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生自然成长
作者: 徐光明 曾宪瑛 万楚阳
绿水青山,生机勃勃。
记者走进宜春市靖安县第二小学(以下简称“靖安二小”),扑面而来的翠绿,依山傍水,湖泊如珠,学生在这里嬉戏,欢快的笑声回荡在校园里。学校为学生精心打造的“自然小道”走廊,设有观鸟台、水生植物园、昆虫步道……仿佛是一片世外桃源。
记者了解到,靖安二小探索自然教育发展十余载。这所年轻的学校像一个大公园,每名学生都融入了这片青绿色的怀抱。靖安二小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以“青立”自然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青立”源自靖安的“靖”字,“青”突显靖安自然生态优越;“立”侧重“立于自然、立于乡土、立于未来”,引导学生扎根本土,以自然为师。
近年来,靖安二小在尹静校长的带领下,以“青立”自然教育为主要抓手,坚持“五育并举”,把“让学生自然成长”的理念落实到每名学生。2023年11月3日,第四届江西自然教育论坛上,作为唯一的小学代表,尹静分享了靖安二小开展自然教育的成果和工作经验。
靖安二小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利用实践探索的四个“背包工具”——放大镜、素描本、登山鞋、小铲子,实现课堂与自然交互的“背包课程”,让学生充分接触自然,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系。
“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他们又是处于好奇心最盛的年龄段,就想通过‘青立’自然教育带学生走进自然。”尹静告诉记者,“学生们在学习大自然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
2023年夏天,靖安二小组织学生前往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请工作人员为学生上自然教育科普课。学校“青立”自然教育实践负责人舒鸿副校长说:“把这么多学生一起带到山林里去,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管理。无论如何,我都要坚持做好,要带学生真正地走进自然,向专业人士请教、学习。”
学校在每个班级内设置一个自然角,按不同季节栽培各种花卉(春天迎春花、夏天太阳花、秋天菊花、冬天水仙花),易养活的蔬菜(大蒜、葱、西红柿等),观赏性的绿植(绿萝、文竹、芦荟等),绿意盎然的自然角既能缓解学生眼疲劳,又可以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植物产生主人翁意识,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目前,靖安二小自然博物馆正在建设中,博物馆内将主要介绍靖安县的自然生态,用沙盘直观呈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小生态环境,摆放靖安县本土的木头、种子、动植物标本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美丽的靖安,提升家乡认同感。学校筹建“班树林”,每个班级从一年级入学时就合力种植一棵树作为“班树”,不仅普及了种植知识,还提升了集体凝聚力。
靖安二小的“青立”自然教育不仅是带学生走进自然,更是让学生自然成长。尹静说:“现在社会发展速度快,越来越多年轻人精神压力大,所以我们就希望从小关注学生精神生态的自然教育,培养爱好、快乐成长。把学生小学阶段六年的成长,看作是种子到树苗的成长过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育方式。”
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主要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孩子,大部分家庭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财力用来支撑孩子的综合发展。据舒鸿介绍,学校充分考虑到每名学生的家庭情况,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来校开设特色课程,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成长。记者采访发现,钟家武术、黑陶、铜钱编制、客家童谣等特色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靖安二小的综合文化活动,如足球文化、文明礼仪、舞龙舞狮等,成为自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拥有标准的七人制足球场,整个校园都充满着浓浓的足球文化气息,每周开展足球特色大课间活动,定期组织进行班级联赛,将足球教学纳入日常课堂教学,实现常态化校内足球竞赛机制。学校将足球运动与舞龙的舞蹈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并以此为载体,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尹静自豪地说。
学校围绕“青立”自然教育构建了“四化”育人体系,即空间设计田园化、校园文化生态化、课程体系清新化、实践探索综合化。尹静说:“我们尽量在硬件上满足学生,不断升级教学设施,同时整合与调配优秀教师资源,对每名学生负责。”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看见二年级学生在上美术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连排的绘画专用桌椅,有利于学生自由组成讨论小组,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之间的便捷交流和有效学习,寓教于乐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有效方法。
以学生成长规律作为教育的主要依据,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靖安二小积极探索自然教育之路。尹静说:“自然教育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行动力,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也教导大家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