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水平

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0

【编者按】

为全面宣传展示各地各校劳动教育成果,推动劳动教育走实走深,营造“五育并举”的良好社会氛围,结合全省大中小幼劳动教育宣传展示月活动,2024年5月25日开展的第五期“江教沙龙”聚焦“用劳动教育点亮学生成长底色”主题,既组织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在微信群内进行文字交流,也邀请部分嘉宾走进演播室面对面交流,亮出经验,畅谈做法。现将该期沙龙中的精彩观点整理于此,以飨读者。

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全南县第二中学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一、构建特色劳动教育体系

学校充分利用全南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建设“三园一田一林”(果蔬种植园、桑果园、小树林菌菇园,月季花田,石斛种植林)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特色劳动教育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机会,也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

在桑果园中,学生可以学习种桑养蚕,亲手实践从蚕茧中抽出丝线,进行缫丝实践;利用桑果中的色素进行染色实验,制作绒花,实现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在果蔬种植园中,学生种植各类果蔬,观察生长过程,记录生长数据。在兴趣社团活动中,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提取果蔬色素制作颜料、染料,深化对生物、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小树林菌菇园中,学生种植香菇、木耳等,感受绿色生态与资源利用的融合。在月季花田中,学生学习月季花的种植与养护知识,尝试提取月季花的色素与精油,加深对生物、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学校在小树林的树木间套种石斛,实现了绿色生态与资源利用的有效结合,学生可从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园一田一林”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的学习平台,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二、校家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实践

一是设立“家庭劳动日”。学校将每月的第一个周末定为“家庭劳动日”,鼓励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不同的家庭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积极参与劳动的习惯。

二是推进家庭劳动与研学活动的结合。学校与本地知名陶瓷企业合作,为七年级学生打造陶艺研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结合物理学科特点,鼓励八年级学生在家中建立简易的物理实验室,通过小制作、小实验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九年级学生则通过亲子劳动实践活动,如“厨艺大比拼”“花式包饺子”等,增进情感交流。

三是参与社区服务与环保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清理公共区域垃圾、帮助孤寡老人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倡导家庭开展垃圾分类、旧物回收等环保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是建立寒暑假特色劳动实践清单。寒暑假期间,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和能力特点,设计一系列特色劳动实践清单。七年级学生学习烹饪技巧、整理卧室;八年级学生独立制作烹饪家庭餐食、装扮房间,进行小发明或实验;九年级学生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社会调研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五是开设农耕文化体验课程。结合全南县的农业特色,学校开设“农耕文化体验”课程,让学生下农田,感受农耕的艰辛与乐趣。这一课程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农耕文化,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三、实施科学评价,让劳动素养和价值“看得见”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学会团队合作,同时全面考虑学生的劳动表现、技能、成果和态度。评价方法上,学校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专评、家长参评四个维度的评价方式。评价流程清晰明确,包括固定周期、布置任务、实践操作、评价汇总和表彰奖励等环节。评价结果不仅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和团队的重要依据,还用于教学方法的调整,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通过构建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及校家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平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也培养了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江西省全南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