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途径探究
作者: 贺毓【摘要】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自身交往能力与情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文章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载体,从情境激趣、渗透欣赏、激发创造三个教学手段为切入点,倡导广大教师利用显性和隐性的艺术教育素材,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参与艺术课程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中小学生;艺术素养;意义;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4—0075—04
人类精神活动主要以艺术为载体,可体现作者的情感需求、观念意识与审美情趣,能开启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小学生艺术素养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但目前却普遍存在中小学生艺术素养不高的现状。中小学生艺术素养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将文化课成绩放在第一位、家长观念比较传统、艺术素养培养方式单一相关。若学生仅仅在音乐、美术等课堂上接触艺术,则很难让学生走进艺术。对此,中小学阶段教师要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艺术素养概述
艺术素养也被人们称为“艺术修养”,指的是人们感受、体验、评价及能动创造的能力。艺术素养体现了一种综合素养,侧重点在于音乐、舞台剧或美术等方面。其需要有一定艺术素养的知识,需要了解艺术,从而构成自身的观点[1]。具体来说,艺术素养可以体现在对艺术作品的创新力、创造力与欣赏力方面。不同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认识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角度,对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收获也不同。在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中,教师要敢于实践和探索,不断想象创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创新学生素养,使其具有更多的新观点和新思路[2]。
二、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陶冶情操作用,使人可以辨美丑,明事理,知廉耻[3]。中小学生学习任务重,单一的文化课学习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价值观摇摆、情感空缺、心理焦虑等问题。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缓解焦虑,还能有效弥补学生形象思维的缺失,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从而对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每一门学科都或多或少蕴含了艺术的相关元素。通过艺术素养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多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比如,数学课的旋转与平移,生物课的细胞模型,语文课上优美的诗词,美术课上点与线的合理搭配、音乐课上的旋律节奏、舞蹈课的肢体语言等等,都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艺术本身所带来的意境,还能引发学生主动想象和思考,将情感融入其中,不断探索其中的奥妙。除此之外,学生学习艺术还必须反复练习,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长此以往可以形成不怕吃苦、不断钻研的精神。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交往能力与情商
对人类而言,艺术活动是比较重要的情感活动之一,主要以集体合作与多人合作为主。从其内容来看不但有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有对人性光辉的讴歌[4]。比如,舞蹈需要团队合作、合唱需要队员协调、戏曲表演需要情境沟通等,艺术活动的组织,可以为学生架构良好的沟通桥梁,学生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经验是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感受、知觉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学生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5],审美能力的提升往往在瞬间顿悟与感性顿悟中完成。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确保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发现美,面对挑战时可以创造且有开拓性地完成自身的工作,不断挑战自我并完成自身使命,这也和艺术素养培养的目标相一致。
三、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现状及原因
学生在学习期间除了要掌握教材知识之外还需要拓宽知识面,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而更加彰显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情商与智商。然而,大多数学生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课本知识的学习或者课业成绩上,不太重视自身艺术素养的提升。对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艺术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方法和路径,让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课本知识,还要丰富自身生活,提高艺术素养。然而部分学生思想消极,缺乏创新精神和艺术素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成绩,轻素养
在以往的教学或者教学质量评估上,评价学生或者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是学生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兴趣爱好等综合素养的衡量与评估。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取得成功的途径和方法各不相同。因此,这种只看重成绩忽视学生艺术素养的教学观点已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和新时代人才需求的标准,并且很难满足当前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重当前,轻长远
当前社会,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学生培养不单单是经营教育,更是基础素质教育。艺术素养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对就业工作的希望也不同,而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则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在日后就业中形成个性思想,从而更容易在各个领域中获得成功。每个家庭对孩子都寄予厚望,很多家长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机会,把评价孩子的标准定格在学业成绩上,并没有从长远角度看待孩子的发展。优异的学习成绩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部分,在日后工作中还需不断取得进步才能展现个人自我魅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当前,更应该注重长远。
(三)方式单一,效率不高
当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虽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这种重视程度仅局限在音乐、美术、绘画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伴随着学生学习生涯的全部,甚至伴随人的终身,对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方式没有真正的突破,且教育效果微乎其微,在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很难培养出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应用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途径
(一)发挥环境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小学生长时间活动在校园内,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优质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艺术之美,从而不断内化为情感与信念,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对其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了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方面发挥凸显环境文化的作用,教师要立足多个角度,且有所侧重,共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从学校空间的整体设计上,须立足校园整体构建,精心装饰建筑设施、合理设计校园装饰,将艺术性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环境的平面构造上,针对不同的教学楼、食堂、操场等主体可以创造不同的风格和主题,每层楼都各有特色,以启发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构建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的环境和展现艺术的天地乐园。
