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传承问题研究

作者: 高德刚 宋晓娟

【摘要】新时代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传承培育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培养新时代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少年头脑,让新时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思想上认同、感情上接受、行为上主动、实践中积极。作为新时代青少年,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和使命,就必须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时代;青少年;传承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6—0016—05

马克思主义不仅影响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奋斗,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就要有新时代赋予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论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1]。但是在当前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部分青少年“知马”但不“信马”,习惯于享乐主义,追求拜金主义。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任,能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既关系到青少年个人成长成才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远战略问题。

一、新时代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传承者培养的重大意义

(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

回顾历史,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推翻一座座大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并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和行动指南,不断就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成功来之不易、胜利也绝非偶然,我们成功的根本来自于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正是这种坚定的信仰,使得我们党从建党之初的50多人发展成为拥有967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的各项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广大青少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勇敢应对风险、挑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二)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九大规划了中国未来新的发展愿景,到那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足以载入历史史册的辉煌成就归根结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离不开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创新实践,更离不开一代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接续奋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此,我们必须要始终坚持推进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让青少年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主力军和接棒人。

(三)是青少年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写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观点,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就是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扎实学好文化课知识,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大中专生来说,除了要有扎实、基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和社会中去,不能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不能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而简单地追求考试成绩,不能机械化、死记硬背式地学习,而是要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远大抱负相结合、学习与成长成才相结合,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华还体现在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相统一。作为青少年,只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深刻领会理论内涵,体会马克思主义科学、进步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成为全面发展、有思想、有抱负的时代青年。

二、新时代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传承者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真信笃行的态度有待加强。信仰,对个人来说,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对国家来说,是一个政党能否永葆活力、长治久安的支柱。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其主流信仰不容忽视,更应该加强对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的武装,要不断引导青少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大部分青少年都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接受学习过马克思主义,但是有少部分的青少年还不同程度上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只是作为学校课程安排进行学习,还没有达到真信、笃行的高度。

2.教育与实践的联系有待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在青少年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就大中小学思政课开设的目的、要求及方向进行了定位。关于新时代中国青少年马克思主义的培育及教育,总体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很好,也越来越到位,但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青少年来说,宣传教育还有待深化,教育方式同青少年的需求还有待改变提高。对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要注重情景式教育,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和漫画介绍马克思、认识马克思,可以把马克思的人生通过简单的故事呈现给他们,从而使他们记住马克思直到喜欢马克思。对高年级和大学生来说,要注重理论宣传的普及和教育,注重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要注重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同青少年的需要相结合,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其精神博大精深,如果忽视了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就必然会挫伤青少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其理论宣传和教育的效果。

3.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接受的体制有待完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动力和最好老师。但是反观我们的教育,无论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还是各类宣传教育中,都习惯性将学生置身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尤其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硬要你学”的被动式教学成为各中小学教师的法宝,这在短期或者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很有效果,但是针对像马克思主义这种抽象的理论,尤其是在新时代这种多变、多样的时代背景下,当前的这种模式有待改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培育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继承者,注重加强学生兴趣的培养,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力争让理论和实践、理论和兴趣达到最佳平衡状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研究、不断创新变革,注重理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注重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理论后实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广大青少年在乐中学,学中悟,激发青少年政治理论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理论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爱学,真正让理论课堂充满活力,开创教师乐教、学生爱学这样一种教学相长的新局面。

(二)原因分析

1.部分学校对思政课缺乏足够重视。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构建完善的思政课教育体系,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史、国史进校园、入课堂,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入脑入心。但是,当前部分中小学的思政课或多或少还存一些问题:一是学校对思政课不够重视,课时安排不合理。二是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由于学校对思政课的安排不合理和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不浓,激情不高。三是教师重结果不重过程。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各个阶段的教学模式和侧重点不同,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而不是按部就班,循规守旧,更不能以试卷和成绩作为唯一量化标准,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育。

2.思政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作为思政课教师,既要传道又要明道,既要遵道又要信道,有信仰的教育就要有信仰的老师,只有有信仰的老师才能培育出有信仰的学生。但是当下很多学校的思政课教师资源配置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不足。有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与课程不符,还存在非专业老师兼任思政课老师的现象,这就无法保障思政课的专业性和思政教育的方向性。二是思政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和保障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展。三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受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和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小学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思政课经常被挤占,课程时数达不到标准要求,还有部分学校在教师业务培训上,缺乏对思政课教师业务的进修培训和队伍长效机制建设,尤其在教师业务考评中也经常被低估忽视,严重挫伤了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思政课一直被强调,但从未被重视。

三、新时代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传承者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坚定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

1.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忠实的马克思主义传承者。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传承者,就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论来武装青少年头脑并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同时结合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任务,加强对青少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和伟大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高远的人生理想。要着眼当前复杂社会、新时代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积极构建完善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体系,树牢青少年思想根基,强化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教育引导青少年既要“学马”又要“信马”,同时把爱党之情、报国之志和使命责任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2.强化青少年品德修养教育,培养忠实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学校要大力实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以德育工作为抓手,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楷模、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方面汲取素材并灵活运用于课堂教育和青少年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德育模式和教育体系。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德育能力,因材施教、对症施策,研究探索新时代社会背景品德教育新模式,让广大青少年时刻学“德”、时刻践“德”、时刻悟“德”。其次探索家校共育新途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影响巨大,所以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德育培育工作中来,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给予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帮助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青少年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三是优化德育内容。要把德育融入青少年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坚持德育为先,教育为重,从幼儿抓起、从小处入手,做好童蒙和中小学教育的融合衔接,帮助和引导青少年逐渐成长为懂礼貌、守规矩、乐助人、会谦让、有能力、有作为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3.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培养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关于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多年来,一直被提及关注,但是受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和教学评价机制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的影响,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各阶段教育过程中,重书本内容轻素质实践、重分数成绩轻理论修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就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育重新定位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强化健康第一的树人理念,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综合素养的考评,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素质教育真正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定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

1.坚持以高尚品德引领,塑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承载着传授知识、传播真理、塑造人格、育人成才的重任。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用汗水和勤劳为党和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保障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新时代新要求,新时代新期望,在新的时期,要继续加强教师队伍的品德引领作用,让广大教师当好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本领、奉献社会、成长成才的引导者。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结合地方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要求,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工作来抓,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建设的重要性,坚持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不断加强完善教师培养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师德师风强、理论水平高、甘愿付出、愿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新时代优秀的教师队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