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县办好教育大民生

作者: 徐光明 甘甜

山区小县办好教育大民生0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如何将教育作为关系民生福祉的头等大事来抓,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铜鼓虽然是山区小县,但也在全力做好这篇大文章。”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桃基说。

近日,记者来到铜鼓县采访,听到了这样几个故事。

一寸寸征地,为闹市小学扩容提质

“我们学校最初只有这栋主楼,其他教学楼和运动场都是一寸寸征地、拆迁、平整出来的。”在铜鼓一小,校长讲起学校的历史变迁。

铜鼓县位于江西省西部,户籍人口11.64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县。十年前,铜鼓一小挤在闹市,只能容纳200多名学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周边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大大增加,但学校是百年老校,易地新建显然不利于文化传承。

“虽然学校不能移,但学校旁边的教体局、教体局职工宿舍和居民楼是可以移的。这十年来,我们逐步给学校扩容,先后拆了教体局办公楼、教体局职工宿舍和2栋居民楼,给学校改扩建提供便利。如今,学校学生数量达1400多人,极大地满足了周边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说这话的是铜鼓县教体局党委委员涂小华,他指着学校后方正在平整的一座山头,说那里将成为学校的一处运动场所。

“我们就坚持一个原则,尽最大努力满足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孙桃基介绍,自2016年起,铜鼓县强化顶层设计,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改善学校的办学软件和硬件,每个乡镇都建设了新的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20所中小学标准化校园建设已全部完成。

在此过程中,铜鼓县成立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19名县级党政领导挂点指导重点攻坚的学校,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这些项目是一步步推进的,每年给这所学校争取300万元,给那所学校争取200万元,等到钱凑够了才开工。”涂小华表示,县里这些年给各所学校建立了账本,一笔笔记录着各校改建、扩建、易地搬迁的进程。

不断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同需求

全县第一条标准化塑胶跑道建在农村学校,全县第一个录播教室也建在农村学校。从2018年起,铜鼓县优化学校网点布局,当一所所农村学校建得不比城里差时,还是有家长四处“找关系”,想让孩子进城读书。

“为满足学生进城读书的想法,我们不仅对铜鼓一小这样的城区老牌学校进行了改扩建,还先后新建了4所幼儿园、2所小学,并易地新建2所高中,一下子扩充了10000个城区学校学位,基本满足了全县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涂小华说。

随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新建的铜鼓三小,规划学位是800个,可第一年只有三四百人报名。涂小华明白“择校”实际上是“择师”。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该县以铜鼓一小引领铜鼓三小优质发展,组成集团化办学联盟。从铜鼓一小选派副校长到铜鼓三小担任校长,同时两所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双方互派9名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举办不同学科的“同课异构”研讨会;在全县各学科竞赛中,两校在软硬件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下一步,我校将继续加强师资建设,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同需求。”铜鼓三小相关负责人介绍。

“忧心路”变成了“多彩护学路”

铜鼓县三都镇中心小学校门口新修的“多彩护学路”格外显眼:从校门前延伸到三都集镇社区,这条黄、红色块的人行道全长近500米,宽2.5米,护栏一边是车来车往的国道,一边是农田与村庄。

在此之前,三都镇中心小学由于临近国道,时常有大货车经过,村民们一直为孩子上下学的交通安全而忧心。

如何让“忧心路”不忧心?三都镇党委、政府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镇党委书记杨威先后几次在上下学高峰时段来到三都镇中心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并多次与师生及家长进行座谈交流。他介绍,学校现有学生675名,在三都集镇社区居住的学生就有500余人,孩子们上下学时段交通安全问题成了家长最担心的事。

杨威与村民协商时,谈起想在学校到三都集镇社区之间的国道旁修一条专供学生上下学的步行道,这个想法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学校建得越来越好,村民一听修路是给孩子们上学用,都愿意让些地出来,基本上都是村民挨家挨户自己量尺寸,给空出这条路。”家住在道路旁的一位朱姓村民说。

自从有了这条“多彩护学路”,每天上下学时段,不少学生结伴同行,实现了校园周边交通安全有序。

如今,这条“多彩护学路”被当地人亲切地唤作“彩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