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书育人实践中体悟教育家精神
作者: 刘赣洪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并在信中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师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教育家精神为标杆,在日常教学中践行教育家精神,逐渐成长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特质的教育家型教师。
弹落指尖粉笔碎屑,一品再品教育家精神,不足百字却字字珠玑,遂得六悟:一悟从教理想要高远,二悟为师准则要坚守,三悟从教能力要精进,四悟从教态度要端方,五悟师者本色是仁爱,六悟师者使命是弘道。
一、领悟从教理想要高远
教师是普通职业,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工作对象是人、是祖国的未来,其工作目标是塑造灵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时刻牢记的教育的根本问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何为道?信念也。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的指路明灯。作为传道者,教师必须先明道、信道,一生只为一事来、择一业而白首,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放在首位。
首先,教师要有理想、有信念。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奉献祖国的大我之中,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让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在教与学的对话互动中熠熠生辉,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始终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信念躬耕教坛。
其次,教师要教导学生有理想、有信念。高校专业课教学专业性与思想性并重,教师要力行课程思政,教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领学生做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有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省悟为师准则要坚守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师德是广大教师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并引用韩愈《进学解》的佳句“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意在强调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敬仰的引路人。教师要秉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原则,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将“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巧妙融合,“有言之教”是说理,“无言之教”是以身作则。教师不仅要以言传去传授知识,更要以身教来示范品德,成为学生做人处事的明镜。
其次,教师要教导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一代新人。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培育者和价值的塑造者,“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为人师者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传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教授学生“立世之德”。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轨迹与心灵世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精研专业学术的同时,也要重视道德修为,坚守为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三、觉悟从教能力要精进
教育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实践活动,要讲究教育技巧和教育智慧。“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有启智润心的教学智慧。“启智”语出《六韬》,原句为“心以启智”。“启”即启发、启迪,指用心思考可以启迪思路、开蒙智慧、增长才能。“启智”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启发和引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润心”即滋养,以教育去润泽心灵、滋养情怀,“启智润心”即开启学生智慧、滋养学生心灵,“润心”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对话过程,强调教学过程“润物细无声”,因而教师要不断研习教学技巧,增长教育智慧。
另一方面,教师要有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量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身心状态等实际情况,设计分类分层、进阶梯度的教学内容,因人、因地、因时而异,采取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做到有教无类,帮促学生成长。教师要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以无私大爱润泽学生心灵,精进教学技能,在每节课上践行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帮助学生各显其能、各有所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每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四、感悟从教态度要端方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教师要始终如一秉持勤学静思、笃行不怠、躬耕不辍、甘为人梯的从教态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勤学笃行”不仅是教师扎根三尺讲台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则是教师的行动先导。
一是潜心教学,做勤学求实之师。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落实者,是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研精覃思,潜心治学,日求精进,做终身学习、持续专业发展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是深耕学术,做笃行创新之师。教师是教研、科研成果的创造者,是创造知识的主体。学术的本质是创新,教师须对人类知识有新的开拓,探索未知、发现新知、创造新知,在教学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坚决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五、开悟师者本色是仁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教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仁者爱人,仁即是爱。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职业的起点就是热爱学生,热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仁爱是为师本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爱之心是教师职业的伦理要求,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乃为师之端,是师者本心所驱。
仁爱是尊重与理解。每名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理解,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尊重。教师要时刻意识到,每名学生都是不同的,是有个性的、有理想的、有天赋的、有不同追求的、有不同梦想的独立个体。教师要给予学生以理解、信任和尊重,关爱学生是教师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素养之一。
仁爱是宽容与耐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无知、幼稚、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用宽容去对待学生的无心之失,用理解去接纳学生的口不择言,用耐心去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以长者的宽厚胸怀去真诚感化、择机施教,用宽容与耐心促进师生间和谐互动,进而提升教育品质与成效,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参悟师者使命是弘道
文化是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一个民族通过创造符号、共享符号背后的意义,不断演化进而成为民族的共同记忆,即为知识。知识不断丰富、发展为知识体系,经时间洗礼最终成为文化。以文化人,就是重视文化对于人的培育、教化、教育等作用。新时代“化人”之“文”必须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共同构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先进文化。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只有具备广阔的胸襟,才能立志弘道,始终如一地坚守以文化人、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
作为“化人”之人,教师要成为“有文化”的人,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视野格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几千年来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内心的精神追求,教师要做“胸怀天下”“有文化”的人。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教师要能“化人以文”。我国自古就有弘道的文化传统。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的职责,更承担着育人的使命。新时代教师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潜心教学、为未知而教,而是要点燃希望、激发潜能、为未来而教。作为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教师应将教育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从全球视野、国际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增进其文化认同,提升其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有大格局,践行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切实肩负起引领学生把个人人生志向融入强国建设伟业中去的时代使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