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作文资源的挖掘及启发

作者: 万军莉

【摘要】初中教材所选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作文资源,挖掘其中的作文资源非常重要。文章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例,通过分析文脉、文术、文采、文气等方面,探寻其蕴含的作文资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作文资源;《湖心亭看雪》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9—0103—04

教材中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写好文章的范例,但教师和学生并未重视教材所选文言文中蕴含的作文资源。教材中文言文蕴含了丰富的作文资源,古人所写的文章,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于其文章之精妙。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全篇仅有160字,却集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因此,借《湖心亭看雪》来探讨学生该如何运用文言文中的作文资源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文言文中蕴含的作文资源

(一)文脉——文章连缀之线

文脉是指整个文章的中心,是连接整篇文章的关键所在,也指文章的条理线索,包括意脉、情脉及语脉[1]。写作抓住了文脉,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结构,不易偏离主题。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虽篇幅较小,但文脉清晰。

1.意脉。意脉是文章的思路或者脉络,在这里可以是分总、总分、总分总的结构。《湖心亭看雪》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开始先写了作者看雪的时间、地点,接着分段描写了西湖雪景和亭中人煮酒赏雪的情景,最后通过“舟子”之口,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情脉。情脉是文章情感的脉络。作者通过描述跌宕起伏、层层推进的情感,能使文章变得生动传神。《湖心亭看雪》中“孤独”一词贯穿了作者的情感,孤独而来,孤独而去。

3.语脉。语脉是承载了表达意脉与情脉的语言载体,读者只有通过分析语脉,才能够知道文章的意脉与情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语脉也可以指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点出了所写的是回忆。再如“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既是文章结尾之作,看似结尾但又引人无限遐想。这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既可以解读为作者痴迷于感伤和怀念故国,又可以理解为痴迷于不同流合污的一种脱俗的情趣中。

(二)文术——文章构造之法

文术,所指的就是构造文章的一些艺术与技巧。刘勰中《文心雕龙·风骨》中说道:“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2]文术多种多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便可。《湖心亭看雪》在叙事、写景、抒情中运用了不少的描写手法。

1.叙事。《湖心亭看雪》是记叙了一件作者独自看雪的事情。

2.写景。《湖心亭看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描绘的西湖雪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作者没有什么长篇大论,仅用了50个字就描绘出一幅夜雪图,描写出湖上的景物悠远脱俗,创造了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底之强。作者仅用“雾凇沆砀”就描绘出一幅雪花弥漫的景象,下句就用三个“与”将天、地、山、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紧接着用三个“一”,描绘出整个湖心亭的景色,将人与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但一幅惟妙惟肖的雪景就展现在我们眼中,令人眼前一亮。

3.抒情。《湖心亭看雪》巧妙地将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正所谓景中情,情中景,写景是为了抒发作者心中所想。《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借看雪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内心孤独之情和高雅脱俗的情致。

(三)文采——文章增色之艺

文采,单从字义上看,指文章写得特别出彩。《辞海》将其释为:“辞采;才华。”[3]既包括了语言文字方面,又包括了作者本身的才能。文章想要出彩,既需要用语言文字来丰富,又需要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因此,从《湖心亭看雪》的神采和辞采,来分析这篇文章出彩之处。

1.神采。文章如果没有神韵,那么注定不是一篇好文章。《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灌输了自己的精神在里面,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段,就体现出作者的精神境界,虽然这段是写景的,但更多寄托了作者的精神。作者深切地明白,在宇宙大地中,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天地之间,孤独的自己与孤独的灵魂相慰藉,表现了作者孤独的心境。除此之外,文章的最后一句也灌注了作者的精神,既表现出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又表现出作者不同流合污且清新脱俗的高雅情致。这些语言体现出了作者的精神,使文章富有神采,读之不会觉得空洞。

2.辞采。文章如果言辞极妙,读来使人赏心悦目,顿觉精彩纷呈。文章的辞采是通过辞藻来体现,但并不一定要辞藻华丽,只要语言使用精妙,使人赞叹不已,便不失为一篇好文章。文章的辞藻出彩主要体现在其用词精确、句式合适、巧用修辞上。

(四)文气——文章茂盛之源

文气,是指文章表达出来的气势,但文章的气势与文章的内容、形式及作者本身所表现的精神气质相关,大致可以分为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淡雅,清新隽永,属于阴柔型,文章中所散发出来的文气,令人心旷神怡。首先,这样的文气来自于文章的内容。《湖心亭看雪》看似是在写看雪的过程,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以及表现出作者不同流合污的情操,从而使文章的气势磅礴。其次,在于文章的形式上。文章的形式涵盖了各种内容,《湖心亭看雪》中不仅将结构与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还巧用白描的手法,将叙事、抒情、描写、写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文章充沛的气势。最后,通过《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作者淡雅的文气,于平凡中寓深意,在柔微中显精神。

二、初中文言文中作文资源的运用策略

初中生想要将作文写好,写得出彩,不仅需要丰富的作文资源,还需要有运用作文资源的技巧与方法。如何挖掘文言文中的作文资源?这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指导。以《湖心亭看雪》为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少成多汇江海

积累是写作之前所必不可少的步骤。学生要想拥有丰富的资源,就要不断积累。积累教材中的结构、语言、写作手法、文章主旨等作文资源,对学生写作非常有帮助。

1.积累文章结构。《湖心亭看雪》是总—分—总的结构。这种结构学生在日常写作中时常用到,学生可以将这篇文章的结构运用入文。《湖心亭看雪》还可以和《四季的雨》的结构相结合比较,寻找出总—分—总结构的一般写作规律。现将某中学生的作文作为范例:

