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读写共生策略 深化古诗专题复习

作者: 刘伟 郭艳

【摘要】为助力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达成读写互涉互融、教学相生相长的目标,可采用小群文阅读方式,组织读、写、评循环一体的课堂教学。本研究以《唐诗三百首》选篇小群文阅读教学为例,从原生文本导读、次生文本鉴赏、创生文本交流等方面展开论述,对学生进行古诗专题复习提供了可选择的思路。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教学;《唐诗三百首》;小群文阅读;读写共生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6—0097—04

高三专题复习阶段,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令很多师生苦恼不堪。面对言简义丰的古代诗歌,学生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原因不外乎惯于粗线条浏览诗句而难以细致分析字词,或长期浅阅读文本而无法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究其根本,则是缘于古今时代背景疏离、人我共情能力欠缺和诗文语言转化受阻。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以流畅优美的语言复现诗人的心灵世界,那么准确回答诗人“选择了什么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什么画面?塑造了什么形象?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传递了什么思想?呈现了什么风格?”等一系列问题便水到渠成了。

回顾近几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范围及篇目可知,唐宋诗人作品占据绝对地位。帮助学生建立唐宋诗词的整体感知,便于顺利开展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教师可以依托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已学过的唐宋诗词,遵循“前理解——理解——自我理解”的学习心理逻辑,指导学生在与诗作、诗人、师生、命题者及自我等多维对话的基础上,捕捉移情体验的灵感火花,将具有创意的写作表达融入备考阶段的阅读教学。

小群文阅读在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过程中具有体量小、用时少、易操作、见效快的优势,值得引入课堂。“所谓小群文阅读,是主题具体集中、组文篇幅比较短小、阅读量适度控制、阅读周期相对较短的一种群文阅读。”[1]在古典诗歌阅读专题复习中引入小群文阅读,按照由熟悉而陌生的顺序,以集束的方式出示原生文本(即古人的经典诗歌作品),回忆记述初始印象,再以渐进的方式引出次生文本(即今人的诗意复现散文),交流阐说写作技法,后以升格的方式呈现创生文本(即学生的个性创作成果),评论品鉴习作得失。如此,读、写、评往复循环有利于实现对古代诗歌的真实阅读与深度理解。

一、原生文本导读,感知情味义理

简单学习是复杂学习的基础,低阶思维是高阶思维的前提。与常规的“由题入诗”不同,走向深度学习的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主张“由诗入题”,师生不急于梳理考点分布,也不急于总结答题策略,而是变艰难地破译语言密码、组织试题答案为愉悦地体会情理人性,品味诗意境界。学界一般认为“唐诗主情,宋诗言理”,实则两者情理兼备而各有侧重。朱自清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一文中指出“《唐诗三百首》这部书给高中学生读才合式”,同时声明其作为“道地的一般的选本,高中生读这部书,靠着注释的帮忙,可以吟味欣赏,收到陶冶性情的益处”。

唤醒学生对已学古代诗歌的记忆,需要回归初学者的心态,从耳熟能详的唐诗原作入手。譬如,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起始阶段可选择《唐诗三百首》中著名短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三首诗歌,以“唐诗多情”为议题组成群文,符合利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步入唐诗艺术世界,在诗歌阅读中学会阅读诗歌的现实需要。本组群文体裁包括绝句、律诗,《登鹳雀楼》为五言绝句,《过故人庄》为五言律诗,《夜雨寄北》为七言绝句,均为耳熟能详的名篇。举行“我把这首唐诗背给你听”的导入活动引出以上选篇,学生在找寻儿时背诵唐诗学习母语的记忆之际,不觉会由此亲近古代诗歌。

学生之间背诵分享这三首诗歌,便于建立课堂学习的自信心与荣誉感,继而教师要求学生采用“一言简评”的形式,即用一句话评价对各首诗歌的整体印象,辅以“精要、精当、精辟”的梯级评价标准,在互动交流中训练学生理解概括的能力。就题材而言,《登鹳雀楼》系登临远眺之作,《过故人庄》系记事言欢之作,《夜雨寄北》系羁旅抒怀之作,学生稍作讨论即可明确: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登高望远的哲理,于雄浑气象中见豪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书写了农家日常的生活情景,写出了诗人与故人之间的友谊,于农事闲话中见真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记述了巴山夜雨秋池涨水,抒发了身在四川的诗人寂寞的情怀和对远方妻子的思念,于绵邈悬想中见柔情。

