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升学生习作素养

作者: 刘媛华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巧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声像兼备、素材丰富、图文并茂、情景再现等优势,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深化学生的多方面体验。在此基础上,丰富习作素材和语言,拓展学生的习作思维,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切实让学生能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信息技术;习作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6—0084—04

习作素养,一般指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写文章,能够将生活中的细微感触、所见所闻写入自己的作文中,贴近实际,努力实现用词丰富、文章感染力强。但是,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来看,却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有的学生对习作没有兴趣,提起习作就头疼;有的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缺少习作素材,语言贫乏,遣词造句能力一般;有的学生在习作时不说真话、心里话,通篇空话、套话……基于以上现实问题,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新习作指导、训练、讲评及修改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找到情感共鸣点,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说,有情抒,有事叙。并积极进行习作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综合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就会扼杀掌握知识的意向。”在习作指导课中,教师应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融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以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一些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常常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在说话练习中,教师如果仅仅给学生几个词语去写作,则很多学生难以提起兴趣。教师在进行这类训练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声画并茂的特点,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说、积极地说、相互比赛说,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快乐有效地学习。如在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播放森林里春、夏、秋、冬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森林四季不同的美景后,围绕“欣赏了森林四季的景色,你想说点什么”进行说话练习。通过欣赏,学生既可以说自己的整体感触,也能简单地描述某个季节的景色。接着,可以设计视频“让小熊走进每个季节的森林中”,再让学生围绕“小熊看到了什么”来进行说话训练。这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快乐的动画世界,话匣子就完全打开了,能围绕问题发言,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启他们语言表达的大门,激发他们想象与交流的兴趣。在指导四年级学生写《鱼目混珠》这篇作文时,笔者先把预设的故事绘制成了四幅漫画,然后把漫画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先展示主人公(称为“四毛”)逗小鸟的一张图画,图画中的人物形象与动作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在启发学生交流相应内容之后,再出示第二幅图——鸟飞走了,提问:“四毛是怎么想的?”学生看到形象生动的画面,发散思维。在相互交流中,学生表达的兴趣逐渐高涨。此时,接着出示第三幅、第四幅图画,以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想象、交流。此时,平日令学生头疼的“写”变得容易而有趣了,学生有了提笔写作的欲望。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功能,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和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1]但是,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习作内容枯燥乏味,亦或是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非常有限,观察能力不强,搜肠刮肚也难以写出有价值的习作,这就导致了“假、大、空”等现象出现。在习作训练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展示功能,在课堂上呈现海量资源,丰富学生习作的素材和语言,拓展学生思维,提供语言支架,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叙议结合的“眼见真的为实吗”的片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眼见真的为实吗”,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历史故事“孔子误会颜回”、名著故事“曹操杀吕伯奢”,学生读故事、说道理,然后再讲一讲自己身边的故事。有了先前的指引,学生便找出了许多生动的事例:妈妈误会自己的事情、商家夸大产品效能的事情……学生们如此多角度地接触多种类型的习作素材,分享从故事中感悟的道理,再下笔写叙议结合的片段,就有了可借鉴的习作素材。然后,教师针对“如何提出观点”“选择哪些事例”“哪些写得多,哪些写得少”“语言有何特点”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就能轻轻松松完成一段完整的叙议结合片段。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事、身边的景与学生心中的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积极营造利于学生情感宣泄的习作气氛,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质量。在指导六年级学生进行《难忘的小学生活》习作时,笔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声画优势,精心制作课件。在习作指导课开始时,伴随歌曲《童年》的悠扬旋律,智慧白板上有序播放着学校曾经举办过的活动片段、班级趣事、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照片、玩耍时学生的笑颜……优美的旋律、感人的画面、爽朗的笑声,这些带着故事如春雨润物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学生拿起笔写下心底最真切的感情。

三、借助视频拍摄,深化学生的写作体验

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源泉是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深入生活,充分感悟生活,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丰盈,才能言之有物,有话可写[2]。只有学生体验生活后,才会有更为深切的体会,才能为自己的习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但是,学生在体验时,往往重在参与,忽略了观察与感悟。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等信息技术设备,将每个过程拍摄下来。在课堂上,再次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仔细感悟。这样,学生的语言、情感也就丰富起来了。

