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晓荣

【摘要】在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事关青少年和儿童健康成长,事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民族地区中小学更应该持续精准施策,积极作为,扛起时代责任,稳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培养“强国一代”的中心任务,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体现担当。文章通过总结临潭县陈旗中心小学教育管理与实践经验,为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小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6—0021—0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表述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党的十九大正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在民族地区中小学,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不断强化“五个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团结力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的认知,这种认知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在此基础上,各民族需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寄予厚望,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培养未来一代的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激发凝聚力,增强向心力。

1.强化“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可分割。简而言之,唯有高度的国家认同才能形成对祖国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爱国不是简单的只言片语,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积极实践,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通过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建设以及课程思政教育等载体,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培养爱国情,砥砺强国志。

2.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传统文化中不仅蕴藏着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和精髓,同时也是人才培育所需要的土壤[3]。民族因文化而兴盛,中华文化是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一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因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很好地促进各民族学生接受不同的文化,从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基本认识,可以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主要举措。

3.凝聚团结力量。“多元一体”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国情的高度总结,我国各民族亲如一家,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能实现[4]。在中小学校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授民族团结知识,讲述民族团结故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大家庭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可以极大增强学生关于民族团结的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另外,通过挖掘地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体育竞技等领域所蕴藏着的丰富元素,并将其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式体验中不断促进交流,感知共通,引发共鸣,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汇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二、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

甘南州临潭县陈旗中心小学自1947年创办至今,为社会培养了2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现有藏、汉、回、土等民族的学生480余人,教学班15个。临潭县,古称“洮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王旗镇在古代是远近闻名的“铁城”,在这片热土上,考古发掘了著名的齐家、寺洼、马家窑文化。1958年发现,2008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发掘的“磨沟遗址”,揭开了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在王旗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神秘面纱。大规模墓葬群里出土的大量形态各异的陶罐无不让人惊叹中华民族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坚持把理论研究、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本土文化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多措并举,深度融合,积极创新工作载体和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1.坚持以学为先,牢牢把握核心要义。民族地区中小学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重大理论内涵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事情[5]。中小学校如何理解和把握有关精神的精髓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做到学字当头、以学为先。学不是简单的传达或者阅览,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首先,领导班子要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以身作则带头学,自觉强化政治自觉,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其次,要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力度,通过党总支会议、党支部会议、专题学习会、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邀请专家指导学习。同时,也要细化任务,制订方案,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勤于思考,勇于发掘,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开展大量“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坚持在有形、有感、有效、有力的工作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特色项目。临潭县陈旗中心小学着眼全局,积极探索,科学谋划,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着重培养各民族学生的“共同性”“共通性”,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意义的品牌特色项目。让学生在交流中增进互信,真正做到互学互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先后成立了秦腔、书法、葫芦丝、篆刻、象棋、锅庄舞、绘画、手工制作、陶艺、彩绘、旱地冰球等11个兴趣小组。本文着重挖掘彩陶、旱地冰球、洮河鹅卵石彩绘、秦腔、锅庄舞等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提出可行性路径与思考。

彩陶。2008年磨沟遗址发掘出了以灰、黑陶双耳罐为代表的大量陶器,一时间刷新了考古界对齐家文化的认知,这一发掘对于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来说,可谓打开了“新大门”。学校所在地正处于磨沟遗址核心地,将史前彩陶文化与华夏先祖活动联系起来,通过成立“陶艺工艺坊”的形式,将陶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与博大,同时还可以在彩陶制作过程中发现艺术之美,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旱地冰球运动。近年来,在学校的努力争取下,顺利加入了甘肃省旱地冰球协会,成为甘肃省旱地冰球协会的联盟校,同时也是甘南州第一所开展此项运动的学校。发展旱地冰球运动旨在充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体育精神蕴含着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内涵。刘少卓根据新时代特征属性,把体育精神表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文本精神以及公平竞争精神的集合[6]。这些精神孕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建构。

彩绘。王旗村位于洮河北岸,洮河流经这里滋养了一方百姓,也留下了大量的鹅卵石。让学生用鹅卵石、画笔、颜料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是“洮河鹅卵石彩绘”兴趣小组的主要工作内容。绘画题材紧密切合当地文化与民俗艺术,尝试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艺术的独特性。诸如农耕景象、洮河风光、暮归时刻等,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与鉴赏,扩大了参与度,增强了文化自信,同时也探索出了当地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教学的好思路。

秦腔。秦腔是西北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题材丰富,在中小学教育中融入秦腔,对传承秦腔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学校通过“浸润式”秦腔文化学习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逐步打造形成开发了本土课程资源。以学校专业教师、民间秦腔艺术家、学生“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不定期组织进行培训指导,让学生了解秦腔,与此同时也为当地秦腔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输送了新生力量。

锅庄舞。锅庄舞是藏族民间舞蹈,学校每周三下午利用专门的时间向各族学生教授锅庄舞,有利于藏族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锅庄文化,同时,可以向其他民族学生普及锅庄知识,让他们成为锅庄舞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

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课堂作为中小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重视课程设置,让教育者明白在课堂讲什么、怎么讲、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要加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力度,实现课程育人功能。

中小学要不断优化“思政课程”建设,就目前的教学来看,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的多、思考少、互动少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家与国”时,不仅仅是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况进行讲解,还应该拓宽思路,丰富载体,引入案例讲授历史典型人物、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抑或是通过观看宣传纪录片的形式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才会有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同时,还应该紧贴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独立性和价值观的塑造,结合各民族学生的学习习惯、基本特点,完善构建课堂教学,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此外,要发挥协同作用,做好“课程思政”,要充分探索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元素,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交流,要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建设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积极申报思政课方面的教学改革项目,不断扩大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4.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对于民族地区中小学来说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加强各民族交流交融,建设各族人民共享的精神家园。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个人在更大舞台更广阔的领域内发展,对就业、步入社会等有着重要影响。作为56个民族的大家庭,只有在语言上互通,才能增进互信,从而提升凝聚力。中小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例如,通过举办“同讲普通话,共筑中国梦”经典诵读,“国粹杯”硬笔书法大赛等,从中国汉字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局面。

5.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就临潭县陈旗中心小学目前的实践培育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知的差异性。没有做到全员参与,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没有足够重视,自身对此项工作推进的重大意义理解把握有差距,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学校安排了就做,对怎么做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考少。二是思政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凸显。针对目前中小学思政课而言,系统性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不多,思政课教师“以点带面”教育引领发挥还不够;实践体系未完全建立。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着力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活动,但还未形成完整的一体化实践体系。因此,还需坚持完善、建立健全工作长效机制:一是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源流,坚持政治建设,通过学校教职工大会、党支部会议等途径不断强化广大教师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相关理论体系的理解与把握,充分认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的重大意义。二是切实发挥思政引领作用,加大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共进的研究,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三是着力加强思考探究,通过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完善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架构体系,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特色项目的辐射作用,使各民族学生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国一代。

参考文献

[1]石文龙.新时代我国统一战线话语体系建构及其时代特征[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1):52-58.

[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

[3]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4]于衍学.基于三个认知维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2):16-23.

[5]高永久.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175-178.

[6]刘少卓.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2):34-41.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