读此三诗,可体味唐诗语短情深之美,亦可观照唐代诗人登楼远眺、佳节约友、雨夜思亲等多彩的情感世界,进而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引发复现诗意的创作冲动。“诗歌往往在短小的篇幅中反映出宏大、深邃的生活,抒发诗人炽烈的情感。其间留有的述说空间较文言文更大,因此,可以借助诗歌改写,进行想象思维的教学训练。”[2]在回顾《登鹳雀楼》《过故人庄》《夜雨寄北》原生文本的基础上,师生立足文本展开的对话,意在唤醒学生对王之涣、孟浩然、李商隐这三位诗人风格的初步认识,由整体感知进入细节分析,进而为依托联想、想象的形象思维锻炼蓄势。

二、次生文本赏鉴,探究艺术手法

后人对古人诗歌作品的解读文字,如诗话、词话等不计其数,但学生对专业性的学术语言并不易于接受。而有一类运用散文笔法复现诗意的解读文章,恰如夏丏尊在《诗的本质》一文中所说,“含有情绪、情操、想象的语言、文字就含有诗的本质”,更接近诗歌的本真面目。基于对原生文本的“一言简评”,顺势推出《登鹳雀楼》一诗的次生文本——当代作家曾冬的诗意素描选文(参见例1)作为助读资料,并刻意留白。学生先后阅读《登鹳雀楼》的诗意素描选文和留白补写文字(参见例2、例3),在比较中体会诗意素描的行文特点,可以回溯诗歌原作内容,借以验证古代诗歌与当代散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

例1 《登鹳雀楼》:

太阳像一枚熟透了的果子,终于缓缓地坠下。饥饿的山峦,张出了尖峭的利齿,贪婪地吞噬着每天的晚餐。夕照中,鹳雀楼如一位守卫母亲的战士,伫立着,目睹了血腥的一幕……一些沉睡已久的梦想,被眼前壮丽的美景激活了。诗人仿佛登上了更高的楼层,辽远的社稷——映入眼帘:庄稼在阳光下长势良好;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勤劳善良、默默无闻的乡亲,在土地上耕种每一个简单而生动的日子,生生不息![3]

例2 《登鹳雀楼》:

被太阳炙烤了一天的河水,宛如火炉上沸腾的浊酒,翻滚的水面涌起浪花拍向两岸的石壁,留下一片片黄色的掌印。连绵起伏的群山纷纷向后退却,不甘心的几座山峰被滚烫的河水硬生生劈开了一道道口子,经过九次折绕,河水东去,背后留下十八道弯。

例3 《登鹳雀楼》:

黄河出离愤怒了,河道里涌动的是大地的热血。盛唐的诗人登不上皇宫的台阶,却登上了鹳雀楼。他向西看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景象,向东望见了黄河东去的景象。

学生细读文句,品鉴《登鹳雀楼》一诗的三篇诗意素描选文艺术手法的异同,结合例文,可不断深化印象,熟悉复现诗意的写作方法。经过诵读、批注、讨论等品读手段,学生不难发现例文复现诗意时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合理的联想、奇特的想象糅以多样的修辞、简约的句式,共同成就了三篇诗意素描的美文。

之后,对应《过故人庄》《夜雨寄北》的原生文本,向学生提供刻意留白的次生文本。其中《过故人庄》诗意素描留白“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夜雨寄北》诗意素描留白“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进一步细读两篇诗意复现文章,追问探究其中精粹语言的诗意之美。联系“群文阅读是一种开放式挑战性阅读,不应过分关注形式上的要求,而应强调学生是否获得了积极的建设性的阅读体验,其思维能力是否受到了实质性挑战,其思维过程是否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和矫正,其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得到了训练和展示,其语文素养是否获得了均衡的、可持续的发展”的论断[4],设计补白的写作任务,有助于将学生口头表达的妙见上升为书面表达的成果。

三、创生文本交流,点评个性风格

叶圣陶认为“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历经原生文本、次生文本的两轮阅读,学生因读诗而得的语感趋于敏锐,情怀趋于炽烈,因读文而得的词汇趋于丰富,结构趋于精巧,由读入写的关隘亟待打通。以上三首唐诗的诗意素描选文并非全文,学生从中任选一篇读后最受触动的文章,根据原诗诗意完成补写的任务,是化阅读为写作,转输入为输出的学习进阶。通过课堂限时写作成果的共享,重在激发具有写作特长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带动整体投身此类小体量、低难度、多趣味的片断补白式写作。同时,考虑短时写作势必瑕瑜互见的情况,课堂运用师生互动评价的杠杆,秉持建设性心态,针对各篇习作(参见例4~例6)的亮点与欠缺,互通有无,扬长避短,则能保护学生练笔的积极性。

例4 《登鹳雀楼》:

翻滚的河水化身马群,嘶鸣着、碰撞着奔向前方。终于近了,她就在眼前了,她张开怀抱,拥住这群躁动的马儿,在她的温柔里,一切都静了,只余下一眼望不到边的蓝。渡口旁,鹳雀楼似一名栉风沐雨的过客,静默着,遥望着温暖的结局。

例5 《过故人庄》:

