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三度”

作者: 陈艳伟 向晴

教育“三度”0

浩渺鄱阳湖,烟波缭绕。“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苏轼的一首《过都昌》让濒临鄱阳湖的都昌县蜚声海内外。

岁月悠悠!都昌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印发了《都昌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都昌教育“金名片”。

把握教育的尺度,让学生自然成长

都昌一中党委书记袁华诚没想到,学校开展远足活动竟会引来一连串质疑。

“让学生步行这么远,学生吃得消吗?”

“把这么多学生拉出去,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

…………

这样的质疑,在2021年10月都昌一中组织的第一次远足活动后,问号变成了叹号。

“往返49公里,早晨出发,晚上回来,步行12个小时。”对那次远足活动,袁华诚至今记忆犹新。全校高二师生整建制拉练,自带干粮、水果、牛奶等。“我也全程参加了,脚上也起了几个水泡。”在他看来,学生承受的苦和累就不用说。

在那次远足活动中,学校一名女生的家长心疼孩子,开着车到临近终点的地方把孩子接回了家。“终点设置了‘凯旋门’,被接回家的女生在班级群里看到一些同学相互搀扶着走到终点时,女生要求家长把她自己送回原来上车的地方,重新走到了终点。”袁华诚认为,让学生懂得不抛弃不放弃,正是远足活动的意义所在。

自那以后,远足活动成为都昌一中每届高二学生的“必修课”。参加完2023年的远足活动,在校报《红帆船》上,学生曹梦萌这样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刚开始走还很轻松,但越走越不对劲,感觉脚有点痛,估计是鞋里进了沙子,可我不甘被同学们甩在后面,也没管那么多,继续加油走……”学生冯佳怡写道:“这是一次勇敢者的‘长征’,是一次难以忘怀的经历,脚底的水泡、腰肩的酸胀、全身骨架的疼痛,无不印证着我们战胜了‘远足’这个带来艰巨考验的‘敌人’。这不是一次磨难,而是一次烙印在心里的成长经历。”

从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广泛认同,都昌一中的远足活动在都昌县中小学校全面铺开。“2023年,全县近60所学校开展了‘走读都昌’活动,初中单程15公里,小学单程10公里。”都昌县教科研中心主任李冬凤说,这一活动不仅磨砺了学生的意志,也让学生通过“走读”更好地认识家乡、了解家乡。

“2022年暑假,我们组织24所乡镇学校挖掘当地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资源,汇编成校本教材,组织评选,并整理成地方教材。”李冬凤介绍,这一教材计划于2024年暑假结集编印,届时将以“走读都昌”为主题,推进研学与教研的有效结合。

把握好教育的尺度,才能更好地明确教育的方向。都昌县教体局局长余朝松认为,教书只是教育的表象,育人才是教育的本质,要把“教书”与“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就需要把握尺度,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从而实现“双向奔赴”,让学生自然成长。

在都昌县实验小学,每名学生都有一本学校赠送的《课外阅读积累册》。每天阅读一小时、每周写一篇周记、每天第一节语文课由学生分享阅读收获,这些做法在学校蔚然成风。记者在这所学校的教学楼走廊上行走,处处可见师生提到的“推荐阅读书目”中的书。

“养成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都昌县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余烨直言,学校开展系列的养成教育活动,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养成好习惯,提升自信心。他举例说,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就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养成教育,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上课、听课。从阅读来说,学校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班里与其他同学分享。“语文课上的学生阅读分享,我们还会将其拍摄成短视频,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展播。”他欣喜地告诉记者,年级阅读之星、校级阅读之星倍受学生追捧,更吸引了众多家长参与阅读。

余烨介绍,都昌县实验小学的每名学生都有一张小卡片,每天在家跳绳半小时、参加家庭劳动都会用这张卡片“打卡”。现在,加强锻炼、争做家务已成为学生们的行动自觉。

把握教育的厚度,让“领跑者”充满力量

在都昌县教体局采访时,记者发现,整个局机关显得较为安静,见不到前来办事的中小学校校长。

都昌县教体局副局长洪小珍为记者释疑:学校校长行政事务多,局机关为学校“减负”,所有事务都是由局机关股室代办“帮跑腿”,学校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同时,全县所有学校划分了片区,局班子成员和机关股室长都要到对应片区推门听课。从2020年9月开始,都昌县每所学校的门卫室,都多了6张塑料凳。到学校听课的人员,只要拿上1张塑料凳,就可以进教室听课。

