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实施策略

作者: 王林国

【摘要】现如今,一些农村中小学课堂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讲轻学”问题。这种传统课堂,以追求分数为目的,放弃学科实践,无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无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构建探究性生本课堂的实施策略,能有效促成课堂探究性、生本性和实践性的有机融合。文章主要介绍了“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的内容和核心理念;论述了如何运用“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构建探究性生本课堂更有效,更能让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更能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获得发生;并提出了运用“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构建探究性生本课堂的“四个一”实施策略,重点对“引学展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时间保障”“追问艺术”“提炼方法”等课堂教学技术技巧展开研究。“四个一”实施策略的提出,为教师运用“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开展探究性生本课堂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生本课堂;“引学展评”;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6—0055—0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了“双减”之下要“双增”的要求,指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是落实“双减”和“双增”,提高学校育人质量最重要的抓手[1]。可是,在很多地区,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小学,现行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学习主体不明显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为了解决现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垢病,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提出了“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

“引学展评”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主要的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为“问题引学”,简称“引”,是指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任务,在上课时布置给学生并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或小组探究。课堂上问题任务的布置,主要作用是引发学生的探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对这个问题任务的设计要求,主要是必须突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体现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第二步是“自主(合作)探究”,简称“学”。这一环节是指课堂上教师将问题任务交给学生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收获学习体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做巡视和指导,不打搅不代办。第三环节“分享交流”,简称“展”。这是探究性生本新型课堂中最具价值的学习过程。此环节是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来展开的。学生探究有了成果,“分享”就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为全体学生建立一个碰撞之“场”,互补之“场”,让学生在这个“场”内充分表述自己的探究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造成学生观点和思维的碰撞,并产生新的火花。第四环节是“评价提炼”,简称“评”。这里实际上是指教师的两项工作。一是教师在学生分享过程中,要做好引导性和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修正思路,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二是指导学生提炼学习成果。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以后,一定是有成果产生的。教师在课末应该引领学生提炼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这个学习成果一般要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致。那么,如何运用“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构建探究性生本课堂会更加有效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的能力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教师借助问题情境或学习任务,组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意义的任务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在课堂上获得发生[2]。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问题任务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点燃学生学习活动的导火索。“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模式第一步确定为“问题引学”,正是看到了问题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的“导火索”作用。“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的认知逻辑是:有问题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成果;有成果才有展示,有展示才有交流;有交流才有评价,有评价才有碰撞,有碰撞才能完美解决问题。所以,问题既是导火索,又是落脚点。而探究、展示、评价都仅仅是方法和过程。由此可见,教师要运用“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来构建探究性生本课堂,首先就得设计好一个问题任务,让问题任务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思考。

“问题引学”环节是一节课的开端,一个好的问题任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终统领一节课的教学。“引学展评”课堂中问题任务的设计,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单元训练重点,要具有开放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挑战性,还要有一定的递进层次。如果整堂课没有提出让学生产生深度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仅仅停留在浅表层面的信息筛选上。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缺乏挑战。如此,学生情绪容易疲乏,容易瞌睡[3]。以教学五年级上册的《搭石》为例,因为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单元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根据这一教学目标的需求,一开课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任务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快速默读课文,记下所用时间。在自己喜欢的段落旁做上批注,然后在全班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这个问题任务,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愿意探究,也能探究出学习成果。

二、安排一个空间,让学生探究学习

时间是学生探究问题出成果的保障。马上提出问题马上就要答案不是探究性学习,教师自己设计问题自己给出答案更不是探究性学习,也不是生本课堂,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这显然不是新时代教育所倡导的方法和理念。如果我们的问题刚提出来学生就能回答,那只能说明我们的问题太简单,或者就是我们并不了解学情,这样的教学定然是低效的或无效的。有价值的问题任务,是需要花时间来探究的,所以教师必须保证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探究不充分,学生是拿不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的。由此,在“引学展评”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安排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给足时间、相信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避免“假探究”现象的出现。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安排的是小组探究,那么教师还要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小组要有人管理,所以要有一个组长。要教会小组长安排人做记录,安排人发言,强调认真倾听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探究”这一学习环节,给学生空间、时间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从大量的课例实践和课例分析中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时候,除了要交待清楚任务,我们还需要给学生一些提示,教给学生一些探究的方法,以引导学生如何去展开探究。只有这样,我们所设计和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才会具备一定的价值,教学效率才高,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巡视和指导。巡视每一个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同样以教学《搭石》为例,我们的问题任务交待清楚后,学生开始了阅读探究。有的学生会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造成课堂学习关键任务的缺位。这时,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白,谈阅读速度的快慢,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说的;要求大家所记录的时间,是指读懂课文内容的时间,不是目光扫过文字的时间。同桌交流阅读体会时,可能会出现很多不相干的内容。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向着“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方向来分享,以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比如,分享“我读书时,没有因为遇到‘紧走搭石慢过桥’之类不太理解的词句而停下来,也没有回读”;再如,“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样就提高了我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速度了”等等。

