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基础和路径

作者: 叶祥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挤、乡村弱”等问题成为阻碍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基础。在当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教育具有全局性、基础性作用,我们要以优质的教育留住孩子,留住乡村的生机、活力和朝气,让乡村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动机。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然选择。2021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我们要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为契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打破城乡经济和社会二元结构的束缚,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有效消除地域、经济、校际之间教育不均衡问题。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首先要优化顶层设计、统筹整合资源配置,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促使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地域特点和学校实际出发,建立城区学校和乡村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做到强校带弱校、城区带农村、老校带新校的“传帮带”工作机制,坚持开展现场交流、示范观摩、网络研讨等教学活动,以案例教研、同课异构、问题会诊和校本课程开发等多种有效活动,促进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着力改善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着力提升乡村学校发展活力。加大教育投入,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加强乡村学校硬件建设力度,从教育生态优化、学校管理科学、办学机制灵活等方面增强乡村学校办学活力,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机制,形成家庭、学校、政府各尽其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切实保障教育公平。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使传统乡村学校由单一封闭走向联合开放,以名校、强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优秀文化和优良师资带动乡村学校发展,推进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挥好乡村振兴中“人”的关键性因素,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要着眼未来,引进乡村教育急需紧缺人才,精准实施乡村高校学子“归巢”计划,通过各种措施,增强乡村教育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千方百计引导更多优秀教育人才到农村学校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好乡村教育优秀人才服务保障工作,落实好各项政策待遇,做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特色校建设,不断丰富乡村学校办学内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入手,积极培育学校办学特色。通过重点扶持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典型引路与全面要求相结合、区域文化与特色创建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倡导乡村学校个性化办学,创建一批具有鲜明乡村特色、内涵丰富的乡村特色学校。通过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德育示范学校、快乐校园示范学校、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乡村学校办学内涵,促进学校办学模式和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提升,让每一个乡村孩子享受到更为全面的现代教育。

总之,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始终坚持“质量、均衡、特色”为重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上下一体,内外贯通,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着力提升学校办学效益,有效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让乡村教育迈上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全新征程。

(作者系武威市凉州区教育局宣传办主任、高级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统筹设计让综合实践更好育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