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扎根泥土 才能绽放韶华

作者: 魏克勤

近日,影视剧《大山的女儿》冲上各平台热搜,再次令人泪目。该剧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为原型,讲述了她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毅然决然回到广西百色,主动请缨到最贫困第一线当第一书记,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一心为民,带领百坭村全面脱贫,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故事。因为这部剧,亿万观众再次走进黄文秀的人生世界,感悟她的精神,激励着更多人向她学习,以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奋斗在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致敬大山的女儿,让这个时代不断涌现出更多和黄文秀一样的英雄儿女,以普通人的平凡抒写不平凡的人生。

黄文秀是中国脱贫攻坚奉献者的缩影,和黄文秀一样献身时代和人民的人还有许多,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高考时,黄文秀选择了师范院校,她姐姐说,黄文秀最大的梦想是在村里办一所幼儿园,她曾希望成为一名老师,把所学知识教给乡村的孩子。读研期间,黄文秀也一直关注基层教育及扶贫,毕业前她决定报考广西定向选调生,她说:“我来自广西贫困山区,我要回去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尽绵薄之力。”十年寒窗苦读,挥别大山,学有所成,黄文秀又返回家乡,回到大山深处,用青春扎根基层,用奉献滋养厚土,用行动诠释对人民的赤诚,这是她对初心的坚守。

“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让黄文秀坚定放弃安逸生活选择回乡的正是她对家乡、对家乡人民深切的爱,因为从小在这片土地长大,她更加了解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懂得人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担任百坭村第一书记期间,她始终践行赤诚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立志改变这个深度贫困村。起初,村民对她不抱希望,面对猜疑与拒绝,黄文秀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贫困户,不让她进家门,她就去两次、三次,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间地头,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慰问资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因为真诚和坚持,百姓们开始相信她,开始在她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富裕。这种“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献精神和不畏挫折、勇于担当精神不正是我们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应该学习的吗?

目前,国家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和重要支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工作者担负着立德树人和为乡村振兴培养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使命任务,像黄文秀一样,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甘于奉献、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对事业的热爱精神,紧紧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系在一起,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基层,关注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坚定理想信念,以教书育人为使命初心,以立德树人为责任担当,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广阔的胸襟和仁爱之心,爱岗敬业、身体力行、传道授业,引领带动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热爱家乡,学好本领,投身家乡建设,造福家乡人民,助力乡村振兴,在家乡的广袤土地上抒写炽热青春。

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但要用实际行动践行理想和担当,像黄文秀一样,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牢牢把握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做到信念过硬,带着深厚感情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而且要在课堂上讲好“黄文秀故事”,传承好“黄文秀精神”,带动学生向黄文秀一样的时代楷模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学好知识,练好本领,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用那坚定的信仰,指引自己前进的航向,用青春和汗水,写就人生的乐章。

(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州市留早镇人民政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