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作者: 刘小宏【摘要】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中华儿女饱受诗书的浸润,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学校重视古典诗词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价值观,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情操;另一方面,还可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如此珍贵的精神财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就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效率这一问题作一论述。
【关键词】诗歌教学;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5—0082—05
诗歌以它优美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诗人的社会生活及各个方面的情感,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形式,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难得的艺术瑰宝,它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底蕴、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诗鉴赏也是历年语文高考试题中的必考项,试题要求考察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懂得鉴赏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还要会评价古诗词中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观点态度和情感取向。高中正是学生心智发展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水平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因此,古诗词教学应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多角度、多元化地去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努力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潜能,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古诗词,继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由读入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语感培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学生就会对诗词中的神韵、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初步的认识,再加上丰富独特的联想及想象,学生可将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在脑海里反复打磨,以至还原,并在此过程中感受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这样能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感悟力,体现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节奏美、情感美,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良好习惯[1]。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好诵读的榜样。每学习一篇新的诗歌时,教师要先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示范,并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尽力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丰富诗歌的诵读方式。诗歌诵读应该避免全班同学一起读,而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独特情感,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如果课堂时间足够充裕,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或安排诗歌朗诵的比赛、互评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吟诵。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注意诗歌诵读的情感变化,提升对诗歌吟诵的积极性,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诗歌教学的实效性。高中阶段正是理解背诵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古诗词加以记忆,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要想方设法排除“死记硬背”的陈旧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诵读、去吟唱,让其在理解诗意和感悟诗歌情感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大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阅读延伸到课外,拓宽诗歌阅读的广度,从而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由情入理
《毛诗序》有言:“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者,情也!”诗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时,要格外关注诗歌中情和景的关系,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基调。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思想感情类题目仍是重点,如何把握诗歌的感情,让学生做题时游刃有余,取决于情感教学的实效性。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要教会学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分类定调
分类定调,就是让学生对常见的类型有所了解,掌握同一类型的诗歌所表达的基本情感,使学生知道这一类型的古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基调[2]。古代诗歌可以多角度多类别划分,而且分类多样,每一类诗歌在情感表达上都有共性特征,掌握了诗歌的这些共性特征,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类诗歌的感情基调。
1.山水田园诗。此类诗歌中大多表达诗人热爱大自然,喜欢田园风景,向往隐逸、恬静、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也有孤芳自傲的情怀,还有对劳动生活的渴望和歌颂等。如,2013年的全国卷二卷:
鹊桥仙·华灯纵博
