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五育融合课程实践策略
作者: 魏麟懿【摘要】“五育融合”作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培养教师的育人思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五育融合”是指运用系统的思维,在教育过程中让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的鲜明特色,更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推进高质量的“五育融合”,也是对正在实施的“双减”政策的有力贯彻。“双减”背景下小学“五育融合”的课程实践,通过各种社团、艺术节、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科融合,打造“一校多品”,实现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文章首先论述了“双减”背景下学校如何创设“五育融合”的文化氛围,之后对“双减”背景下融合家庭、学校、教师三方的共同认知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双减”背景下小学“五育融合”课程实践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双减”;小学;五育融合;文化氛围;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6—0025—04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作业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在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上,还使得学生出现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和无法休息的情况。因此,“双减”政策的出现旨在解决当前学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以期有效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双减”背景下,小学如何有效结合“五育融合”将“双减”政策落实到实处?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论述。
一、“双减”背景下学校应构建五育融合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是学校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办学理念发展的积淀。构建“五育融合”的学校文化氛围既是当前所有学校应该实现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构建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的首要任务。可以说,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双减”目标的有机结合有着直接关系,对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减少学生课外学科培训及作业量,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从而达到减学业压力、增学习质量的目的,是当前学校值得思考的问题[1]。在此背景下,学校应将未来的发展、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让“五育融合”为师生的发展赋能。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五点:第一,学校的文化应该具有导向性。只有学校树立好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并懂得坚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为谁培养学生这几个问题,才可以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学校文化氛围应具有发展性。即学校应将学生从繁杂的作业中解救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性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素养。第三,学校的文化氛围应该具有科学性。学校和教师应基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将各学科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五育融合”的目的。第四,学校的文化还应具有多样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需求等,通过优化课程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非遗课程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与互动。第五,学校的文化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艺术技能,多开展劳动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只有将“五育融合”课程放在学校办学育人的首位,并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育人的理念和方法,才可以在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使小学“五育融合”课程发挥出真正的价值[2]。
二、“双减”背景下应融合家庭、学校、教师三方的共同认知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态度结果如下:多数家长赞同减轻学生课外作业的压力,同时也更加倾向于减轻学生校外培训的负担。但也依然存在着部分家长不了解“双减”政策的现象。因此,学校在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双减”政策的同时,还应督促教师开展家长会,在家长会上为家长解答“双减”政策的疑惑等。当然,在进行家长会的过程中,班主任应成为“双减”解答问题的主要负责人,让每一名家长都能熟悉“双减”的内容,懂得“双减”的要求,为落实“双减”政策做好铺垫工作。通过融合学校、家长、教师三方对“双减”政策的共同认知,促使“五育融合”课程在“双减”背景下充分地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3]。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五育融合课程实践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育学生的主阵地,教师作为培育人才的主要人员,在培育人才的目标上应该注重为党育人的原则,不忘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切实落实好“双减”政策。详细来说,“双减”政策的落实旨在控制学生的作业时长,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为此,学校应该确保小学一至二年级学生没有家庭书面作业,尽可能地将学生的作业布置在校内,并由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作业,使学生可以在巩固学习的同时开心地进行学习,提升其对学习的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长最好不要超过一小时,初中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长最好不要超过1个半小时。为此,学校在“五育融合”上,应注重优化育人环节,并转变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此环节还应依据课程标准,尽可能地做到高效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班级学生对知识的吸纳能力[4]。
(一)多措并举,推进学科融合学习
1.为了巩固美育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带动美育融合工作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不同学科入手,将美育和其他学科整合到一起开展项目式学习。比如,学校可通过推出美文欣赏、“乐”动心身、图像表达等相关校本课程的混合式项目学习,从跨学科知识应用的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介入,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促使他们进一步锤炼和提升自己的审美、整体认知、决策动手能力等,以“一校一品”为基点,着力打造低年级“绘声绘色悦读阅美”的体验项目。
2.结合课后延时服务课程,通过打通课程与社团的界限,专门开设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课程,如国际象棋、围棋、书法、葫芦丝、合唱、舞蹈、足球等体艺课程。
