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新时代的光荣使命

作者: 徐光明 王锋旗

不负新时代的光荣使命0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拉开了“双减”工作的大幕。

两年多来,江西省坚持高位推动,部门协同发力,全面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受到教育部多次来函表扬,并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经验发言……

2023年教育部对江西省“双减”工作的调查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92.3%的家长、88.4%的教师、93.6%的学生对“双减”效果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

协同发力打好“双减”攻坚战

江西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一把手”抓教育,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搭建起“双减”工作的“四梁八柱”。

强化上下联动,同向发力。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贯彻落实《意见》的若干措施,把“双减”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深改委会议等多次研究部署,高位推动。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调度部署。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第一时间听取“双减”工作汇报,严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教育部工作要求,及时传达落实,确保不偏航、不走样。

强化动态协同,合力共为。江西省专门建立了由21家省直单位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汇聚“双减”工作的强大合力;建立了完善“双减”工作“分片包干”责任制,推进省直责任单位定期到包干区调研指导,督促检查。

省教育厅将“双减”列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纳入市、县政府综合考核,并对重点工作实施“挂图作战”,有力推动校外培训治理各项任务要求落地见效;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资质、人员、资金、课程、安全、执法等,出台各类监管措施和制度文件30多个,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监管政策体系,初步架构起全省“四梁八柱”的“双减”改革政策制度体系,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江西省校外教育培训跨部门联合监管执法工作指南(试行)》,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先后被多个省份学习借鉴。

强化监督问责,全力参与。省纪委省监委把落实“双减”工作作为政治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时部署推动纪委监察部门全面介入,实行“双减”工作通报问责机制,通报违反“双减”政策和师德师风的案例,释放“严”的强烈信号,保障了“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氛围。全省注重加强“双减”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营造“双减”工作良好氛围。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制作推送“双减”监管系列短视频,开展“双减”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吸引近百万群众参与。国家级媒体刊发宣传报道1824篇,省级媒体宣传报道10441篇。

大力开展校外培训减负治乱

全省各地按照“依法规范、有序稳妥”原则,聚焦关键环节集中发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减负治乱,成效明显。

重拳整顿学科类校外培训。江西省对学科类培训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实施跨部门联合监管执法,推进“一县一专班”,严查重处学科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持续压减并全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营转非”和“备改审”,引导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或注销。截至2023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由3082家压减至5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全面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出台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大力推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重新审核登记,建立市、县两级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全省约5600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完成重新审核登记。

守好校外培训机构安全关。全面落实《校外培训机构消防安全管理九项规定》,制定校外培训机构十条安全底线要求,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安全治理专项行动。行动期间,全省共出动近万人次,发现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机构952家,已完成整改948家,关停4家。目前,各培训机构基本配备了保安,配置了安防器材“八小件”,安装了智慧消防物联网智能终端,建立了从业人员准入常态化查询机制,校外培训机构资金安全、场所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江西省以“三个先后”(先立后破、先礼后兵、先试后做)推进校外培训监管执法。印发了《江西省校外教育培训跨部门联合监管执法工作指南(试行)》,明确了执法依据、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流程和执法事项基准;出台了《江西省教育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明确了教育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为江西依法治理校外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推动日常治理监管的规范化。

加快推动学校“双减”提质增效

“双减”工作想要真正见效,关键在于要守好学校教育教学主阵地,将这块主阵地做大做强。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全省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制定义务教育教学基本规范、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和新课程实施办法,深化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和推广应用,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办法,强化对学生、学校、县域的动态性、数据性和全面性的过程性评价。

省教育厅组织学科专家,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了小学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通过开展“作业设计我来评”活动,推动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制定作业管理办法,实行作业总量控制。同时,全省努力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推广完善“智慧作业”,为“双减”工作提供技术赋能,该工作入选教育部“双减”典型创新案例。全面实施课后服务,印发《江西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推行“1+N”课后托管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强化师资和经费保障,开展科学、体育、美育等兴趣类活动和社团拓展类活动,时间占比不低于课后托管服务总时长的50%,不断优化课后服务内容。目前,江西省开设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参与率达96%以上。

减轻校外培训负担。2023年教育部对江西省“双减”工作的调查数据显示,90.4%的学生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和66.8%的学生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时长比两年前减少了一半。家庭教育支出明显减少,89.7%的家庭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支出比两年前减少了一半,67.9%的家庭参加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支出比两年前减少了一半。

发挥校家社协同育人功效。江西省充分发挥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作用,省教育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等13家单位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全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全省14个县(市、区)、233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首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创新实践试点工作。弋阳县、新余市渝水区、定南县、芦溪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通过召开“双减”家长会、开展“双减”家访、发布“双减”信息、开展群众有奖举报、组织监督员巡查等方式,发动群众力量进一步助推“双减”工作落地。

2023年教育部对江西省“双减”工作的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学生作业负担还是家长负担,都得到有效减轻。81.7%的学生平均每天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在规定的90分钟以内,96%的学生能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90.4%的群众认为,学生书面作业量比“双减”前明显减少。

奋力打造科学教育先进区

2023年5月,教育部等1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江西深刻领悟其中要义,扎实推进科学教育高起点开局,奏响新时代科学教育强音。

省教育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等16家单位,制定《江西省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行动计划》,全力推进科学教育四大行动(条件保障行动、教学改革行动、社会实践行动、成果培育行动),全面部署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成功举办了江西省首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交流会,发起了全省范围内科学教育优秀论文征集活动,组建了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并开展科学教育试点工作等。江西省充分利用省科技馆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组织全省中小学生参加“科技一日游”“科学真好玩”等体验活动,2023年进馆参观体验人数突破260万人次。

2024年是“双减”三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验收之年。江西省将锚定目标任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做成“双减”改革的示范区;稳抓落实、加快推进,努力做成科学教育的先进区;勇于担当、善作善成,努力做成深化改革的先行区,以一以贯之的顽强作风和久久为功的必胜信念,坚决打赢这场“双减”攻坚战,用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