宋·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试题以词的上阕最后两句表达的意思和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来设置问题。读完诗歌后可以作如下分析:封侯拜将的是那些整天饮酒作乐、不思进取的酒徒,而诗人既有才能又有智慧却只能落得在江边做一个闲散无聊的渔翁。那么,他所表达的情感自然是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才能无所用的无奈。
试题紧接着又让学生分析结尾处借用贺知章故事的用意,结合全诗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本词结尾借用贺知章的故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的愤懑之情。皇帝有眼无珠重用庸者却将“我”这样的贤能之才放到闲散无聊的江边做渔翁,镜湖、风月,这些本就是闲散人的所在,又何必劳烦皇帝来恩赐呢?再说了,天大地阔,四海为家,哪里都可以容下“我”这个闲散之人,谁又会在意什么皇帝的赏赐。
2.送别怀人诗。此类诗歌多表达离别之意、惜别之情,或是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或是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也有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与劝勉,还可能抒发其对人生的感慨等。
3.怀古咏史诗。这类诗歌,一般表达时事变幻、物是人非的沧桑巨变,一般借古讽今,用以表达自己的壮志未酬和怀才不遇,以及对当时统治者的劝诫与不满。如,2011年的高考课标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诗歌教学,实效性,策原版全文
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试题要求对这首诗表达的感情作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借怀秦国之古而伤如今王朝的情感。诗人在春日里遥望远方的泾水,却无法望见诗人想见的春草,能看见的只有古碑,客人行走的道路上到处都是黄沙,回想当年的大秦帝国是怎样的繁荣强盛,如今却已消逝。再看眼前的唐王朝,国家逐渐衰败,诗人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荒凉和衰败,如此情景之下油然而生的便是作者的“不堪回首”之感。
4.军旅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写诗人的军旅之苦,抒发自己为国出力、报效家国、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斗志;有的也写军旅之怨,主要抒发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远离家乡后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如,2015年全国卷的二卷考察韩偓的《残春旅舍》,诗的内容如下:
残春旅舍唐·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问题就诗作的后两联所表达的情感作简要分析。诗的五、六两句具体写了诗人客居他乡,在旅馆中的寂寞无聊及烦闷之情,诗人独自一人流落在外,无亲无故,无聊至极,只能写诗抒发苦闷之情。可是连诗都未成,这样悲忧郁愤的感情就更深,只好借酒来消除心中的愁怨,想冲淡这难以抑制的惆怅。但是借酒消愁不但没消反而更浓,无可奈何之下诗人只好找出以前穿过的官服来自我安慰。七、八两句写到诗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只能用这身官服来安慰自己,保存好它,不让它被尘埃污染。对官服的保存其实是诗人对自己曾经的荣耀的珍爱。诗人预见了王朝的结局,但自己却无能为力,所以诗人所写的诗作大多缅怀过往,感情基调伤感悲凉。
5.羁旅思乡诗。这类诗歌多表达客居他乡之愁,羁旅漂泊之苦,怀才不遇之慨,思乡思亲之情。如,2015年的全国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唐·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题目询问了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这样写对全诗的情感抒发的作用。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其作用是点染诗歌的情感,升华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决心,即使路途遥远、环境恶劣,也绝不会有丝毫怨言,但思乡之情难以自抑,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挂念。
6.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就是作者借助物来表达诗人的志向情感,依据所咏事物的不同来抒发诗人不同的情感,有的是诗人高洁品行的表达,有的是抒发傲然的情怀,有的是寄寓诗人美好愿望,有的是阐释不同的人生哲理。如,2007年高考的课标试卷:
小斋即事
宋·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题目询问诗人写琴和棋的原因及想借此二物抒发的情怀,纵观全诗,细品诗意就会发现琴、棋是诗人在托此物言他志。作者借用琴直棋方的品质抒发了自己的志趣;直的意思是正直,方的意思是有棱角。正因为诗人正直的品质才造成他“世愈疏和万事妨”的可悲境地,最后被迫在小斋中孤芳自赏,无法关注国家的盛衰和兴亡。以上都是诗人对自己遭遇的慨叹,以及对当时局势的嘲讽。
(二)以题定调
诗歌的标题有很多作用,我们可以搜寻到许多关键信息,有的交代时间,有的告诉地点,交代描写的人物及对象,还可以揭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的诗题告知读者诗歌的类别,进而让读者知道诗的情感、意境和表现手法等,读诗题能帮助读者快速理解诗歌的内容,最有效的方法是,看标题→猜内容走向→明确类别结构→推断表现手法→推测情感流向,所以把握文题信息至关重要。如,2012年的课标高考卷中选的《思远人》:
思远人
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题目询问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及首句对表达这种感情的作用,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词的第一句是起兴,词人用红叶和黄花这深秋独有的景来点染深秋时节特殊的季节色彩,用红叶、黄花来渲染离别时的悲凉,表达了对远行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三)以背景猜调
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创作诗歌的主要原因。诗人的亲身经历、所思所想都可以帮助我们对这首诗的情感作一个初始判断,诗歌鉴赏类题型中,出题时也是有规律的,有些不著名的诗人,如果需要此类信息来帮助应试者了解文本,通常会以注释的形式解释说明,因此读诗之前一定要先看诗歌的注释。一些著名的诗人一般没有注释,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把著名诗人的相关知识清楚记忆在脑中,考试时从自己积累的记忆库中提取所需的关键信息即可。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让学生对著名诗人有详细了解。有些诗歌还会有一些生僻字词或者难懂的诗句,命题人在下面会给出注释降低难度,有的注释在写出背景的同时暗示了诗词的思想内容,所以做题时关注创作背景非常重要。
(四)以感情词判调
感情词就是诗歌中直接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这些词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作者的情感,了解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比如“愁”“孤”“独”“苦”“恨”等。如,2013年全国卷一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诗歌教学,实效性,策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