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作者: 王钰鑫 聂芊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要扭住资源整合这个关键,聚焦课堂主渠道改革创新,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构建“大格局”。

一、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资源整合和配置

教学资源整合程度和配置情况是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并有效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思政课不能是“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优质教学资源是支撑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课资源,只有将这些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有机融入思政课,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成效。要做到跨部门整合校内资源、跨行业整合属地资源、跨区域整合全国资源、跨时空整合教育资源。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化技术跨时空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教育资源的可视化、互动化转型升级,打破使用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用好各类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成果,让师生在沉浸式展陈形态中深刻领悟思政课的道理。

二、用好主渠道,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创新主渠道教学,重中之重是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做到“内容为王”。要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将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作为重点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先进性,使思政课成为常讲常新的时代大课;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现实成果资源及时充实完善到教材中,以弥补现有教材中的一些观点滞后、内容不够鲜活和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等不足;深化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尝试多元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探究式教学、情景演绎教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新方法,创新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三、建设“大课堂”,拓展思政空间场域

将思政课堂拓展至整个社会场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显著特点之一。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汇聚社会力量,拓展空间场域。以高校为例,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学分互认机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精心编研实践教学大纲,完善思政课“一课一品”实践教学模式,研发一批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发挥江西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打造以红色地标为主线的“行走的思政课”。结合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组织青年学生到纪念馆、博物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活动、研学旅行等实践教学,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各地各校结合本地的教育资源,打造多样化、常态化、品牌化的实践教学特色项目,在社会场域中创建优质育人环境,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四、搭建“大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势,发挥好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建好建强江西省思政工作一体化教研平台,开发并用好思政工作资源库、集体教研平台等功能,打造一批思政“微课”“精品课”“金课”,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学习平台,建立共建共享、覆盖面广的教学科研共享平台。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政论节目,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五、建好“大师资”,选优建强教师队伍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组建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库,积极选聘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优秀红色讲解员等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构建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信念坚定、本领过硬、结构优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相互协同的育人合力。大力支持一批理论功底、语言表达等能力突出的优秀思政课教师打造系列“金课”。

六、构建“大格局”,提升协同育人效能

善用“大思政课” 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大思政课” 育人格局。党的领导不仅是建设“大思政课”的根本保证,也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要加强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体系,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大思政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