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作者: 徐春芳

【摘要】幼儿的生活既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也是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点。基于此,教师要积极挖掘和利用蕴藏于幼儿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并将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生活活动之中。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幼儿园生活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方式单一、评价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策略进行探索和阐述,以为幼儿园生活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活动课;组织;目标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6—0112—04

教育学专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1]近年来,随着幼儿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教师的课程观也随之改变。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教师深入挖掘和应用源于幼儿生活的各种教育资源,并将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学习和生活活动之中,让幼儿园课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兼具生活性、趣味性和综合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幼儿园生活活动课程的开展存在内容随意、方式单一、评价缺失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幼儿园对生活活动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认为幼儿园实施生活活动课程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在于幼儿园生活活动课程尚无成熟的经验和案例可循,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生活活动课程。笔者结合本区域近年来生活活动课程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以“如厕”“穿脱衣服”“饮水”“用餐”“午休”等为例,从准确把握活动目标、创设探究情境、合理组织生活活动课程,以及在生活活动课程中采用多元、动态的评价等角度谈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准确把握生活活动课程目标

“在生活化课程里,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自我建构。幼儿首先通过感官探索外部世界,然后在思维层面进行整合。这个过程中,如果幼儿没有和真实的事物接触,没有真实地探索和体验所谓的感知和学习,都会变得毫无意义。”[2]幼儿园生活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需要从幼儿角度出发,这样幼儿的每一次体验与学习才具有真实感,也才会更具成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以及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采用适当的方式形成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以及偶然性、突发性的行为表现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以幼儿最基本的生活如厕为例,教师通过持续观察发现,有的幼儿几乎不会主动上厕所、不会上厕所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通过图片讲解、语言交流、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如厕的重要性,掌握如厕技能。同时,还可以如厕教育为契机培养幼儿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责任感,从而对幼儿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3]。

二、创设有益的探究情境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知识在本原上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发生的。所以,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课程是需要营造一定环境和氛围的。对于幼儿来说,环境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1.营造宽松的氛围。一个总是被别人倾听、被别人理解的孩子,思考也会不断深入。幼儿对于事物到底是怎么看、怎么想的,教师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猜测了解,需要多倾听,如可利用晨间谈话与幼儿积极沟通,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在谈话的过程中,幼儿愿意向教师倾诉,这样的氛围有助于幼儿乐于和敢于探究。

就穿脱衣服这个案例来说,教师可通过与幼儿聊天,了解幼儿是否学习过穿脱衣服的技能、在家是自己穿脱衣服还是由家长代劳、不能自行穿脱衣服是因为不会还是存在排斥心理等等。然后,再根据幼儿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设置展示、游戏、比赛等情境,激发幼儿自行穿脱衣服的动力,习得穿脱衣服的技能。

2.丰富教学材料。认知是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儿童通过认知获得的知识在其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介质作用[4]。教师不仅要教授幼儿生活经验,还要帮助幼儿梳理生活经验,将幼儿零散的经验结构化。如,在饮水环节,为了让幼儿了解喝水的重要性,教师可组织“水是我的好朋友”“喝水身体棒”等主题健康教学活动;或通过在教室布置种植区,让幼儿亲自照顾植物等活动,让幼儿从中体会到水对生物的重要性。

三、合理组织生活活动课程

1.在生活活动课程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具有自发学习的潜能,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塞知识给幼儿,而是要培养他们自发学习的欲望。探索活动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幼儿是通过探索认识自然、社会等等。例如,有的幼儿十分抗拒午休,教师可以通过科普动画片等鼓励幼儿去探索、去研究“如果人不睡觉会怎样”“睡觉有什么好处”等,以此加深幼儿对午休的理性分析。通过调查反馈、游戏贯穿等让幼儿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这正是《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所要求的。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生活活动课程中,幼儿应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索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要相信幼儿探究生活的能力和潜力,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生活知识体系,体验探究生活过程的乐趣,让幼儿热爱生活。在生活课程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表现,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要尊重每个幼儿的看法和见解,这样才能帮助幼儿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2.充分运用游戏化课程。对于儿童而言,知识的获得不是为了知识本身,而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课程游戏化的指导精神要求将游戏精神贯穿于课程活动中。与此同时,游戏也是最符合幼儿天性的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游戏,引导幼儿学习生活技能。例如,在学习“入园注意事项”时,教师可以通过“入园对对碰”小游戏,让幼儿借助参考模板了解每天入园需要做什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入园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幼儿生活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过程,采用幼儿喜欢和可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建立和内化良好习惯,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我管理。

