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探索
作者: 李永旺【摘要】创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增强乡村教师的培训效果,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传统培训模式的优势与弊端,用“继承中发展”的思路,构建了“范例引领的四环节培训模式”,旨在以范例为载体,充分发挥参加培训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并使其通过经典案例产生顿悟,能逐渐把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以及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乡村教师;培训模式;范例;“学—研—训—用”四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6—0038—04
乡村教师的培训任务,主要由县级培训机构来完成。而县级培训中,通常采用“专家主题讲座、名校参观访问、基地学校的课堂观摩、学员的培训反思”等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有其优势,但也显示出诸多不足。为此,课题组提出了“范例引领的四环节培训模式”,将理论、实践、反思融于一体,增强了培训效果。
一、“范例引领的四环节培训模式”的内涵要义
所谓的“范例引领的四环节培训模式”,是指在培训教师范例教学的引领下,参加培训的教师通过感知、思辨,从而引发深度思考,进而获得新的理论认知,真正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的教学观等[1]。这一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以真实的教学案例,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进而获得新的理论认知,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快速发展。
“范例引领”是指培训者以典型的范例为蓝本,让参与培训的乡村教师在真切的范例情境中获得感性认知,进而接纳系统性的理论知识。通俗地讲,就是培训者先作示范或者先播放制作的典型案例,再进行理论阐述。这一方式,既有理论作支撑,又有示范作样本。参与培训的乡村教师明确了教学方向,掌握了可以借鉴的实践素材,才能将培训内容转化为教学能力。
“四环节”是指“学—研—训—用”四个连贯的培训程序,它是“范例引领”视域下的活动。“学”包括参加培训的教师培训前的自主学习,又包括培训过程中的仔细观摩、认真聆听、深度思考。“研”就是参加培训的教师评析培训者的范例,深入探究培训者的理论与策略,力求融会贯通。“训”就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训练,即主动地与同行对话交流,发现自己在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新收获,提出存在的问题,求得培训者和同行的解答。“用”就是把自己在培训中的所得,灵活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最本质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二、“范例引领的四环节培训模式”的理论依据
1.模式理论。模式是理论与实践融合之下的操作程序[2]。从这种诠释中就可以看出,模式既包含着一定的理论,又包含着实践经验。从这种诠释中也可以看出,模式的外在形式反映在操作程序上,这说明它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的。模式既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又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更回答“怎样做”的问题。“是什么”指的是模式的具体名称,“为什么”是指模式所蕴含的理论,“怎样做”指的就是操作程序。“范例引领的四环节培训模式”的理论切入点在于人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特征,即人们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思维的发展也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从传统培训模式的实践反思中不断改革而来的,是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向多角度的思维发展的转变,即从“传授中心”引向“对话中心”培训方式的转变。
2.创新理论。创新不是完全推翻传统的东西而重新构建的新奇花样,而是在继承传统精华之后,融入现代理念,结合本土实际,与时俱进的一种改造。它是“继承中发展”的一个革弊出新的过程。所谓继承,就是要明白传统模式的哪些思想和方法仍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本土实际,我们一定要把它保留下来。所谓发展,就是要明白,新时代的新课程对模式构建有哪些新要求,必须革除哪些与时代要求不相宜的思想和方法,必须融入哪些新的理念和策略,朝什么方向进行改革,改进哪些不足,填充哪些空白,最大限度地符合时代要求。它的操作环节不仅连贯顺畅,还能折射出一套最新的理论体系。比如,传统模式中,非常注重接受性学习,而现代理念中却更注重体验与思辨性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培训模式时要把教学的关注点由培训者转向被培训者,让被培训者在参与体验中认知感性材料,并由此理性地进行深度思考。这样,在一环套一环的过程中有序推进思维深度,形成清晰的理论认知,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
3.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指在现场情境中,调动所有感官进行感知、理解、领悟的一种学习方式[3]。我们提出的“范例引领”中的“范例”,既可以是培训者用现代媒体制作的他人实践案例,也可以是培训者自己的现场示范。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直观地观察范例情境,思考示范者在“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等一系列逻辑性问题。这个时候,示范者就成为参加培训教师的学习榜样,示范者就具有权威性,参加培训的教师就会潜意识地模仿示范者,继承和发展示范者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培训者一定要让自己成为理论与实践集于一身的专业人士。
4.缄默知识理论。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那些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只是知识海洋里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但它同样非常重要。“范例引领”中,示范者变换的眉眼神情、举手投足等肢体动作,以及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就属于缄默知识。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体悟出其中的奥妙。同时,参加培训的教师还能从培训者的某些话语中碰撞出灵感,生发出许多新的认知,这些奥妙和灵感就是缄默知识。
5.隐形课程理论。隐形课程是指那些非预期的知识、非预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方式等[4]。我们认为,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和被培训者都是主体,都是教育最大的资源。培训者常常从与被培训者的对话交流中获得他没有预期到的思想、方法、知识、技能,而且能够及时地把这些东西变成鲜活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让培训成为双方共同成长的平台。
三、“范例引领的四环节培训模式”的实践应用
1.范例设计。培训者是培训活动的设计者,首要的工作是确定培训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设计范例。范例可以是精选出来的视频材料,也可以是口述的或者文字呈现的教育案例或者教育叙事。范例设计要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么从正面进行引导,要么从问题切入引发反思。因此,培训者要在培训前深入学习与培训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在理解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借鉴他人研究成果,整合出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深入基层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了解一线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中选取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或真实存在的典型问题,将其整理加工成“范例”,作为培训时可切入的具体可感的生动“引子”。
