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减负需从削减非教育教学任务下手

作者: 胡欣红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减轻教师负担,确保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教书育人工作,是关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教育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问题。

从事任何工作,都会有压力,责任重大的教书育人工作,自然不会轻松。倘若精力都是花在如何上好课、教育好学生上,老师们会觉得“累并快乐着”,自然不会有太多怨言。问题是,现实中老师们常常被各种与教学不甚相关的杂事纠缠,忙忙碌碌但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却不高,难免苦闷不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与《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的数据显示,教师的非教学工作量增加,占用了过多时间和精力。其中,60.8%的受访教师表示,参加各类检查考核、创建活动、综合督导、评估验收等非教育教学工作量“明显增加”或“增加”,这是当前教师负担重的主要原因之一。78.6%的教师每周在校超过45小时,30.3%的教师超过55小时,普遍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规定。在“最想减轻的工作”调查结果中,排在前5位的是:迎接各项检查、撰写教育教学之外的各种材料、参加各种评比和比赛、课后服务、家长工作,其中绝大部分属于非教育教学事务。河南省漯河市一名初中班主任直言:“每天都忙得像陀螺,常常是疲于应付,很难提起精神琢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客观地说,并不是所有非教育教学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作为社会的一员,教师适当承担一定的社会事务,也是在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但是,教师的主责是教书育人,如果非教育教学事务大量挤占教师的时间,无疑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更严重的是,很多进校园的非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变成电子打卡留痕了。

据媒体披露,教师们经常接到上级要求,就某项工作拍照留痕。各种“小手拉大手”任务也会下发给教师,要求家长和学生配合,下载App答题,并截图上传。“比如反诈骗、学宪法、防溺水等各种宣传,有些岁数大的家长不会操作,我们就得替他们完成。”有一所民办学校,最多时一年收到各类文件近4000份,其中35%左右是跟教学无关的内容……学校和教师所承担的额外工作,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或许,就初衷而言,一些“小手拉大手”活动挺有意义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相关部门要的只是漂亮数据,根本不管具体效果如何。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不仅没有产生什么实际效果,还会因为老师布置任务给家长导致校家关系出现不愉快,甚至闹出事端。

教师苦于形式主义久矣。给教师减负已经成为共识,而减少非教育教学类工作任务,是中小学教师群体一直以来的心声与诉求。正是基于对教师身上所承担过重负担的深刻认识,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便强调要下大力气为教师减负,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专业化水平。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之后,中央又三令五申要求各地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趋势,杜绝行政任务向校园转嫁的做法。

令人遗憾的是,囿于种种因素,教师减负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破解之路依然漫长。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扭转不良政绩观,切实减少教师的非教育教学工作,确保教师有充足时间和空间开展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有底气将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形式主义拒之门外。还教育一方净土,才能让老师专心教书。

“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为教师减负,不仅要借助外界力量减去非教育教学任务,还需要教师着眼于自己的理想信念、心理状态及专业能力,从内部激发工作动力与发展活力。教师是用心燃烧的职业,教师要保持职业热情,秉承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的心态应对日常挑战。激发教师自身的“内部动力源”,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也要有所作为。比如,可以多一些人性化的关怀,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外来的温暖,切实提高抗压能力;又如,可以通过心理干预与疏导,促进教师增强心理弹性,形成应对压力的积极态度和有效疏解方式,让教师永葆专业成长的信心与能力,实现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