例文一:我喜欢我的妈妈,喜欢她的一切。我喜欢妈妈的头发……我喜欢妈妈的穿着……我喜欢妈妈做的饭菜……我的妈妈那么完美,我真的好爱我的妈妈。

学生在第一段总写了自己喜欢妈妈,二、三、四段分别从妈妈的头发、穿着、做的饭菜来写自己爱妈妈的具体方面,最后一段总结自己爱妈妈。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行文,让她的爱母之情具体且真实。

2.积累文章语言。《湖心亭看雪》语言高度凝练,具有画面感。如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所描绘出一幅上下皆白的画面,在写雪景的作文时,可以引用、仿写《湖心亭看雪》中的语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与“同是天涯沦落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后在作文需涉及知音的时候也可以使用。

3.积累文章写作手法。《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巧用虚实相生、由近及远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如行云流水,令人拍案叫绝。一是作者巧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这本是作者追忆时所写,现实和想象相互融合,学生写回忆类的作文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二是在描写这段雪景的时候,作者用了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手法。如:“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就运用了由远及近的手法,先写天,再写水,先写远处的景,再写近处的景,将它们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独具特色的雪景图。三是作者所描写的范围由小到更小,由物到人,由船到船中人。人在这宇宙万物中不过就像是渺小的尘埃罢了[4]。四是详略得当。虽然是这样一件事,但是作者对详略的安排别具一格。文章详写的一部分是作者看雪的环境和雪景,以及在看雪过程中的奇遇。文章略写人物。例如舟子,以及遇见的两个人。作者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突出和渲染自身高雅脱俗的情致,以及自己痴迷于这样的孤独之境。学生作文时,一定要考虑文章的详略,根据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安排行文结构。

4.积累文章主旨。《湖心亭看雪》中,作者不仅表达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还表现出自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还有孤高自赏的情怀,以及对人生渺茫的感叹。这一主旨是通过作者描写自身在崇祯年间独自看西湖美景和在湖心亭的奇遇所表现出来的。《湖心亭看雪》中作者设置的每个部分环环相扣,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还应学习如何通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表达文章的气势,要学习该怎样做人,通过写作表现出自己的精神气质。

(二)躬行实践促掌握

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学会如何去使用,实践是检验成果最好的方式。学生在学习完《湖心亭看雪》之后,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去运用其中涵含的资源。

1.由远及近写作手法的运用。写景的作文,可以采用《湖心亭看雪》中的写景视角。先由远及近,由上至下,由仰望到俯视等观察视角来描写景物。以下将某中学生的作文作为参考。

例文二:……天空是湛蓝色,一下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白云不经意间飘来,仿佛山尖戴了个美丽的白帽子。山与水的衔接处,像是眉黛。水面上波纹粼粼,还能看见山和它的小帽子。此时的天与云与山与水,组成了一幅和谐静美的图画……

学生绘景时,写作顺序是由天上,到白云,再到山尖,再到山脚,最后到水面。视觉由上到下,学生的行文视角由远及近。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这为写作文增添了手法色彩和作文亮点,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白描手法的运用。学习完《湖心亭看雪》中的白描手法之后,教师除了让学生练习之外,学生在课下也应当练练笔,促进自己掌握白描手法的运用。下面选取《全国重点中学优秀作文点评》中的一篇作文作为参考。

例文三:……爸爸中等身材,肤色黑里透红,头发根根直立,眼睛炯炯有神。说话、做事如风,走路“扑腾扑腾”,大步流星,颇有大将风度……[5]

学生运用简单的词汇,就将父亲肤色、神态和性格表现了出来,这些都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地方。学生可以将《湖心亭看雪》中的白描手法和其他课文相结合,将其运用进作文,一定能为作文增光添彩。

3.主旨的运用。学生所写作文中透露出的精神一定要积极向上。积极向上的精神能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现将某中学生的作文作为参考。

例文四:作为初中生,我们要学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学习苏轼,尽管知道自己是“沧海一粟”但依旧豁达乐观;学习李白,尽管仕途不顺,但依旧能热爱山河,热爱酒。

学生能明白不屈精神和高尚品质的重要性,并能够通过具体人物事例举例说明。他们将高洁品质运用入文,深化主题,提高文章的思想高度。

(三)去粗取精学技巧

《湖心亭看雪》虽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是难免有糟粕的地方,如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孤芳自赏的情怀,学生不能全盘学习。但是,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在学习《湖心亭看雪》的时候取其精华。一是可以学习其文脉、文术、文采。学习《湖心亭看雪》时抓住文章的文脉,将文章结构梳理清楚明了;学会用语脉来表现出文章的意脉和情脉,抒发作者的感情。二是学习文章中的文术,这是文章更上一层楼的构造之法。例如,作者在《湖心亭看雪》中集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这种至高的境界是值得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学习的。三是学习文章的文采。学习作者如何将文章的文采表现出来,需要学习作者炼字用字,将文中的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但又不止于写景,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衬托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作文资源,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湖心亭看雪》中蕴含的文脉、文术、文采、文气都是十分重要的作文资源,教材中不乏此类作文资源。教材中的作文资源丰富如云,重点在于学生去发现、积累、运用。如果学生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这部分作文资源,就会改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缺乏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解红明.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提升学生作文水平[J].上海教育科研,2013(02):89-90.

[2](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81.

[3]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375.

[4](宋)苏轼.苏轼集[M].汪超,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19:204.

[5]何科农选编.全国重点中学优秀作文点评[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03.

编辑:张慧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