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王红霞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融入到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思考、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知识结构与应用的普遍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本文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入手,谈了数学生活化的意义,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创设生活化问题,提出了一些数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5—0094—03

早在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新课改后,《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1]可见数学“生活化”的必要性。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掌握一项有助于生产劳动、立足社会生活、助力长远发展的基础实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和束缚,部分教师还是以“填鸭式”“灌输式”和题海战术达到数学知识训练、巩固与熟练应用的目的,忽视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导致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很难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新课程改革后,很多一线教师已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也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暴露出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师的数学教学过分生活化,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失去了数学的严谨性;还有一些教师不注重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契合度,脱离了学生的学情认知。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就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从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而言,虽然国家政策倾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短缺的问题依然是导致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课堂教学水平普遍不高的原因所在,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数学知识抽象,学生不太感兴趣,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情境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太相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率不高;三是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虽然按教师的导学流程参与学习活动,掌握的知识和收获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久而久之,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活化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和途径,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做法,更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推动国家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举措。

二、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一)新颖性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极富好奇心,加之农村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对较窄。因此,数学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现状,创设趣味性强、新颖性的数学生活情境,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契合性

生活化教学思路要清晰,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严密契合课堂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才会静心探索、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三)前瞻性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抓住恰当的时机激发学生的认知潜力,创设有前瞻性、指导性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算理习惯,全面落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生活化教学实施方法与策略

(一)打造生活化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课前导入。课前预习是学习新授课的重要一步。对于数学学习,缺少课前导入环节,学生难以将前后知识衔接起来,影响新知识的吸收。笔者就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故事、游戏导入新课,紧密与新授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堂负担和压力。例如,在学习“体积与容积”一节时,让学生比较吃饭用的碗与洗菜用的盆哪个装水更多?联系实际初步建立对体积与容积的认识,从而在活跃的气氛中引入新课。

2.课堂导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创设情境除了要贴近生活之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情,创设与所授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切忌生搬硬套某些经典教学案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敢于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带角的事物,并分小组观察、讨论他们的异同点,分享出各组的认识和方法。学生通过眼看、手摸、嘴说等综合实践活动,让“角”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表象感知过渡到形象思维的建构上。教师再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示生活中不同的有角的实物,社会生产活动中有角的物体、建筑、工具等,把学生思维从课本引到生活,从课堂引到社会,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价值理解,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3.课堂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只简单地传授知识,而要努力拓展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写写算算等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2]。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给每组同学发放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让学生把袋子里的东西按要求归为一类。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将杂乱无序的东西分类和整理的乐趣与成就感。实践充分证明,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区分,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也为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维的过渡搭建了一个“立交桥”,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潜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原则,策原版全文

(二)设置生活化作业,优化作业类型,让学生学以致用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成了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应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精选数学内容和数学问题,由教材拓展到生活,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作业设计成数学实验、数学游戏、数学绘本、数学实践等多种类型,真正让学生在动手探索中玩好数学,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积累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完“认识百分数”后,笔者让学生搜集生活用品包装或标签上的百分数,并用课堂所学知识给家人分享这些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创设“商业交易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营业员、顾客和群众的角色,在模拟“市场交易”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的流通过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三)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授和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获得数学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身边的数学。在学习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组织“修桌椅”的亲子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给学生布置课后调查活动:请学生统计家里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一年水电的消费情况。通过读水表、电表,记录表上的数据,统计出当月水电消费数量,然后询问当地水电单价,算出每月消费的总价,再算出自己家庭全年度水电消费总价,最后四人一小组,绘制出统计图,对比分析自己家庭水、电消费状况,结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渗透学科德育教育,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科学的用水、用电建议。通过数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所学新知的目的。这样的学习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还对其进行了节能、安全方面的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分享交流中彰显了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4]。数学知识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在动力,还能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思维,使更多农村小学生从小树立坚定的信心,为孩子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生活化既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让数学走进生活,生活中融入数学,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情感意识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农村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光玉,王玉军,赵清存.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探索[J].现代教育教研,2010(06):41-42.

[2]林绮琪.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4):03.

[3]蒋智华.合作-数学课堂的动人旋律[J].南昌教育,2004(09):24.

[4]魏孔梅,王怀宁.适时创设教学情境,打造灵动数学课堂[J].甘肃教育,2021(14):69-70.

编辑:徐春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原则,策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