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水平的好老师
作者: 廖肇银谈到江西南丰,人们常常与傩舞、蜜橘联系在一起。
谈起2023年度江西省中小学“最美教师”邹水平,他的名字当地教育人都能脱口而出。
邹水平,南丰县市山镇中学年级主任,2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脚僵硬如铁棍,又沉又硬,不能弯曲,走路一瘸一拐。如果台阶没有扶手,他连台阶都上不去、下不来。
邹水平自小就不甘心命运的安排。“我不比别人差。”这句话如同一道光芒,照亮他的前行路:在乡村学校工作22年,担任班主任22年,获得各级各类荣誉56项,主持完成省、市级课题6个,他和他指导的学生在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79篇,他先后成为江西省骨干教师、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抚州市第二批名师工作室——邹水平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所教语文学科的成绩和所带班级的综合质量评估排名在当地一直领先,被师生和家长称赞为“有水平的好老师”,“最美教师”的称号实至名归。
初出茅庐的代课教师
2003年,邹水平师专毕业后,回到初中毕业时的母校——南丰县市山镇中学,作为语文代课教师,兼当班主任。
那时学校条件简陋,没有教师宿舍,邹水平便在教学楼一楼转角处狭窄的楼梯间住下。
白天上班时间,邹水平便与班上学生一起晨练、晨读,陪学生做作业、参加活动;晚上,邹水平独自一人,挑灯夜读,笔耕不辍。
周末,他走村入户去家访。“那时乡下的路很差,路走多了,右腿总是发软。有时骑摩托车,人仰马翻是常事,碰到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就更糟糕了。”邹水平说。
有一次,邹水平骑摩托车去70多公里外的学生邱志辉家,长时间的骑行,他既要忍受残腿供血不足导致的麻痛,还得推车走过泥泞小路。山里的雨犹如小孩的脸,说变就变。邹水平到达邱志辉家,雨水汗水交织,浑身湿透,第二天还因此生了一场大病。
“周末,邹老师不是在家访,就是在去家访的路上。”同事潘正辉老师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时间一晃而过。邹水平通过考试,由代课教师转为在编教师,被分配到离县城更远、更偏僻的傅坊乡中学。此时,他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同年级中遥遥领先,班级综合评估排名年级第一。
“如果没有遇到您,我的语文成绩不可能从9分进步到93分。这两年来,您把我当作自己的孩子,让我在学校享受到父母般的温暖!我舍不得您!”邹水平离开市山镇中学时邱志辉潸然泪下。
临危受命的师者仁心
“水平,你带班有一套,我想让你带这个班。”2005年,初到傅坊乡中学的邹水平,校长让他直接接手没人愿意当班主任的九(1)班。
“校长,我还是从七年级开始带班吧。”邹水平有些局促地说,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新学校,没有思想准备去接手毕业班,也没有信心在仅剩一年的时间里将毕业班带好。
“不用怕,学校全力支持你,你放手干就是。”校长很诚恳地说。
“好吧,我试试看。”邹水平接下这个活儿。
邹水平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去班级的情况:远在操场上,就能听到从九(1)班传来的喧闹声,像菜市场一样嘈杂。来到教室,学生看到邹水平这个年轻的残疾人,顿时哄堂大笑,有的还边吃着零食。
“答应了的事情,就不能和稀泥。”面对这样的班级,邹水平给自己鼓劲。
“同学们好!我是新来的邹水平,是你们的班主任、语文教师。”邹水平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手机号码。
“人家都说咱们班很吵闹,很难管。但我不相信!”邹水平的脑子在飞速转动,坦诚地跟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抓住初三这一年时间,努力把成绩搞上去,一切都还来得及。一席话下来,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安静下来,有的还充满了期待。
“不过,我必须与大家‘约法三章’。”邹水平切入正题,“不许迟到、旷课,不许不交作业……”凭着之前的摸底,邹水平还任命了带头起哄的几名学生为班干部,对他们实行“负责制”。
在打出这套组合拳后,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有学生竟然做起了笔记,还有学生主动提问。
“老师,这道题目怎么做?”一学生“挑衅”味十足地打断邹水平的讲课。邹水平走下讲台,一脚高一脚低地来到提问学生身边,顺手将试题投影到黑板上。
“同学们,这道题目问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哪位同学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见好一会儿都无学生回答,邹水平便从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表达方式讲起,然后娓娓道来、旁征博引。
