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

作者: 叶存洪

人们都觉得“差生”这个名称不好听,于是想方设法地在名称上做文章,比如将“差生”称为“后进生”,“他们也在进步,只是进步慢一些而已”,可谓用心良苦。可“后进生”这个名称就好听了吗?也不好听。于是又有人主张改称为“潜能生”,意思是他们有潜能,只是暂时落后了。

其实,不管是“差生”“后进生”,还是“潜能生”,衡量的标准都不离“分数”,因为很多人事实上已经把教育窄化为智育,又把智育等同于分数,最后干脆简写为“教育=分数”,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唯分数”。

不从标准的设置上反思,却一味地在基于不合理的标准而得出的名称上做文章,自然是舍本逐末。就像职称评审中“破格”晋升,“格”是什么?是年龄、年限,是“任现职满五年才有资格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规定,这就是“格”。某人业绩突出,不满五年就有足够的条件,于是他可以申请“破格”。实际上,这个“格”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单以年限来定“格”,不以业绩定“格”?这是典型的“论资排辈”思想在作祟。

同理,对学生,为什么单以分数定“格”?分数高就是优等生,分数低就是“差生”。这个“格”合理吗?如果我们把“格”多样化,将德体美劳都考虑进去,那是一个“差”字能表征的吗?它更多的是“异”。举例来说,小张同学各科成绩都好,门门95分以上甚至有些学科满分;小李同学学科成绩差一些,但他热心班级事务,乐于助人,参加社团活动时表现出不俗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这是“异”。即便单从学科成绩来讲,小王同学的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成绩好一些,小刘同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成绩好一些,小胡同学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成绩好一些,这也是“异”。这些“异”就一定比“差”差吗?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况是活生生的人?我们不能重“差”轻“异”,甚至以“差”代“异”。把“异”给弄丢了,如同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过去,人们往往认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他将来所能取得的成就取决于一个商数——智商。美国著名心理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指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通常人们说“东方不亮西方亮”,还说“上帝在某个地方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在另一个地方给你开一扇窗”,大抵都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将八种智能分出“高下”,定出“好”与“差”,很多时候是“异”不是“差”。正因为有“异”,人类社会才异彩纷呈;否则,同质化发展,世界会多么单调。

所以,我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以“差异生”代替“差生”为好。当然,说没有“差生”是一种略带偏激的说法,人类社会也不是绝对没有“差生”。当年孔子就把人分为“上智(生而知之者)”、“中人(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和“下愚(困而不学者)”三种,人的智商有高有低,但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上智”“下愚”占比都很小。

要实现由“差生”到“差异生”的转变,我们需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说一千道一万,最精髓的内容、最美的意境就是“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限于篇幅,这里侧重谈谈“因材施教”的问题。

“因材施教”,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中,应该就是“因异施教”。就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转变教育观念。有人认为,一线教师是做实际工作的,认认真真上课,兢兢业业补课,把升学率抓上去才是“硬道理”,别天天谈什么“理念”“观念”。要知道,在很多情况下,观念决定行为,观念不变,行为是很难改变的;即使变了,也是无意识、不自觉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各异,“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要牢固树立“人皆有才”,坚持“人皆可教”的思想,千方百计地去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费尽心机地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它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一个班级内,各有所“异”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本身就是一种很美的教育场景。

加强学情研究。研究学情被视为教师的新基本功,教师不了解学情,就意味着你可能是蒙着眼睛上课的。但过去的教研,偏重研究“教”,教研活动几乎都聚焦于研究怎么教,对“学”(学生、学情、学法)的研究相对薄弱。即使有些研究,又更多地放在“差”的方面,对“异”关注甚少。今后的教研方向应该追求教与学并重、差与异并重,关注学生在各智能领域的差异。当然,这对教师要求就更高了,如果说判断学生是否“差”相对容易一些,那了解他们的“异”则更难,需要教师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控制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其视野关注极限为25人,再多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这就是“视野关注极限定律”。当“大班额”“超大班额”普遍存在的时候,教师很难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异”施教很容易落空。随着学龄人口减少,一些地方正在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从而为因“异”施教创造了客观条件。但也要注意一个现象:当媒体开始报道“2023年小学迎来最后一次入学高峰,2024年起小学整体入学人数将开始减少”,一些县(市、区)马上就停止招聘教师了,而且是“未来三年都不再招聘教师”“一个都不招”。我很理解一些县(市、区)财政的暂时困难,但“一个都不招”一是容易造成若干年后教师年龄断层,二是给刚刚可能出现的“小班教学”浇了一盆冷水。

挖掘校本资源。国家课程要落实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共性要求,不宜提“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事实上,前些年一些学校盲目“改造”国家课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因“异”施教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落实: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和潜力,适当引入社会资源,围绕育人方式的变革,开设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优化课后服务模式和暑期托管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运动、艺术、生活、劳动等兴趣拓展类教育活动,改变“一个班一张课表”、整齐划一“齐步走”的传统做法,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育,从而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实现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优化评价制度。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认真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的要求,改变单以分数论高下。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人才,建立、完善、实施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带入考试招生中,从而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在当前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尤其需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检视评价制度,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创设适宜的环境。

(作者简介:叶存洪,二级教授,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校长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