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写教育随笔 助力师生成长

作者: 包守霞

【摘要】教育随笔不但真实地记录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课堂实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方法、反思,还在师生间搭建知识交流、思维交流、情感交流的桥梁,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规范指导,教师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基于此,文章论述了师生共写教育随笔的意义,通过实践调查和文献查阅分析了师生共写教育随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师生共写教育随笔应遵循的原则,并探讨了师生共写教育随笔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教育随笔;教师成长;意义;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6—0059—03

顾名思义,随笔就是随手笔录之意。教育随笔就是通过写随笔研究教育理论、教育艺术、教育思想、总结教育方法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反映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教材的看法、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的见解、学生作业情况的感受,甚至是对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教育随笔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真实地记录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课堂实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方法及反思。师生利用随笔的特点共写教育随笔,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知识交流、思维交流、情感交流的桥梁,既能够让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规范指导,又能够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也可以用随笔发表对教师授课的情况、处理班级事务的情况、解决同学之间矛盾的看法等写出来,与教师交流,借事说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检索知网,大多是一线师生撰写的教学心得、教学总结、教学日记等类型的教育随笔,关于教育叙事的研究及体系性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育随笔研究却寥寥无几,仅有1篇博士论文,这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空间。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师生共写教育随笔助力教师成长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师生共写教育随笔的意义

“师生共写教育随笔”是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1999年发起的新教育革命的十大行动之一,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教育随笔行动是新教育的一个亮点,旨在通过书写教育随笔唤醒师生的心灵,在师生、生生间架起沟通的平台,师生通过不断的否定、批判、反思认识教育现象、教育行为,从而超越自我,提升自己,逐渐改变教育思维。在朱教授的倡导下,有些教师坚持写教育随笔,记录教育事件、教学案例、家访故事等,并发表在不同的教育杂志上;有些教师开辟了个人的成长专帖,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一道独特风景,其意义深远。通过师生共写教育随笔使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得到教师的规范性指导,教师也及时得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归纳整理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总结提炼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直观学情,教师就可以反思教学行为,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使之更加高效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对话。由此,通过师生共写随笔可以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实现教师与学生交流全覆盖式的一对一沟通,做到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参与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通过书写教育随笔记录教学实践中的见闻、感受,为教育科研积累素材,不但可以提高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教师的写作能力。所以说,书写教育随笔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此外,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写随笔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思考问题,创造条件解决问题,会对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1]。

二、师生共写教育随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组建写作团队有难度。“共写”是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话题和语境的教育对话,是教师和学生的一项共同行动,最好由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组成写作团队[2]。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教学事务;学生由于学业压力,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学习上,没有太多的时间与教师共同研究,而且受写作能力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迫于教师的任务而草草完成,流于形式。所以,真正组建一支有共同话题并能写出来的团队有一定的难度。

2.难以寻找共同话题。师生共写教育随笔记录的是师生间的日常教育生活,应紧紧围绕师生间的故事、案例、活动等共同话题研究、思考,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交流讨论,整理成一篇有意义的教育随笔。然而,笔者在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发掘、寻找师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比较困难的。

3.难以把控交互中的协调点。组建了写作团队,确定了主题,师生间就应客观、公平的交流,相互启发,突破写作中的难点,形成比较和谐的写作氛围。然实际情况是,师生间的知识面、对问题的认识程度,还有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制约着交互中的平衡点。

三、师生共写教育随笔的原则

1.读写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育随笔的素材除了从师生的教育生活中获得,还应通过各种读书活动阅读大量的书籍,丰富思想,提高认识,从而反思师生教育生活中所蕴含的思想,为师生的行为寻求理论支撑,为师生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这就要求师生要多读书,积累文化素材,提高思想认识。只有大量的阅读才会提升写作能力,写出更精彩、更深刻的随笔。

2.持之以恒。惰性与人本身共存,写随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刚开始都是困难的。写教育随笔是梳理、反思教师的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过程,是把片断的事件、故事连接起来,组成完整的有思想认识的教育文章,明确地呈现出教师的观点,凸现出教育的意义。这是一个“思考—反思—再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坚持体会、领悟才会获得真实的体验,才会重组思维。所以,持之以恒的坚持,才会写出内心深处的声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教育随笔。

3.公平交互。师生共写随笔是师生分别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自我剖析,是自己独特观点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也是师生彼此的沟通交流。因此,每位教师和学生的见解都应被尊重和重视,并尽量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为彼此了解提供更加翔实的信息,进而实现彼此理解和共同进步。

四、对策

1.基于教育生活挖掘随笔主题。对教师而言,身边发生的一件件细小的事件、一堂精彩的课程、一次家访、一个教研例会,都蕴涵着许多随笔素材,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都会引发教师的感慨,点燃教师的激情,促使教师深入思考,解决困惑,形成自己独立的分析和判断,突破教育瓶颈,逐渐积累成具有自己见解、个性化的教育观点。对学生而言,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就是因为在学习生活中缺少对教育的思考、对校园环境的观察、对师生关系的体悟,等等。简言之,就是没有找到有意义、有感受的主题。所以,师生从教育生活中挖掘共同话题,是书写教育随笔的关键。首先,笔者认为应该从师生自身的教育行动中发现主题。有了行动才会研究和思考,才会关注每一次的教育活动,反思教育活动中的教学行为,从而转换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其教育行为,最终将其提炼成有意义的教育主题。其次,从大量的阅读中发现主题。阅读能打开人的理解思路,拓宽视野,打开心灵之门,提高自己的知识宽度。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制订整本阅读计划,选择阅读书目,师生共读一本书,就有了共同的话题,更容易确定主题。再次,从教育实践中发现主题。教育实践是一切教育问题的发源地,在教育实践中有师生共同的教育世界,同享的教育天地。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也是发现教育智慧所在。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主题。教师要善于在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值得设计、追究的问题,如教育教学的疑难问题、课改的推进、学生的课堂生活和师生交流等。学生应把着眼点放在教室里每天发生的真问题、真困惑,抓住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写作主题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的。如果离开生活实际太远,就会失去写作意义。

2.深刻反思,提升思想。伯莱克(J.Berlak)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景的能力。”[3]尤其对教师反思,他说:“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用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有学者说,反思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不断提升、进步,这就是反思的力量。借鉴国外的理论,反思有三个阶段:实践前反思、实践中反思、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思考、领悟,把理论、基础经验同实践联系起来,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判断基本的教学过程,探索问题的情感理解,洞察新价值。由此,师生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到一个确切的合适点,达到师生对教育实践从思想到行动的改善和提升。

总之,师生共写教育随笔是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写随笔改变了生存状态[4],大幅度提高了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表达水平。而教师写随笔能更快速、更准确地了解学情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方案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第一手数据信息。同时,这一过程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和自我剖析,有利于教师更快速地成长,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一个新教育实践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登娟.师生共写随笔的几点策略探讨[J].学苑教育,2022(03):62-63+66.

[2]黄建东.浅谈新教育实验下的高三班级师生共写随笔[J].教书育人,2018(07):49.

[3]王兆友,冷学宝.达成共写随笔“四化”,促进师生诗意成长[J].初中生世界,2021(12):68-69.

[4]韩承敏.教育随笔的哲学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2007.

(本文系2021年兰州市“新教育”“情景教育”“自学·议论·引导”三大教育实验项目专项课题“师生共写随笔体验幸福教育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LZ[2021]SDXH157)

编辑:徐春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