秋日的暖阳照射在房顶的茅草上,屋内的温度随着酒气的浓郁渐渐升高。老友伸手打开窗户,“今年是个丰收年啊”的感叹,带着酒香飘向窗外,风带着这个好消息奔向远处的天地,去拜访枝头的花朵和桥下的流水。

例6 《夜雨寄北》:

点点圈圈,圈圈圆圆。天上的雨和地上的水挤在一方小池里,纵然拥挤,依旧甜蜜。我们团圆的日子在何时呢?最好是在和今天一般的雨夜吧!只要一盏烛火,只要你在我的怀里,我们就是温暖的,幸福的。

上述三篇学生补白完成的习作例文,各具特点,本着“褒扬优点,改进不足”的评价基调,互动点评结束时,可资全体学生借鉴的创作经验,如运用叠字修辞,化用古典诗词,前后结构照应,流行歌词入文等自然而出。将学生的创作冲动引向当堂的限时写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模仿佳作中形成个人的文字成果,在互评讨论中提高彼此的鉴赏水平,目的在于实现统摄在某一议题下“以‘一’融多,致力于内容上的‘融合’、结构上的‘融贯’以及理解上的‘融通’追求”。[5]达到小群文阅读效益的最大化。师生基于原生文本,联系次生文本,形成创生文本,符合阅读写作的思维共生逻辑,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有助于学生整合创作体验,反哺诗歌赏析。

不同写作主体面对同一原生文本时差异化的情感表现形式,体现着“唐诗多情”的无穷魅力。以《夜雨寄北》留白部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例,再次给出补白文字(参见例7),鼓励学生根据原生文本、次生文本欣赏作家曾冬的散文。

例7 《夜雨寄北》: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你的红盖头的那个晚上。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沥沥的雨[6]。

例7为作家曾冬的散文,连续运用叠词,用甜蜜的思念勾连现实与梦境、回忆与将来,语带温柔流露了两地相思的夫妇之情。

学生在阅读、写作时,要依据明确的主题,参考典型的范例,尊重多元的反馈,在洋溢着豪情、真情、柔情的诸种文字间进出,读与写互涉互证,教与学相生相长。课堂最后阶段的文本溯源,教师可将古人原诗、今人散文、师生习作这三类文本汇聚一处,共同搭建起学生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桥梁,立足于意象、手法、画面、形象、意境、情感、思想、风格等因素,回应了“唐诗多情”的议题。因为“群文阅读强调集体建构,它强调教师和学生每一个人都要提供自己的理解和智慧,而后在此基础上建构对多个文本的整体性理解”[7],故而此次《唐诗三百首》选篇小群文阅读采用师生合议、读写共生的课型设计,重视形象思维的开发,突出建构思考的交流,部分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为切实提高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在实际的小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交流点评助力片断练笔,以写作任务驱动阅读理解,催生读、写、评的良性循环是读写共生课型突出的特点,此种“读写评一体,以评写促读”的教学策略可推广至唐诗之外的诗经、乐府、宋词、元曲等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的课堂。仅以“唐诗多情”议题选文而论,《登鹳雀楼》境界开阔,壮丽山河尽在视野;《过故人庄》色彩鲜明,静谧村庄映入眼帘;《夜雨寄北》虚实相生,雨夜临窗如在目前。三首诗歌所绘景象各具特色,无不为诗人袒露襟怀、抒发情意而服务。《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一洗凡调,推陈出新;《过故人庄》中,孟浩然如话家常,恬淡从容;《夜雨寄北》中,李商隐转化时空,情动于衷。此外,《唐诗三百首》尚可开发指向以身许国、驱敌戍边、沙场建功、忧国恤民、民族团结、惜时奋进等思想内容的诗作情感探究系列课例,在更广阔的视角下梳理独属唐诗的风格体式和情感脉络,感受唐诗独具的生命意识和美学意蕴。

总之,坚持在古代诗歌专题复习中,运用读写共生策略,实施小群文阅读教学,可有效扭转古代诗歌阅读动辄困于局部碎片化分析的不良倾向,复归重整体感知、重情感把握、重艺术体验的阅读本原。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谈小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J].中学语文教学,2019(02):23-26.

[2]成颂.传统文学经典内涵式阅读的思维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0):66-70.

[3]曾冬.唐诗素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90-91.

[4]潘庆玉.群文阅读:由链接而群聚,因秘响而旁通[J].语文建设,2018(01):28-35.

[5]段增勇,王雁玲.“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看群文阅读价值[N].中国教育报,2018-03-07.

[6]曾冬.唐诗素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162-163.

[7]于泽元,袁伶逸.群文阅读的内涵、精髓与价值[J].基础教育课程,2016(21):34-38.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认知与审美融合发展视角下小群文阅读课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127)

编辑:张慧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