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5G套餐”打通思政课教师协同成长新链路

作者: 易艳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笔者所在的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南师附小”)创新探索“5G套餐”(共读、共研、共创、共写、共行),打通思政课教师协同成长新链路,融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畅通学生校内外的链接通道,助力思政课教师抱团前行、持续精进。

一是在共读中启迪智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三观”正确的思政课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南师附小用有宽度、有深度的阅读铺垫思政课教师的“三观”底色。流连“有字书”,醉心“无字书”。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思政课教师共同阅读经典书籍,批注、记录,碰撞、分享;工作闲暇,采用“世界咖啡屋”的形式开展小团体讨论,带着问题深入学、联系实际融合学,让经典书籍和前沿学术成为思政课教师成长的阶梯。思政课教师一起在阅读中唤醒思考,在交流中启迪智慧、彼此影响、同向同行。

二是在共研中凝聚团队。好的思政课教研,才能成就好的思政课教学。南师附小建立迭代思政课教研机制,校内开展年级组—校区—集团三级联动教研,校外实施一体化跨学段教研,并定期组织联合教研,了解各学段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特点等,开展集体备课、磨课、示范课活动。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共研、共学,激发思政课教师夯实责任、发挥作用、引领实践、拓展思路,促进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扫除跨学段教学研究的沟通障碍,避免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实现集体智慧相互迭代。建立“合作评课单”制度,单点击穿,全员主动卷入式教研,推进课改从点状走向整体,教研力量从骨干走向团队。引入“专家导师团”,开展贴地式精准教研,使思政课校本研修更具主题性、目的性、系统性、常态性、有效性。南师附小的思政课堂正向“小童言传递大理念、小童心融入大元素、小故事传达大深意、小活动驱动大过程、小情境落地大成长”的样态生长。

三是在共创中整合资源。思政课堂要有童趣味、乡土味、时代味、人情味、生活味,需要整合教学资源,使其赋能思政课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用新形式讲新故事、新工具讲新知识、新思路解新问题。南师附小将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活动的成果分经典案例、课堂实录、备课资源、原创试题、教研论文等类别建立资源库,实现不同学段和校区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以优质的教学资源助推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如学校以《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纲,将革命文化与各学科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关联,让每个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革命文化的阵地属性;挖掘各学科中的革命故事和革命形象,既相加更相融,让课堂活起来、让榜样立起来,形成了“一科一特色”的革命文化融合教学系列案例。

四是在共写中涵养思维。思政课教师的立场观点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论认识和思维建构。读写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建构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维层次与水平。因此,以书写教育叙事的方式引导思政课教师以“问题链”为线索进行探究思考,以主题聚焦为板块进行研究反思、以写促思,帮助思政课教师涵养理论思维、深化学理阐释,培养结构化学科思维,实现学科思维的方式、品质、能力的提升。

五是在共行中深化认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效应,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学科素养。南师附小成立“向上学院”,利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将每位教师身上的“向上”力量激活。如在学校组织的“百有十年 红动附小”城市定向越野赛中,思政课教师通过一次次红色文化闯关,沉浸式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伟力。同时,引导思政课教师将参观考察的内容进行梳理、转化,把深刻的道理、学理、哲理弄清楚、想透彻,让思政课“有知”更“有味”,实现“宽口径”“深向度”。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校内“五红”阵地(红领巾电影院、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双语广播电台、红领巾画廊、红领巾阅览室)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宽资源渠道,通过“校社馆网”全域空间赋能,联通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完善校家社联建共育机制,绘制“‘大思政课’教育地图”,打造“15分钟‘大思政课’社区活动圈”,搭建“‘大思政课’线上+线下”的全域空间,探索出“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径。

“5G套餐”的配给,直接推动思政课教师打通了协同成长新链路,将核心素养提升为行动自觉,打造全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大思政课”新样态,由静态“坐中学”转向动态“做中学”,由教师“搞活动”转向学生“唱主角”,构建起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南师附小思政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