学生被邹水平的“博学”所折服,对眼前这名走路一瘸一拐的年轻教师刮目相看,开始对语文课有了兴趣,也对这新来的班主任有了好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邹水平以班为家、以校为家,忍受久立后的腿脚疼痛,时常在教室里为学生解疑释惑或陪学生做作业。有几次还因关节发炎支撑不住,放学下楼梯时,人从楼梯台阶上滚了下来。
付出总有回报,一年后的中考,九(1)班成功逆袭,80%的学生考上了高中,创造了傅坊中学一个班中考录取人数最多的历史。
邹水平告诉记者,黄建华是他从教以来遇到的最特殊的学生,从七年级报名的那天起,就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建华的家在偏远大山里,妈妈早年走失,他与体弱多病的爷爷、爸爸相依为命。
在办完黄建华的报名手续后,家境贫寒的邹水平,似乎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同情心油然而生。这时候已没有班车到黄建华家,邹水平当即决定骑车送黄建华回家,也想提前家访。
“家庭的苦难已深深地伤害了这个孩子,如何让他阳光起来?”邹水平家访后,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黄建华不愿意与人交流,邹水平就与他朝夕相处,不时地帮助他、激励他。初中三年,邹水平鼓励他担任班干,从小组长、语文课代表,到纪律委员、副班长、班长;为他申请困难补助,替他交搭膳费,时常给他添置衣服和日常生活用品,还将自己的毛衣送给黄建华的爷爷、爸爸。跟他的成绩呈直线上升一样,黄建华的交际能力也不断提高,考上了重点高中,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
多年后,黄建华接待到上海出差的邹水平,动情地说:“邹老师,感恩命运,让我有幸今生遇见您,让我从大山走出来了。”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师者仁心的真正内涵。”邹水平说。
孜孜以求的点灯人
2011年,邹水平调回市山镇中学任教的消息一传开,他班上的学生,几乎人人落泪,眼泪里饱含诸多不舍。
“全班学生为老师调离而落泪,这在学校是头一回,也是学生给邹老师的最高礼遇。”傅坊中学的老师说。
“市山镇中学是全县学生人数最多的农村中学,感谢组织的培养和信任,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市山镇中学年级主任邹水平走马上任。
“一个人的进步,不叫进步。只有积极引领身边人共同进步才是进步。”在工作中,邹水平将团队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他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表率作用:担任学校首届“青蓝工程”导师,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吴凡在南丰县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中夺得第一名,多名教师成长为当地名师、优秀教师;带领年级组老师,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新方法、新思路,先后完成数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形成了以研促教的浓厚氛围。每年中考成绩斐然,学校在当地人心中彻底换了模样。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有现代诗的教学内容,为了突破语文教师对现代诗教学的瓶颈,邹水平花时间钻研诗歌,在教学之余,尝试创作诗歌。他以“父亲节”为题材创作的《影子》在《知识窗》刊载后,被多家报刊转载;多篇吟咏美丽四季、故土家园的作品相继刊发,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工作、对生活的饱满热情。
诗歌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邹水平不仅自己创作,还鼓励学生写作,学生张圣云的作品《我的小星星》刊发在《江南都市报》,还获得星火杯“阅读伴我成长”有奖征文初中组唯一的省级一等奖。
“学生能读懂诗歌、学会创作,诗歌学习、阅读理解的瓶颈也就有所突破。”邹水平边说边从一个大包里,取出一大摞省内外报刊和各类获奖证书,“这是近年来,刊登学生作品的报刊和学生作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的获奖证书。”邹水平如数家珍,给记者一一介绍这些被刊登的学生作品及学生情况,脸上满是自豪,看得出这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已成为学生追光路上的点灯人。
“他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生活中的磨难让他更加坚强;他是一个矢志不渝的人,对教育、对学校、对师生一往情深;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尊老爱幼,一个人撑起一个家、一片天。他除了走路比别人慢半拍外,处处都是榜样。”市山镇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吴国华这样评价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