一路”和“两港”建设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诵读理论

(一)古代诵读理论

中国古典诗文的诵读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金文中已有中国传统诵读理论“言”“歌”“咏”“诵”这样的文字记载。《诗经·大雅·荡之什》中记载:“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是说吉甫朗诵就像沐浴清风一般。汉代郑玄《周礼注》曰:“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1]简要强调了“诵”是有节奏的,有律动的,因为文章有格律之美。其实,纵观中国古代典籍就会发现,诵读一直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但就是因为它如说话一般的自然和常见,竟然一直被无视,被忽略,未系统地对它进行研究和整理,只散见于各类古籍中。通过检索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创建的汉籍全文数据库,发现“诵”字共出现九千余次,几乎是处处可见。

到了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上兵部李侍郎书》一文中提出要“沉潜于义训,反复乎句读”,也就是说要对字词和文章内容深入分析,要多次重复朗读、诵读,方能理解文章主旨。至宋代,朱熹对诵读教学法做了更深入的探讨,指出“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2]。读书必须读足够的遍数,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基于此,他将诵读教学法作为自己的教学法之一,进一步确立了诵读在古代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诗人杨万里的《舟中排闷》说:“舟中一日诵一首,诵得遍时应得归。”可见“诵”这一方法已深入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常用的研习诗文的方式之一。

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桐城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对古文写作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将“文”“道”统一的“义法”说,被认为是桐城派的始祖。他之后的刘大櫆又提出“神气”“音节”“字句”等理论,进一步补充了方苞的“义法”说,其中的“音节”理论便是强调文章要重声音节奏,并创造了独特的古文吟诵法。

其《论文偶记》中记载:“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3]曾国藩也在其家书《谕纪泽》里说,凡精读的书,要高声诵读,“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4]。清代的崔学古在其书《幼训》里写到,诵读要毋增、毋减、毋高、毋低、毋疾、毋迟,意思是说诵读要掌握适当的节奏和韵律,要与文章意境相契合。三人都间接论述了诵读之功能,指出了诵读之要义。

除了强调诵读的方法和诵读的重要性以外,我国古人还总结出了其他的与诵读有关的教学法,如要多次反复诵读,温故知新,符合现代的遗忘规律;还要将读和写结合起来,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古代西方对诵读的研究,稍晚于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一文中谈到了与朗读有关的内容。之后古罗马的贺拉斯在他的晚年作品《诗艺》中也提到,评价诗歌的优劣要通过朗读的方法来评判。德国的黑格尔在其经典著作《美学》中,探讨过文体与诵读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的文体,需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和方法。

可见,古时的诵读法是世界各国人民研究和实践的结晶,为当今的诵读教学提供了许多参考和借鉴。

(二)现当代诵读理论

1.心理学理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须在心和眼之外,加用口和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5]而这也与现代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心理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调动更多的器官,大脑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自然学习效果也不会差。而诵读恰恰就是一种多器官共同工作的一个过程,当一个人开口诵读时,他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发音器官以及人的大脑,都会共同参与、共同工作,在诵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让大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素材积累,再现课文情境,帮助读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有助于记忆力、表达力和感受力的提高。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循环上升的过程。

对应到我们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来说,教与学便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通过教与学的实践,来提高师生的认识,通过认识再来指导教与学的实践过程。而诵读便是典型的教学实践,通过诵读,可以让我们理性的学习更加深入,让我们能更深入地认识经典、学习经典,同时,再用经典来引导、指导当下的实践,这符合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螺旋式的认识过程。

3.永恒主义教育理论。永恒主义教育是一百年前在美国产生的教育流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赫钦斯、爱德勒,法国的阿兰以及英国的利文斯通等人。他们提出让学生学习世界名著的“名著课程”计划,认为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肯定古典文化,认为永恒学科首先是历经多个世纪而达到经典著作水平的书籍,应学习饱含人类优秀文化认识论成果的精华著作。而世界各国经典是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典范与精华,凝聚着各民族的思想精神与品格风骨,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养料。“一个人的灵魂中如果活跃着传统,就有力量对抗转瞬即逝的东西”[6]。经典诵读引导学生追寻真善美,积淀智慧、摒弃浮躁,从而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

通过中西方古代、现代诵读理论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和而不同”。“和”,是都认为朗读是一种学习、品鉴文章的重要方法,不同文体需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则主要表现在我国古代对朗读技巧及内涵有更深入、更独特的研究与总结,已经深入到气息、发音等生理层面,西方则较晚,到了近代,西方从心理学、生理学以及哲学等多个层面对朗读这一行为本身进行了解构和剖析,阐释了朗读的科学性。

可以看出,在朗读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在不断地互相借鉴和互相欣赏。这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认文明多样性、包容文明异质性的体现,也是对“和而不同”理念的践行。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践行“和而不同”理念、推动不同文明互相欣赏、和谐共处的有力实践,这在当今世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经典诵读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世界各国的经典作品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凝练,情感的汇集,是各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文学价值以及人文精神是永恒的,无价的。所以,通过诵读经典,可以让我们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可以让人认识真善美、领悟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古往今来,大家一致认为,气质、品性、道德等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熏陶及榜样模范的力量培养出来的。而经典诵读选的皆是各国的美心美文,通过口的诵读,心的浸染,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进而让学生领略和了解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积极影响了学生的思想与品格,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了文化素养,比单纯的教师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二)指导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规范

世界各国经典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丰厚的哲理、独特的审美和深沉的感情,还有人类对大自然的讴歌、敬畏等,这些都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先贤哲人心灵对话交流的过程。通过长期对各国经典文化的学习理解,会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通过逐渐的内化,使经典中蕴含的道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考,进而指导学生自己的行为规范,使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更加符合当下社会价值观的要求,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美国阅读专家汀克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占全部时间的5%,其余95%的时间则用于思考。简言之,本质上,阅读过程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长时间的诵读,不但能促进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培养诵读者的形象思维能力,使诵读者的思维更深刻、更具创造性。美国著名出版家贝内特·塞尔夫有句名言,读书使你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和作者的想象力一道飞翔,甚至超越他的。

这其中的“超越”便是阅读带给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旦阅读有量的积累,质变就不会缺位,而此时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北宋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悟出了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气候温度有关的道理。因此,诵读也能培养人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四)产生情感共鸣,增强理解互信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观点之一即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爱因斯坦也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7]而通过经典诵读,就可以让学生从经典中感受真正的美和道德上的善,感知和了解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增强自己的同理心,产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这一切都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也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和最高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家彼此之间不再有壁垒分明的‘楚河汉界’,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强调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和文明共存,是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文明观,有着极大的优越性。”[8]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下一阶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9]。

因此,要通过中外经典诵读等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具有中外文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服务甘肃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取得实效,并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0.

[2]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338.

[3](清)刘大櫆,等.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2.

[4]朱光潜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80.

[5]张定远.阅读教学论集[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3:09.

[6]艾伦·布卢姆.名言通[EB/OL].https://www.mingyantong.com/jianjie/355136.

[7]人民网.爱因斯坦教育观:用专业知识培养独立人格[EB/OL].(2014-03-11).http://edu.people.com.cn/n/c1053-24604155. html.

[8]赵可金.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2017-10-27).http://theory.people.com.cn/n1/c407781-29612924.html.

[9]新华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EB/OL].(2018-08-27).http://www.gov.cn/xinwen/content_5316913.htm.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高职院校中外名篇经典诵读文本编订及实践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1A-279;2022年度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与甘肃地域文化之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2KY-11)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