三、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思维方式不一样,关注点不一样等多种原因,总会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来供他们进行思考,让思维碰撞产生新的火花,这便是分享。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将学会表达自己,学会沟通,也将学会取舍和让步。

“引学展评”课堂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把表达让给学生。这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表达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学展评”课堂“分享交流”环节的设计,意图就在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4]。“分享交流”平台的成功搭建,一是可让学生展示自主探究或小组探究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观点和思维的碰撞,生成新的成果火花,形成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二是给了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思考过程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变成语言而呈现在课堂上。课堂上这种既让人听得见又叫人感受得到的思维碰撞,自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产生深度的学习。同时,这样的交流还有效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分享交流”一定要充分,教师最好让学生的所有思考都能在“分享交流”平台获得发表。现行课堂中有一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安排学生探究学习,之后也安排了分享交流。可是,在交流中只要有一个学生的分享是正确的结论,我们的教师马上就叫停“分享”,紧接着往下开展新的教学,这种现象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课堂就是一家之言,起不到分享碰撞的作用。分享的舞台是为所有学生搭建的,我们一定要关注到全体学生,把分享的机会让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他们得出某个结论或观点的思路过程,使分享充分,碰撞充分。分享过程不能随便就截断,以免有很多创意或创新在课堂上得不到发表,由此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学展评”课堂相信碰撞的力量,承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课堂教学中最珍贵的产物。对此,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适时追问,鼓励学生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分享给大家,形成思维大展台,引发思维碰撞产生美丽的火花。

四、给予一个评价,引发学生共鸣

评价是“引学展评”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策略,它与学生的分享并肩而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5]。”“引学展评”课堂中的评价形式有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两种形式。因为我们今天是站在教师角度来探讨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所以我们主要来谈谈教师的点评。课堂上教师恰当的点评,对于学生来说极具指导性和激励性作用。

1.给予学生指导性评价。教师的指导性评价

又叫引导性评价,是指在“引学展评”课堂教学上,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或迷茫时的相机指导。如,薛法根老师教学《爷爷的芦笛》时,他指导学生“把省略号读出来”的案例就特别精彩:

“生:我觉得她没有把那个省略号读出来。

师:省略号怎么读啊?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儿,(生笑)我知道,她的意思是这个省略号要读的有味儿,对不对?我听了他的朗读后,也有感受,第一,她读得声音很甜美,像电视台的播音员一样。第二,不紧不慢的,节奏平稳,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态。第三点,她读书非常投入,很专心。老师还有一个建议,我们读书呀,要像唱歌一样,要有高有低,有时快,有时慢。有的要读重一点,有的读得轻一点,要有变化,同时,要注意它描述的蓝天、海水,海鸟翱翔……想象这些景物交织在一起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感受。要酝酿一下感情,语速、语调要有变化。再来读,我希望能听到不同的表达方式[6]。”

这则指导性评价,它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反馈,它还将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学法指导有机地融入到评价之中。这种评价能使没有找到学习方法的学生眼前一亮,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给予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其实质就是表扬,是指“引学展评”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的肯定或是赞扬。激励性评价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不能表扬过度。激励性评价可根据需要结合指导性评价一同进行,二者兼用,既肯定学生思路、做法的创新,又给予优化方案的指导。激励性评价中还可实施发展性正向评价。发展性正向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是对立的,主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进程而非结果。很多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落入终结性评价误区,让学生在意识上形成了“对,就是这样,再无其他”的定势,严重固化了学生思维的发展[7]。因此,激励性评价中可适当给予被表扬学生一个近期目标,这个目标与上一个已完成的目标不能离得太远,距离只能是一小步或一小个台阶。要考虑到学生通过努力能到达下一个目标。这样的发展性评价,才更具课堂教学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在运用“引学展评”四步教学法来构建生本课堂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实施策略的,只要我们合理地运用好这些策略,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获得更大的提升。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J].人民教育,2019(15-16):07-11.

[2]国新办举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发布会[J].人民教育,2019(15-16):12-18.

[3]吕泉.任务驱动主体探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7(01):59-61.

[4]程红兵.好课堂不能离开6个换位思考[J].人民教育,2020(23):09.

[5]刘金玉.课堂教学的革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05.

[6]李祖海.构建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培养提升语文思维能力[J].安徽教育科研,2018(02):28-3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系2020年度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运用‘四步教学法’构建小学语文探究性生本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0B072)

编辑:赵玉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