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策略
作者: 任轶民【摘要】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们了解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掌握许多有用的本领。九年义务教育中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构建科学的学习体系。因此,区域认知能力成为初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主要能力之一,是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中国的地域差异”为例,从课堂教学方面谈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学;区域认知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6—0108—04
中学地理课程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多元性、理论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生活性等特点,其中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征,区域认知能力就是对地理区域的一种认识,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区域认知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是指人们运用空间以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1]。
一、紧扣课程标准,明确地理区域差异认知维度
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安排看,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我国地理区域差异较大的基本国情,在学习八年级中国分区地理时,课程标准先安排了“中国的地域差异”这一课程内容。从湘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八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国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则以讲述中国分区地理为主,因此,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的内容可以视为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分区地理部分的衔接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八上学习国家地理概况、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三大产业的基础上,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域差异”这一内容,进一步讲述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区域差异,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我国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我国的不同区域。
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域差异”这一内容,对应的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域差异”内容。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湘教版八下地理教材中,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是根据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域[2],旨在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单元的基本地理特征,了解中国自然地理区域环境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二、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明确地理课程中的区域认知内容
从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看,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地理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由于区域划分目的以及所选地理指标不相同,我国的地理自然区域划分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湘教版教材中地理区域划分方式是基本获得学术界共识的:我国的东南部区域为季风区(其中又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将该区域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淮线的南北两侧,无论是自然环境特点、地理景观现象,还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西北部则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为主;另外还有一个因地势因素而比较特殊的青藏高寒区。这样就将中国划分成为四大地理区域。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地理课程标准中把这些区域命名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国这四大典型地理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在教学中通常采取对比学习的方式方法,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域之间环境差异的认识。同时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造成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比较大的自然地理因素。
在教学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差异是对于相同级别的区域而言的,区域内一些更小区域之间依然是有差异的。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再加上地形多样、自然环境复杂,就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理小区域。在中国地图里,学者参照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线以及青藏高原边缘界线,这三条不同要素的地理界线为主,并根据一些实际情况作了一定的调整之后,将中国划分成为四个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
在初中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认识地理界线和地理区域是非常重要的,地理界线两侧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地理区域则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特征具有相似性,通过学习四大地理单元之后,学生对地理的区域内部相似性和界限两侧的差异性,就会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三、巧妙利用地图归纳总结,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一章一共编排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青藏地区及西北地区”这三节课的区域地理学习内容。教科书第一节讲述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旨在突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整体把握。在内容的处理上,本节教材详略得当,重点介绍了秦岭——淮河线,因为地理学中秦淮线是我国东部重要而特殊的一条地理分界线,该线南北两侧的地理特征有着显著差异;考虑到学生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已经对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界线这两条地理界线有所了解,教材就仅以“阅读”的形式再次介绍了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两侧的地理差异,青藏高原边缘界线则一笔带过;第2节讲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3节课讲述了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教材将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安排在同一节内容中讲述,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区域比较,在比较中强化各自区域的地理特征,这样既突出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又体现了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景观照片和统计图表,然后自行思考分析,继而归纳总结,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如第二、三节的四大地理区域,在正文前面都安排了一组读图活动,其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概况。此外,湘教版教材还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巧妙地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爱党爱国和传统文化等情感教育内容,即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核心理念,又可以提升地理学科在我国公民素质培养提高过程中的特殊价值性。
四、牢抓课程标准要素,指导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为引导学生学好中国区域地理,有效提高中国区域地理的教学质量,中国的地域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部分,特别注重渗透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贯穿于八年级下册教材的始终。当然,在七年级下册的认识世界区域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这些方法,也有所感悟,但八年级的学习应该是在七年级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学生应该较为熟练地掌握这些方法,并力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为方便课堂教学,下面将这些方法整理归纳如下:
1.结合地图资料,了解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况。地球上某一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重要河流的水文特征、植被景观、生物种群、矿产资源等的分布和基本地理事实,都归属于自然地理概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认识一个区域,一般都是先从自然地理概况的认知为切入点,某一地理区域的人口分布规律、区域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分布地域、区域内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中的问题、民族文化与聚落形态的地域特征等方面都归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初中阶段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教学纲要中并不需要初中学生认识每一个地理区域全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在初中阶段学习某一区域的地理概况时,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使用地图和资料,上述概况的大部分属于地理分布的内容,可以在地图上读出[3]。例如,在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讲述某个地理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地理事物。
但是在教学中也常有一些内容无法用地图来表现,例如一些气候方面的资料、区域文化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使用资料来进行学习。例如,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地理”的学习中,世界的人口问题、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分析、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织等内容就需要相应的地理资料来进行拓展延伸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有效使用地图和资料的学习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就有可能具备了独立学习并认知一个区域地理概况知识的学习能力。
2.采用归纳认知的学习方法,熟悉某一地理区域的特征。在地理学中,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或者是从该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会从该地理区域的人文地理事物方面表现,再或者就是自然和人文这两方面的综合性体现。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区域地理自然特征的认知,可以从地形特征、地貌景观、气候类型及特点、主要河流水系的水文特征、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等方面分别描述;区域地理人文特征的认知,可以从人口密度和当地主要民族的分布、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宗教信仰的分布、三大产业的经济构成、人口与城市的分布特点等方面分别描述;也可以将上述的多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认知学习,综合认知该地理区域的最显著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征性。由于地理区域的某一特征是该地区内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相互组合的表现,所以在教学中是非常适合使用归纳的方法去进行知识的认知。使用演绎的教学方法,先告诉学生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再到地图上去验证,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快捷地掌握该地理区域的特征;但在教学中采用归纳的学习方法,会更加有助于中学生自主学习另一个新地理区域的特征。例如,在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学习中,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平原广阔,这个知识点授课教师可以先告知学生并出示在黑板上,之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地图资料来证实这一特征的真实性。以此为例,紧接着后两课学习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等自然环境特征时学生就很容易了。
3.运用综合分析的学习方法,认识地理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中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成因认知要求并不是特别多,即便是教材中有所涉及,大多也是处于非常浅显的层面上。在初中阶段的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形成原因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可将其渗透到区域人文地理特征的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这些知识点。在探究某一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时,教师也可以采取综合分析的学习方式。这种综合分析法,就是探索所有影响地理区域内某一特征形成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并在探究过程中,找出决定性要素的学习过程。在这个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分析并确定每个因素对该地理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形成的影响力度,这就是中小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之后能够把不同地理因素影响的结果相互联系起来,逐步构建出该地理区域特征所呈现出来的地理全貌,这又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过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个综合学习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去认知一个全新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4]。例如,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特征、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影响;地形、气候、河流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等等,这些地理要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学习中,学生把这些不同地理因素相互联系起来,就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认知能力。
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在区域地理学习中,也会经常使用对比学习的方法,这是因为在每个地理区域都有着各自显著的地理特点,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对比学习的方法,来认知不同地理区域之间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异同[5]。通过比较学习,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该地理区域规律性和相似性的认知;通过比较自然和人文特征不同的方面,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区域之间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以此加深学生对因地制宜这一理念的理解[6]。
总之,初中生区域地理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活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区域地理教学内容富有特色,不求面面俱到,力求个案鲜明,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区域差异,理清区域联系的内涵,为进一步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刘旭东.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认识区域部分)的比较研究——以课程标准7个版本实验教科书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4]唐桂春.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中旬,2017(02):25.
[5]刘奀龙.例谈初中地理中的区域地理教学——以《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J].新课程导学,2018(05):69.
[6]郑亮生.初中区域地理学会学习的“四步法”教学研究[J].时代教育,2017(12):122-123.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