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融入长三角 从怎么看到怎么干

作者: 程根开

对接融入长三角 从怎么看到怎么干0

2024年,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化落实“一主一副、两翼联动、多点支撑”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打造江西省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决策部署。为呼应该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上上(上饶市与上海市)合作”,上饶市婺源县与上海市静安区签署了新一轮教育全面合作协议,以资源共享、管理协同、教学互研等方式,推动婺源基础教育协同提质、双向增效。

婺源县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教育交流合作,通过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进行本土化融合创新,完成从怎么看到怎么干这一过程。

对标先进,解放思想,在举棋定向上谋长远之势

办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缺乏科学严谨地管理操作,势必会违背教育规律,制约学校发展,甚至会破坏区域教育生态,影响立德树人大计。为此,婺源县各校加强了教育理念的学习和革新。

一是拓宽眼界,全面运用开放思维、战略眼光,学习先进理念,做好学校特色发展顶层设计。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后茶馆式教学”的课程改革实践、无锡师范附属小学“乐学教育”理念与实践、浙江海宁市王国维小学教育集团“尚自然,展个性”的办学理念、上海静安外国语小学“看世界、做自己,致力于办一所有幸福感学校”的发展理念和战略,都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契合学校办学实际,都是值得婺源县各校学习借鉴的典范。

二是冲破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思想桎梏,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立足更大的视野、更高的目标,用更足的劲头抓落实、促发展。在当前教育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层出不穷、各式各样,这也使有些学校负责人在谋划学校发展路子上举棋不定,许多方案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就草率实施,往往造成操作受阻,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新的负责人接手后,之前所有的政策措施往往被全盘否定,学校通常走不出周而复始低水平发展的漩涡。

为此,婺源县各校注重内涵发展,首先高标定位、高位引领,学校领导者既有“守正”的定力,也有“出新”的思维、变革的勇气,注重一手打造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扩充教育教学资源,一手打造学校文化软实力,让优秀的学校文化和精神孕育名课、名师、优秀学子;其次,各校在提升内质、积淀内涵的基础上,做好传承和创新,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全面融入,聚力增效,在深化改革上施长久之策

2024年4月,婺源县中小学(幼儿园)第三期管理后备人才赴上海市静安区开展学习培训。大家听讲座、访名校、看展馆、研摩课、做汇报,步履不停,学习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近距离感受上海优质教育的澎湃动能,聆听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强音,浸润式学习培训。

上海市行规示范校——静安区永兴路二小树立“护旗行动”德育品牌,设计“识旗、懂旗、爱旗、护旗”四个目标,融合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夯实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绿色”成长;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落实“双新”课程改革,将数学资优生教育研究列为学校优质教育新的增长点;上海市向东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积极构建“夯实基础、提供选择、满足个性”的“庄敬好学”校本特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滋养学生身心成长。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航人,在领导学校课程改革、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进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带头人的作用。婺源县各校校长凝聚师生共识,引领学校大步向前走。各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理念,让课堂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让“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为“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过度注重单一的学科成绩评价走向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探究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持续化发展。

课程是实现教育追求的重要载体。婺源县各校注重校本课程与学科知识的高度融合,做到既贴近学生思想,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又遵循“五育并举”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育人目标。例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阅读与写作、运动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等拓展课程安排充足的课时,并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类竞赛和论坛等,为学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涵养心灵,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赋能奠基。

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婺源县各校构建教研、培训、科研融为一体的校本研修体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传帮带”作用,帮助新教师在职业成长的“黄金期”规划发展目标;完善教师多维评价体系,为有管理才能和名师潜质的教师制订“订单式”“点对点”培养计划,通过名师引领、学校助力,打造一批中青年教学能手、学科骨干和管理精英,以人才引擎驱动,助力婺源教育振兴提速。

扬长补短,提档进位,在创新实践上行长效之举

2023年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加快新优质学校成长。

新优质学校新在哪里?要解决什么样的现实问题?新优质学校是坚持“回归教育本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发展规律,通过内涵发展、内生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学生获得全面而个性发展的学校。其中,在办学条件上不挑生源、不超标准、不聚集资源,坚持“育人为本、科学探索”的育人理念,力求实现“持续进步、百姓满意”的发展目标是新优质学校的基本特征;从单一标准到多元标准,从同质竞争到异质共存,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新优质学校的根本育人标准;依据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指引,通过理念引领、问题突破、优势带动、评估促进,是加快新优质学校成长的实施路径。新优质学校的宗旨归根到底就是强要素、强能力、转方式、调结构,着力点在于提升学校发展规划力、课程领导力、教学变革力和共同治理对话力。

显然,婺源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就是大力发展新优质学校。思想在学习中解放,思路在借鉴中创新。婺源教育与长三角地区教育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上的“硬差距”,还包括体制机制、发展理念、融合创新等方面的“软差距”。先进就是方向,差距就是动力。婺源教育人应该以发展新优质学校为契机,不断突破创新、大胆实践。而各学校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做出实质性的改革,势必会自下而上引起教育的变革,促进教育生态向上向好,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詹天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