3.以抓好各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主题,以音乐节、诗歌节、风筝节、校园劳动节、画展等节日或活动形式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艺术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还能将“双减”和“五育融合”巧妙衔接在一起,推进学科融合学习。在这些活动中,每一名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风筝是中国传统工艺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学校可以在每年春季组织开展“牵手春天放飞吧少年!”校园风筝节活动,设计出识风筝、画风筝、赏风筝、放风筝四个板块,风筝节活动中融入了美育、传统文化、劳动教育和体育精神,通过这些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4.为更好地达成学生每天在校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的目标,结合“体育、艺术2+1项目”和学校体育“一校一品”的要求,学校全力推进了曲棍球项目,希望学生可以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做到强身健体。
(二)场景打造,提升校园育人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育人环境不仅包括校内的物质环境,还包括精神环境。校园环境作为培养人的隐性课堂,是学校育人的组成部分,更是净化学生心灵的场所。因此,“双减”背景下,学校应注重对校园环境的打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不断改造提升学校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场域。创城分校在校园环境打造上,通过前期的不断调研,科学合理地规划校园环境设计,并根据学校当地的土壤环境、气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在此基础上制订了符合学校专属的校园环境建设。此外,创城分校还在原有的绿化面积基础上增加了多种多样的树木和花卉等,旨在提升绿化品质使学校的环境更加美好,直至成为错落有致的校园景观。同时,学校还打造了别具一格的校园黑板报,并以校园文化作为依托,将文化育人功能体现出来,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5]。
(三)课后服务,落实“双减”育人功能
“双减”课后服务的主要任务,便是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帮助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对他们遇到的难题和疑问进行解答和补习辅导,从而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比如,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美术、音乐、舞蹈、书法、表演、手工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踊跃地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当前学校中的大部分教师基本都是进行单一学科的教学,这就使得课后服务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鉴于此,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时,为了保证课后服务可以顺利、稳妥、有序地开展,创城分校专门成立了课后服务小组,学校校长以及副校长担任课后服务的小组长,并由教科处、综合处、德育处以及课程中心负责等相关人员担任小组成员,确保课后服务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与此同时,课后服务小组成员要专门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授课答疑等。通过开展这样的综合实践教学,既可以让教师之间优势互补,还可以实现“双师”教学的目标,同时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学得快乐,学得开心[6]。
(四)强化评价,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应健全课后服务工作的管理制度,在此之上完成对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从而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同时,还应在该环节强化评价,逐步建立健全学校美育融合工作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工作的有效进行,促进学校美育相关工作的提升与开展,从而有效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此外,在课程活动中,学校还可以通过推进评价落实,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或互评,促使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获得公平、客观的评价。例如,通过积极落实《“幸福七彩环”评价实施方案》,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在实践中,学校根据创成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方案不断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出台了《创成分校成雅少年评价方案》,分别设立了“美德之星”“劳动之星”“运动之星”“艺术之星”“阅读之星”“成雅之星”等六个荣誉称号,并设立了学年段最高荣誉“成雅少年”的评选。
(五)家校合作,完善育人协同机制
“双减”政策充分明确了学校和家长的共同育人责任,点明了家长和学校之间应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如何进行协同育人进行了阐述。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和家长应协同合力,只有家长和学校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育人的最佳效果。家长和学校通过交流合作,能够互相吸收借鉴对方的优势资源,并开展相应的研讨交流活动,对正面宣传政策、助力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起着积极作用。当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家长会等形式,将“双减”政策融入其中,促使每一名家长都可以成为“双减”政策的落实者。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建立课后服务中心服务站实现育人目标,甚至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家长开展专题讲座,以及各种与“双减”相关的交流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促使他们可以在“双减”政策下学会用积极有效的方式教导学生,与教师、学校形成合力。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将“双减”政策和“五育融合”相结合进行育人教育,不仅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还可以借此拓展小学教育教学的方式和途径,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高效能。
参考文献
[1]郭光兰,张晶晶.“五育”融合,小学语文全阅读育人新探索[J].今日教育,2022(01):51-53.
[2]马乖能.“五育”融合在农村小学实践中落细落实探微[J].知识文库,2021(23):04-06.
[3]孙旭亮.“双减”背景下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与方式[J].贵州教育,2021(23):11-13.
[4]鲁淑华.小学“五育融合”特色课程建设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路径探究[J].新课程,2021(44):235.
[5]朱秋庭.推进“五育”融合的课程重构与教学方式变革[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1(11):73.
[6]周晓燕,童雅琴,张舒媛.基于“五育融合”的“实景化”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Z1):03-05.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学校美育视角下的‘五育融合’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Z162)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