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

作者: 齐燕平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重“量”不重“质”,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优化作业,革新作业形式,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明确作业目的、有效控制作业总量、优化作业内容、分层布置作业、多元评价作业等举措,以期提高作业设计的实效,确保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问题;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6—0119—06

语文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业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1]。合理布置作业对于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知识、形成学习能力极为重要。设计优质、高效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2]。目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还存在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既达不到学生温故知新的目的,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没有很好地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

“双减”政策出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不合理的作业负担。实践证明,健全学校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各类作业总量、提高学科作业设计质量、加强教师对作业的指导,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突出语文作业的实效性,巩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从而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笔者设计了“小学语文有效作业设计调查问卷”教师版和学生版,在凉州区城乡联片组学校就语文课堂及课后作业布置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中发放学生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发放教师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从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依据、作业的内容形式、作业评价方式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等方面来看,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布置作业随意,忽视学生个性

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重视度不够,布置作业带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对作业内容的选择没有完整系统的规划,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考虑不足。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0

由表1可知,教师布置作业的依据排在前三位的是“教师个人经验和习惯”“教材及课后练习题”“配套练习册”,占比分别是34%、25%、18%;而“学生学情”和“学生兴趣和习惯”占比仅有3%和4%。透过数据可以发现,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主观随意性较大,忽视了实际教学情况。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1

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喜欢的语文作业形式排在前两位的是“动手操作性作业”与“合作性作业”,占比分别是52%、22.5%,明显高于“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的占比。

(二)作业形式单调,数量过多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应试训练的倾向比较明显。从作业的布置上来看,作业形式不够灵活,而且数量过多;作业内容以语言的积累为主,倾向于反复训练和机械记忆。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内容不外乎抄写字词语段、背诵课文、做练习册等。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2

由表3反映出,教师在语文作业布置中“配套练习册习题”“教材中的课后题”“字词积累”“语段背诵与默写”等四个参数中占比分别为23.5%、20.5%、17%、16%,小计为77%,作业布置明显倾向于传统的语文应试训练。而激发学生学习活力的个性作业,如“小作文练笔或日记”与“课外名著阅读”占比小计为14.5%,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占比仅为5.5%。书面作业的内容倾向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应试训练、忽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问题严峻,亟待关注。

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迫于绩效考核的压力,仍然采用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练习题。这对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内容庞杂、形式单调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创新意识考虑不多,学生完成的情况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由表4可知,学生每天完成语文作业的时间“超过半小时”占比为57 %,“20分钟以内”占比为29.5%,“10分钟以内”与“5分钟以内”占比小计为13.5%,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仍在半小时以上。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3

(三)作业评价方法欠佳

检查、评价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评价结果也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过于关注结果,轻视作业的过程和学生间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布置的家庭作业疏于检查指导,会导致少数学生对作业敷衍了事,偷懒、拖延。在评价的方式上,有超过七成的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形式单一,没有形成个人、同伴、小组及教师评价等多元互动的状态,对学生作业情况不能及时予以评价,导致一部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4

由表5的统计数据来看,教师用“打对勾和打叉再写分数或等次”与“分数或等次加评语或评价符号”评价形式的占比小计为72 %,而采用“有针对性地一对一点评或面批”“在专门的区域展示学生作品”“在特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现场展评”占比小计仅为22%。特别是,采用面批、个性化展示的占比明显偏低。

二、“双减”背景下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作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消化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一道优秀的作业题要能体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一定要统筹考虑学科三维目标的结合,突出读写训练,重视在实践中学习[3]。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先考虑,学生在做这道练习之后有哪些语文能力能够提高,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归纳能力等。

(二)有效性原则

作业设计既要着眼于实现预期学习目标、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又要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合理设计与实施作业的要求。作业内容要指向语言的积累及其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应用,要体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适量性原则

统筹考虑学校作业和家庭作业,在作业量的把握上努力做到:每天各科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4]。就语文学科来说,高年级学生每天校内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在20-30分钟为宜;家庭作业在20分钟以内,作业量在2-3道题,具体要根据作业的书写量、难易程度等决定。双休日、寒暑假也要参照上述标准控制书面作业的时间总量。作业时间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到劳逸结合,张驰有度。

(四)层次性原则

在一个班级之中,由于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不仅是实际教学的客观要求,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梯度合理的作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设计的作业一定要有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必做的作业侧重于基础知识,选做的作业则要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多样性原则

作业内容的设计要做到丰富新颖、富有趣味性,要突出实践性和探索性,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乐在其中,愿意主动完成作业。趣味性作业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作业,进而巩固所学;实践性作业,最能体现学以致用;探索性作业则有利于挖掘教材知识潜在的功能,使学生从传统的模仿练习转化到知识的探究上,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

(一)精选作业内容,增强作业实效

作业设计要遵循单元训练计划,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坚持一课一练、一课一得的原则。作业内容以字词句篇训练为主,做到读写结合,兼顾课内课外,着眼实际应用。此外,灵活选用传统性作业,精选配套练习册习题,用好教材课后练习。

1.语言积累类作业。内容以抄写词语、摘抄名句名段、名篇阅读背诵等为主。比如,学习了《白鹭》这篇优美的散文之后,布置学生背诵全篇,摘抄描写白鹭外形、栖息、飞翔的句子,做成精美的书签。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也加深了他们对白鹭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2.语言运用类作业。内容以用词造句、连词成段、句段仿写、课文续写等为主。比如,学完《落花生》一课后,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的语段,选择两种事物,运用对比写作手法写一段话,来凸显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学了《手指》一课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取一个方面写一段话,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学完《穷人》一课后,让学生们发挥想象,续写渔夫看到桑娜抱着已死邻居的孩子后发生的故事。

3.思维创新类作业。内容以创编诗歌、故事新编、文体改写、写调查报告等练笔为主。例如,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尝试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那一刻,杜甫开心极了》,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喜欲狂”;学习综合性活动课《遨游汉字王国》时,可设计让学生创编字谜、对联,调查成语的来源、错别字错误的原因,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学习了《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选择故宫的一两个景点写一段解说词;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后,让学生为家乡武威创建文明城市拟写一两条宣传标语。

(二)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蒙台梭利认为,作业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开始,强调儿童应在自己感兴趣和能够完成的作业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趣味性、拓展性作业的形式,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5]。作业设计形式可以尝试布置自我选择的“作业超市”;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可以拍摄学习生活中的短视频,录制自己的朗读作品,写观影卡片;可以在各小组内写循环日记、漂流日记;可以举行赛诗会、朗读比赛、成语接龙等竞赛活动;可以布置“实践性作业”“跨学科作业”等。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具体的操作中,要因校制宜,落实“一班一策”,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实践以下三种形式的作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操作性作业,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布置学生改编课本剧并在小组内排演,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反复揣摩人物心理。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准确把握了人物性格,比教师单纯讲解印象更加深刻。

2.兴趣性作业,突出多感官参与和兴趣的培养。比如,学了《冀中的地道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地道的内部示意图,感受一下冀中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学习《田忌赛马》时,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拿扑克牌模拟赛马的过程,在游戏中体会孙膑的聪慧之处;学完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后,让学生为这首诗编曲或配乐唱出这首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威尼斯小艇的模型,做好之后向同学们介绍小艇的主要特点及作用。学生们在做这些作业的时候兴趣盎然,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调动了他们多种感官的参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