鄱湖学校校长石松庆教九年级的数学,化民学校校长段龙福长期坚持教毕业班的化学……记者注意到,给学校“减负”带来的是校领导有更多时间抓好学校管理、研究教育教学。用石松庆的话说,作为校领导,如果自己都上不好课,就很难和老师一起评课、磨课。“学校副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都要能上好课。”他认为,这样可以促进管理人员与普通教师同进步,从而推进教风和学风的改变。

洪小珍把这种改变称为“领跑者”的力量。“领跑者”决定着鲜明的学校培育特质,是学校教育厚度的核心要求。“让‘领跑者’蓄力,让优秀者脱颖而出,这样的氛围在都昌县教育系统已经形成。”她以评优评先举例说,局机关提出总体计划后,各学校按计划择优报送、对外公示,所有局领导都不干预。

江三好没有想到,自己通过赛课获得了提拔。2021年,都昌县组织全县中小学中层干部赛课,先是片区赛,选出最佳选手参加全县比赛。正是那次赛课,担任阳峰中学团委副书记的江三好取得了好成绩,当年9月被提拔为学校教务处主任。2022年,都昌县组织全县中小学副校长赛课,万里中学副校长冯华江夺得赛课一等奖,2023年9月冯华江被提拔担任左里中学校长。

2023年12月19日,“都昌县首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开讲,各片区推选的13名校长代表就学校校情阐述各自观点。城区学校从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力求打造社会、家长和学生满意的特色学校;农村学校面临留守儿童多的问题,如何以有限的师资和设施条件,用爱和呵护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校长们各抒己见,亮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治学高招。

“校长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教师的航标灯、学生的引路人,一名好校长才会成就一所好学校。”余朝松认为,只要每名校长扎根基层、做实教育,就能让这些“领跑者”引领都昌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办好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

把握教育的温度,让学校发展百花齐放

平池湖畔的万户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超过90%。

1989年出生的徐涛涛,20岁大学毕业就来到了这所学校。15年过去了,他已成长为学校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学校现在拥有书法、舞蹈、足球、手工等8个社团,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自己的特长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徐涛涛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21年,都昌县教体局开展“三违”治理;2022年,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整治。对两项治理梳理出的诸多问题,都昌县教体局全部逐一建立台账,销号整改,破除“五唯”痼疾,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万户中心小学校长洪建军认为,教师不能再用数十年前的教育方式教学生,更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差来看待学生。“育人是多方面的,这已经成为都昌教育的风向标。”他以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举例说,从写稿到播出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每周一早上和周三中午准时播出。“很多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收获了自信心。”

四年级学生查裕程演讲的红色故事《小萝卜头》短视频在学校公众号推出后,他顿时出了名。在万户中心小学,每周一节的“红色故事我来讲”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上台。“我身边的很多同学讲故事都讲得特别好,我们很享受参与其中的过程,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开阔了视野。”查裕程说。

坚守万户中心小学15年,徐涛涛已经习惯与这些学生在一起。他喜欢在大课间与学生一起跳校园舞蹈《向快乐出发》;他喜欢带着学生环鄱阳湖行走,了解候鸟生活习性;他喜欢在自己创办的12人书法工作室里挥毫泼墨,与学生一起坚持习字……“我虽然有很多机会考走,但我觉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他表示,他愿意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课后服务2019年就开展了,所有学校都建立了不同特色的社团。”李冬凤介绍,为了让学校发展百花齐放,都昌县整合全县的师资力量,根据不同专业特长发起征集招募令,组建了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才库,现在已有300多名教师入选人才库。“这些专业人才可以跨校授课,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她欣喜地告诉记者,都昌县还着力打造“一专多能”教师,与江西师范大学合作,首批有音乐、体育、美术兴趣或特长的教师各100名参训。

2023年12月29日下午,都昌一中田径运动场热闹非凡,都昌一中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暨元旦文艺会演如期举行,以“青春扬帆  逐梦前行”为主题的直播活动随即展开。在现场,记者看到,歌舞、相声、朗诵等节目应有尽有,情景剧、课本剧、舞台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学校团委书记曹显峰开心地与记者分享,2023年举办的首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舞蹈大赛、校园乐器大赛成为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亮点。“这些活动以海报的形式印发,学生会干部进班宣讲,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在他看来,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现了“让每名学生都有舞台”的目标。

走进都昌县实验小学,记者发现,学校集会等活动都已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彭芳芳介绍,学生自我管理是以少先队干部为载体,每周都安排有值周中队,对班风班纪、课前唱歌、大课间活动等自主打分,每天由值日生播报,每周汇总循环流动红旗。“我们注重日常管理与期末评价相结合,不仅少先队干部得到了锻炼,校风、学风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她开心地说。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社情民心。“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余朝松说,把握教育尺度,夯实教育厚度,教育就更具温度,都昌教育人将持续书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行动答卷”,让都昌教育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