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力提升高校教师“双带头人”的岗位胜任力
作者: 李娟燕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融入“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各项建设工作,在完善建设标准、强化教育培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双带头人”工作室的独特优势,重点围绕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抓好党建主责主业、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促进高校和地方事业发展、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这五项任务,创新工作方法,创建平台载体,创立典型示范,着力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20年、2024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第三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活动。
自该项活动开展以来,各高校党委认真抓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项目建设,根据学校办学类型,结合学科专业实际和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不同特点,遵循规律、分类施策、分层培养、整体推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已在高校积极推进。
一、建立全方位培训体系
思想政治方向坚定是“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首要原则,教师党支部书记要思想坚定,行动才会准确。学校应重视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工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培训制度,着力提高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引领带动师生积极投身学院改革发展、参与学院重要事项讨论决策等工作中发挥政治把关作用。
二、健全教师党支部书记选拔制度
只有选配政治信仰坚定、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党支部书记,才能真正发挥“双带头人”的核心作用,带动党支部持续向上发展。因此,高校要优化教师党支部书记选拔培育制度,在选拔方式上,要将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不唯资历和年龄,从教学、科研骨干中遴选党建和科研双优秀的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或党支部委员。同时,不断吸纳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构建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后备人才梯队。
三、完善奖惩考核制度
“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视域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长效运行,必须健全对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奖惩考核制度,避免“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情况出现。针对党建工作见效周期长、难以量化的特点,学校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为主的方式去考核,而要将党建工作考核与教学、科研考核相统一。另外,在提高待遇、职称评聘、职务提拔、项目申报等方面,学校要给予政策支持。
四、构建“党建+”工作模式
一是构建“党建+‘三全育人’”工作模式。把党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联合开展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等育人活动的机制,同时找准党建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以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类活动为抓手,推进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
二是构建“党建+教学科研”工作模式。构建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发展工作模式,发挥“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从教学团队组建、科研团队划分、技能大师培育等方面促进党支部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发扬“传带帮”的优良传统,由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党员教师在课题申报、教学比赛等方面指导年轻教师成长。同时,把党建工作考核作为参评优秀教师的重要指标,将教学、科研水平作为评选优秀党员的指标内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三是构建“党建+校企合作”工作模式。学校要围绕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党建经验交流、党支部联动等多种方式推进人才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建设,通过设置寒暑期实习岗位、开办继续教育培训班、推荐优秀毕业生党员等方式,拓宽人才实训和交流渠道,建立党建交流机制,实现校企共享党建资源目标。
四是构建“党建+互联网”工作模式。学校要依托标准化党员活动室,打造“党建+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智慧党建,研究基层智慧党建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通过在线发起“三会一课”,搭建“三会一课”云平台,建设学习数字化资源库,打造基层智慧党建服务平台。实现党员信息的在线管理和培养过程全跟踪,促使党建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作者单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2022年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规划一般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双带头人’岗位胜任力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2DJYB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