2.范例应用。“范例呈现—范例分析—范例结论”,这是范例应用的基本步骤。培训者是培训活动的引领者和合作者,不但要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典型范例,引出交流的话题,还要诱导他们围绕主题发表见解。在全面了解参训者多元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总结,进而完成“理论”认知。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培训者的主导,培训活动就无法有序、有效地展开。
因为听和做是学习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联系两者的纽带是培训者的范例引领教学。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范例的引领作用,培训者要引领被培训者对问题深入思考,了解其实质,并自主对范例拓展和引申。这样,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被培训者只是表面机械模仿的问题。比如,有位培训者授课伊始,先播放同一教学内容的两个不同的教学实录,让参训者从中获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信息,并在相互比较中思考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鼓励参训教师放开胆子,自选角度,互动交流。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下,参训教师丰富了自己的认知,获得了提升。然后,培训者提出自己的授课主题——三种新型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参训教师一个明确的思维角度,引导参训教师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讨论三个问题:三种新型学习方式具体指哪三种学习方式?为什么要应用这三种学习方式?怎样应用这三种学习方式?在深入讨论后,培训者归纳出参训教师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补充整理出具体准确的答案。这个答案,实际上就是“理论”,但它不是培训者直接告知的,而是参训教师通过范例引领,在多元感知、深度思考后得出一些观点后,在培训者的补充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整个过程就是“范例呈现—范例分析—范例结论”的应用程序,这一程序就是一个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在这个环节中,范例是关键,它是大家共同交流的载体,也是共同探讨的基础。
3.四环节的逐步推进。“学—研—训—用”表达的是递进式的四个不同层次,环环紧扣,逐步深入。它既是简单的线性组合,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是在范例引领下开展的,培训者和参训者既有各自的角色与任务,又要和谐地融为一体,在平等交流中达成共识。这就要求培训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把参训者引向思维深处。参训者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去。
“学”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范例。这里的学习方式会因范例的呈现方式不同而不同。如果范例是以视频出现的,学习的方式就是视觉与听觉作用下的信息感知与捕捉;如果范例是培训者以口述的方式呈现的,学习的方式就是听觉作用下的思维活动;如果范例是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的,学习方式就是文字的整体把握和局部探究。培训者既要讲究范例的生动性,又要讲究范例的简洁性,给参训者一个新颖短小且主题鲜明的范例,好让参训者集中注意力,比较迅速地理解范例的主要内容,感知范例的中心思想,生发出自己最敏感的信息。
“研”就是深入探究。学习完范例后,培训者要引导参训者发表见解,这里的发表见解是没有限制的自由畅谈,展现发散思维下的完全个性化的理解,或者在一定视角指引下发表个人观点,把思维聚集在某个方面或者某个点上,突出培训主题。参训者要在培训者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提炼自己的所思所想,组织自己的语言,与大家坦诚交流。这种多向交流中的质疑、批判、共识,就是典型的现场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培训者与参训者就能够总结提炼出由范例引发的一套简洁深刻的理论。这种理论包括教育思想、情怀、技能技巧等,它是在由点到面再到体的探究过程中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参训者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而是主动探索的发现性学习,其主体作用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训”就训练,即培训者要安排一个特别的内容,对参训者进行训练。学得怎么样?研究得深不深?回答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这个事实就是“做题”。如果“作业题”能够出色完成,那就说明学习和研究是高效的,反之就是低效的。比如,培训者让参训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课程,选择一个授课内容,并应用三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设计一堂课,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析。这就是“作业式”的训练,也是作业式的巩固与提高。
“用”就是运用,即把培训所得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参训者要积极主动地把自己所学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培训者也要积极主动地把培训所得运用到下一次的培训中去,即把此次培训的整个过程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深入反思,丰富自己的积累,优化下一次培训。
总之,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培训模式的功效,培训者也要不断在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研究。不仅要将各种理论杂糅在一起,贯通自己的理论体系,还要研究培训方案,研究参与培训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践诸方面的缺失,研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研究他们的培训需求,研究学科性质,设计培训的具体方案等。同时,对培训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回顾、评估、反思、总结、提炼,以完善培训方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 .(2018-03-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 331063.html.
[2]郭书敏.教师:一种不可忽视的隐形课程资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7):71-73.
[3]王晶.理解知识的新视角:评迈克尔·波兰尼的个人认知理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04):43-46.
[4]黄浩森.从专业发展到“全人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1):57-59.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基金资助课题“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策略实践研究——以会宁乡村教师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249)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