(二)合理利用课堂主阵地
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需要发挥课堂这一主要阵地的作用[6]。就当前艺术素养培养的方式和途径来说,艺术素养的教育并没有依托课堂教学、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而是凭靠学生自身的天赋。因此,结合当前教学现状,教师要立足中小学教育基本原则,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学生可以在艺术课堂上不断提高艺术素养,从而对艺术学科产生浓厚的情感。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掌握高效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实现艺术学科教学效率提高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将教学的稳定性、整体性与系统性等重点凸显出来,以艺术教育活动特殊性特点为依据,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情境激趣。中小学生基本上已经了解了与艺术有关的故事、知识与典故,且知识转折点与连接点都在艺术体系中[7]。因此,教师可通过创造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并在分析、讲解与启发中让学生掌握更多艺术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如此,教师结合直观教学法、知识挂钩与预习铺垫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刻地了解艺术作品,从而掌握相应的艺术表现方法。
2.渗透欣赏。每个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艺术学科的音乐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教育,还需要将其当作人类智慧结晶与人类文化的积淀。艺术教育的过程除了要让学生把握艺术美的形象之外,还要让学生结合以往的知识,强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地拓展与融合学科知识。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学科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有利于构建学科开放与平等的多元价值观。
3.激发创造。创造离不开专业基础与技能,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8]。教师可以应用通感教学方法将各种感觉互相联系与沟通,实现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目标。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体验,让学生不断感知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新,避免采用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把握作品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感知的欲望,从多方面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欣赏中不断强化对作品的理解,丰富自身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二次创作,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二次想象,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三)以“动”促动,多渠道发挥活动作用
如果说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为课堂教学,那么课外活动一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培养学生艺术素养需要以活生生的、具体的艺术活动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课外活动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开展校内外、校本与社团相结合的各种活动,在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中建立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艺术素养培养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艺术教育,并在活动中得出更多的艺术成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9]。
学校要为培养学生艺术教育开辟课外活动的田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艺术兴趣,给学生提供发挥自身艺术特长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让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学校可以建立以全校或班级为主的活动。首先,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都配备课外活动教师,结合班级兴趣爱好开设艺术活动项目。其次,学校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活动平台,并结合重大的节日让活动载体更为丰富,确保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题,每周都有不同的内容,比如,读书节、升旗仪式或艺术节等等。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兴趣爱好得到发展,并以学生自由参与为基本原则,给学生自主选择兴趣爱好活动的机会,按照学生的兴趣排班,比如舞蹈班、书法班、口琴班等等,校外聘请与学校专职艺术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让学生更具活力,满足学生的艺术需求。此外,教师还可将艺术活动渗透到社会与家庭中,提倡“三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的艺术育人方法。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参与夏令营与冬令营、组织学生走进当地的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与感受,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
综上,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在当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需要尝试探索课堂与课外艺术素养培养的多种途径,将中小学艺术课程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将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将艺术课程的教学成果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艺术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东辉.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5(06):25.
[2]曹飞.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若干实践亮点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18(02):37.
[3]张阳,方红.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与消解[J].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C),2020(01):82.
[4]轶群.基于培养小学生美术素养的本真课堂研究[J].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03):43.
[5]王俊菊.美术社团:培育高中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载体[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39.
[6]宋丹.谈中小学艺术素质培养——单县2015年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后感[J].教育艺术,2015(08):131.
[7]杨惠蓉.美术教育中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37):63-164.
[8]吴萍丽.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11):255.
[9]武学永,魏建军.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以传承中国鱼文化特色校外教育项目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21(05):33-39.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