3.鼓励幼儿分享交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分享活动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为幼儿乐于接受,使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态度。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和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在“午休”生活活动课程中,幼儿已经知道了“午休”的重要性、知道哪些时间段需要睡觉、还会遇到哪些问题,教师可将课程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共同建构、分享知识和交流经验。为了促使幼儿自主探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说一说、画一画,在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的不同形式下,跟同伴交流对“午休”的看法以及“午休”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协助幼儿梳理讨论的内容,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示给大家。然后,针对这些共性问题,再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思考、辩论,让思维碰撞产生火花。最后结合幼儿的叙述和见解,梳理出一些基本行为规则,并请幼儿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投票选出最佳答案,张贴在午休室内,形成“午休”习惯。

幼儿学习到了有关午休的知识,但是知识并不是课程的终极目标,技能与能力也应该在课程中得以体现。对此,教师还要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改善这个问题。这样的能力,无论是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习惯养成,还是对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另外,教师还需要对课程进行延伸拓展,让幼儿了解学习效果,从而乐于分享。教师可以此次课程活动的整个过程为契机,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请幼儿做小小宣传员,将主题活动呈现给全园,号召大家一起来学习。在班级内,教师还可以用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记录幼儿活动时的一些小场景,再将一些场景做成小展板进行对比。这样幼儿在空余时间驻足观察、三三两两自发讨论,不仅可获得成功的欣喜体验,也在彼此的谈话交流中巩固了对自己行为的认可和肯定。

四、在生活活动课程中采用多元、动态的评价

1.评价内容多元化。《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教师要通过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生活活动课程中的各个过程都可以开展评价,教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度与参与度。教师的评价应该多管齐下,即要从各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因为幼儿的生活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其行为之中,还隐藏在其习惯以及心理状态之中,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对幼儿开展评价。另外,教师在对幼儿的生活活动课程表现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注重对幼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例如,在“饮水”生活活动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户外劳动者,让幼儿看到他们的辛苦,从而养成自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

2.评价主体多元化。目前,教育评价基本上是由教师主导开展。不可否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是教学计划以及教育活动顺利完成的保障。然而,从现今的幼儿教育评价现状来看,有些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控制性行为过于强势,其使用的控制行为和语言给儿童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为了全面评价幼儿的行为,教学评价可以让幼儿、家长甚至社会都等参与进来,这样更有利于展现幼儿教育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例如,在饮水记录游戏中,要求幼儿倒水时必须达到指定位置,饮一次水就在记录卡上记录下来。告知幼儿使用方法后,笔者连续观察了好几天,发现有的幼儿倒水并没有达到指定位置;有的幼儿没有意识到喝水记录,一天下来记录卡片上什么都没有;也有幼儿单纯地想满足“多”这样的想法,喝一次水就会记录两三次,甚至三四次,幼儿的统计缺乏真实性。可见,幼儿缺乏正确记录的技能。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比如,可请配班老师、班内实习生协助,拍下几个幼儿喝水记录的小片段,并请幼儿用贴贴纸投票的方式选出正确的喝水记录方法;或者做一张记录表,请幼儿每天自评是否正确记录,能做到正确记录的幼儿,给自己打一个“√”,以达到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自我肯定。这样让幼儿参与到生活活动课程的评价中来,有了行为对比、同伴鼓励、自我肯定,幼儿对于正确记录自己喝水的事逐步内化为一个基本的常规行为,不再需要教师提醒和督促了。

3.评价语言多元化。如果说赞扬是抚慰人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能够呈现人灵魂的镜子。恰当的评价能够促使人进步,让人们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但是,作为教师应谨慎地运用否定性评价,而应多用表扬性评价。对于不得不进行的批评,教师也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批评在私下进行,不能当众批评,批评过程中要指出幼儿做错的地方,不要贬低。要积极肯定幼儿优秀的一面,不要吝啬赞美之辞。因为赞赏不仅作为刺激变量强化着被赞美的行为,而且能释放和扩大幼儿的能量。二是善用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在对幼儿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体态语言,这样的评价效果要好于语言评价。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他认为人们的情感表达是由7%言语、39%声音、55%的表情动作组成的。这说明了表情动作在人们情感表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规则意识还未形成,在活动的过程中难免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这时教师直接进行批评,未必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因为教师的批评虽然能使他们改正错误,但是教师对幼儿的否定会让其自尊心受到伤害,有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体态语言,走过去轻轻地拍一下幼儿的肩部或者手,这样不仅能提升幼儿注意力,而且也不容易再犯。

总之,一日活动皆课程,课程需要具有发展性。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小技能,对于确保幼儿的安全性和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意义并不仅仅在此。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获得了一次非常生动的自然生成课程,从课程中获得了科学、数学、社会、美术、语言等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一次自我发现、自主管理的机会。这种机会与能力又可迁移到一日生活的多种活动中,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彭菊.生活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84):166-168.

[2]徐佳妮.幼儿如厕能力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20(06):89.

[3]胡华.“感受与情感”“知识与认知”“动作与技能”——“生活化课程”的三块基石[J].学前教育, 2018(09):04-05.

[4]罗洋洋.推进幼儿课程游戏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教师的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6(28):259-261.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