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教师成长“大生态”
作者: 甘甜
“刚入职前两三年根本没想过要评职称,加上我们体育老师岗位的特殊性,也有过躺平的想法。”在南昌二十八中教育集团高新实验学校的体育教师陈先勇看来,改变源自区里规范职称评聘工作,出台较为细致的职称量化评分表。他发现,上课、带学生参赛、自己参加学科教研等都能量化为职称评审的业绩材料;加上区里和学校出台名师骨干引领工程,在学科教研上也搭建了很多专业成长平台。他不仅大幅提升了业务能力,还在工作第七年评上了中学一级教师职称。
人才是教育的核心。近年来,为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南昌市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出台《南昌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岗位)评聘管理办法》,让全市教师有了相对统一且明确的职称评审办法;启动南昌市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计划,引进近500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制订定制化培养方案;多方整合力量,构建教师成长“大生态”……
用好职称评审的“指挥棒”
说起南昌市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改革,最先吃螃蟹的是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伴随项目、企业的落地,该区生源数每年都持续增长,近5年来该区学生数翻了三番,基本上每年新建二三所学校。
“区里的教师编制数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数,我们便以财政兜底、同工同酬的形式招聘编外教师,并成立了一个虚拟单位,对全区编外教师进行统一管理,如今这类教师已逾千人。”高新区教体办人事负责人万义峰介绍,编外教师并非“一招了事”,还要打通他们的职业晋升通道,而按原来的操作方案,职称评审是学校各自为政,而编外教师相对分散,有时还会在区域内进行调动,若按照原来的操作办法,就存在不公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万义峰和相关人员花了大半年时间收集每所学校的职称评审方案,起草了一个面向全区的教师职称评审草案,并先后多次面向全区教师征求意见,逐步予以完善。2021年3月,高新区出台了全区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量化评分表,从考核、学历、教龄、交流轮岗、业绩、学校特色等8个方面明确教师职称评审的量化标准。
“原来因为校长和评审专家的变化,每年标准不统一,还可能存在因人设岗的问题,经常因为教师职称评审的事接到投诉。”作为学校负责人事工作的“老人”,高新区麻丘镇中心小学熊清明介绍,区里的评审方案出台后教师有了明确的考核标准,每个方面取最高分,不仅避免了教师“卷”某一方面业绩,更为教师多方面专业素养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高新区的探索,给南昌市开了个好头。
“为了在全市层面规范教师职称评审,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2022年,我们在广泛调研、多方考证下出台了全市范围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岗位)评聘管理办法,从师德师风、专业技术、教师评价、班子评价等方面明确了教师职称评审的指标范围,各校均在此框架范围内进行操作。”南昌市教育局人事科负责人吴建飞告诉记者,两年实践下来,没接到过教师在职称评聘方面的投诉。
让年轻教师站好讲台
2023年8月放弃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以人才引进形式入职南昌十八中的喻诚在一年时间内收获了别样成长。
“以前我们市本级老师,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比少。为弥补此短板,2023年,南昌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计划,一口气在全市调整出500个编制数,面向国内外50所院校,引进优秀的应届硕士研究生,作为党政储备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吴建飞介绍,“人社、编办等部门大力支持,为半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教师解决编制,最后到岗的教师有462人。”
对这一批“种子选手”,南昌市委组织部和市教育局共同发力:市委组织部制定了三年的培育计划,强化结果运用;南昌市教育局结合个人特点,将他们细化为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两大方向,制订定制化培养方案。
“为了让新入职教师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站好讲台,近年来我们出台了《局属学校新入职教师培养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局属学校新入职教师三年培养工作管理办法》,从业务管理跟专业成长两方面,对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进行清单式管理,同时还配套了激励机制。”南昌市教育评估监测和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韦青介绍,考虑到新入职教师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可能是个动态过程,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体系是全覆盖的,面向所有新入职教师。
教学竞赛、示范课、师道·洪城研讲堂……南昌市教育局多方为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开辟“专场”,搭建平台,为年轻教师提供各种成长平台。
正是通过各类专业培训,班主任、化学老师和兼任学校人事干事的喻诚,最终将“管理人才”定位为未来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以名师育名师
在南昌市百花洲小学54岁的特级教师赵红英看来,评上特级教师这只是一个新平台的起点。
2018年评上特级教师后,赵红英不仅继续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以学校语文中心组组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身份带领年轻教师做科研,给国培基地、全区、学校教师做培训,同时还参与省、市重大科研项目的课题研究……
2012年起东湖区鼓励区域内的特级教师和省、市学科带头人牵头申报名师工作室,当年成立了5个区级名师工作室,到2023年名师工作室数量增至74个。短短10多年,该区“以名师育名师”模式初具规模。
“主要是整合力量,构建教师成长‘大生态’。”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汪智星介绍,除了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头作用外,每周三是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雷打不动”的下校视导时间,从各学科名师工作室中推选骨干成员,他们先自行研课、备课,再由工作室团队集体研讨、共同改课,最终商定终稿进行区域展示。大批95后教师甚至00后教坛新兵快速成长。
“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本土教师队伍梯队化培养。”吴建飞介绍,除了全市层面制定面向新入职老师的培训管理办法之外,南昌市教育局还通过出台《教师梯队成长的实施意见》,启动业务骨干研训项目等一系列举措,聚力一套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在这过程中名师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湾里管理局通过全面推进“书记领航 头雁引领”工程,充分发挥“头雁”在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建设成果的作用,提升各教学团队实力,逐渐形成“群雁齐飞”的教育格局;西湖区通过实施“四杏”培养工程及奖励计划,区域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区通过出台《高新区名师管理办法》,在全区创建了34个名师教研联合体,均为“1+3+6”模式,即1名主持人,3名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6名青年教师,制订了《名师教研联合体成员五年成长规划》,给予最高35万元名师绩效考核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