为了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四季美景,笔者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找一找、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听一听、拍一拍,再将拍摄的视频、图片带到课堂上与大家交流,那种学生体验到的充满新意和希望的感觉深入心中,学生观察的角度与叙述的语言也会更为丰富。再如学校举办拔河比赛,比赛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习作。为了使学生写作“有话说”,笔者拍摄现场视频,在习作课堂上播放视频,再现拔河场景。“所有学生在比赛现场都跃跃欲试,被选上拔河的学生卯足了劲,双手牢牢握住绳子,双脚仿佛生了根一样……”这是学生们开始思考、有感而发去写作呈现出的句子,这不是学生刚经历完拔河比赛写出来的,而是通过看视频,仔细观察每个人的动作、神态,再联想当时的场景写出来的。

四、借助网络素材,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

学生习作的思想深度是学生的习作展现出一定个性的关键因素。有思想深度的习作比较有新意、有风格,展现出学生独特的见解,有学生对某件事情的思考。而这些新意、风格、见解与思考需要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补充与拓展。

在指导学生以“爱心”为主题进行习作教学时,笔者运用信息技术演示软件,以各种“爱心”图片为素材,制作色彩鲜明的动感画面,配上动情的解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比如洪水泛滥时,一群解放军战士奋力抗洪;敬老院里,一群学生围着几个笑呵呵的老人;山区破旧的教室里,支教教师在专注地讲解;深夜里,抗疫人员坚守一线的身影……通过图片、声音并茂的网络素材呈现出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然后,再鼓励学生给想起的“爱心”事件增添内容,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倾听中,便有了更多的写作素材、方法及语言,也就能顺利完成有感情、有深度的作文。

可以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用好网络素材,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想更有深度,从而提升学生习作的思想高度。在指导六年级学生进行以“心愿”为主题的习作时,笔者在智慧白板上播放了一位大学生的演讲。她的演讲以《请不要伤害我的朋友》为题目,讲述了自己亲眼目睹几位动物朋友受到伤害的故事。因为她的演讲声情并茂,内容极富感染力。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们全神贯注。之后,在交流自己的心愿时,学生们的心愿不再局限于自己、家庭,有好多学生呼吁要关注自然和社会。于是,在自主习作时,学生们写出了《请不要伤害地球的“肺”》《让世界不再有歧视》《为大自然增添一抹绿色》《好想见见冰上王子》等优秀习作,展现出了写作的思想深度。

五、利用微课导学,指导学生掌握习作技巧

习作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创造性,是学生表达知识、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它需要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对于小学生来说,给他们讲习作技巧,过于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结合生动典型的事例、语段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在课前或是课堂上播放,在声像结合与图文并茂中,给予学生习作理论指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会有针对性地训练各类细节描写。在进行动作描写指导时,笔者利用微课播放了一段动作视频,然后展示了学生习作中的优秀片段和有缺点的语段,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根据视频和语段,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领悟到动作描写的要领和方法。在进行语言描写的指导时,笔者精心制作了《语言描写的钥匙》微课,在课前导学前推送给学生观看。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对语言描写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再针对学生的习作情况进行具体指导,组织学生练习,这样既提高了习作教学效率,又能使教师因材施教地辅导学习,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六、巧用多媒体手段,助力作文评改

从2011年到2022年,每次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对第二、三学段作出明确的习作修改要求。第二学段中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第三学段中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在具体操作中也指出,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3]。由此可见,学生进行自我习作修改,也是提高自身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修改与评价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高效地指导学生学会习作评改的方法。比如在一次习作结束后,笔者将评改的具有典型优、缺点的习作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明确字、词、句、标点应该怎么修改,清楚地看到习作中优美的语句怎么标注、病句怎么修改,学习旁批怎么写、总评怎么写……按照范例,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然后学生互换习作,进行相互修改。这样一来,学生在范例指引下,学会了习作的评改,在修改实践中,一步步提高了习作评改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还可以多媒体手段,借助班级QQ群、微信群,实现对学生习作的多元评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习作修改,有效提升其评价习作的能力。比如,当教师批阅完班级所有学生的习作底稿后,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习作拍照上传到班级QQ群或微信群,引发家长及学生对优秀习作的评议和学习。在多元互动的网络作文热评中,让学生分享优秀成果、理清习作思路、习得习作方法。在习作讲评中,还可以运用希沃“班级优化大师”软件,及时对学生的习作练习、评改、书写、展示等情况进行评价,对获得一定评价积分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进行习作练习、评改及展示的积极性。

总之,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从而营造出轻松的写作氛围,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9.

[2]孙林年,赵秀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7(17):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