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中学:实施“321”工程 打造红色“加油站”
作者: 肖培军赣州中学围绕“五红”培根铸魂育人活动,实施“321”工程,即依托三支团队、建设两个阵地、聚焦一大主题,挖掘红色资源,激活红色基因,点燃红色引擎,打造红色“加油站”。
一、依托三支团队,锻造红色育人先锋队伍
1.依托省名师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学校依托“江西省中小学思政课罗超群名师工作室”,将大量历史图片、鲜活的红色文化素材融入学科教学,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思政,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真正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依托“江西省教育系统杨东冬名师工作室——阳光家校共育坊”,组建一支富有凝聚力、朝气蓬勃、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家校共育团队,以“阳光家校共育坊”为原点,在家长课堂、家长沙龙、高考一对一家庭咨询等活动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和辐射面。
2.依托省龙头课题组,创新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学校依托省龙头课题“赣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研究”,以科研驱动理念创新、教育实践创新,用好红色史料,挖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以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研究驱动红色教育走深走实。
3.依托德育办公室,推动红色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学校依托政教处、团委两个部门,组建红色教育办公室,有序开展“五红”培根铸魂育人活动;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学、看、读、唱、讲、做日常管理制度,统筹协调各年级组、教研组和学科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月一主题红色文化德育活动;凝聚学校合力,为红色教育提供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和人员保障,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轨道。
二、建设两个阵地,打造红色教育特色高地
1.创办品牌“红色班”,培育红心好少年。经赣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学校创立“红色班”,招收品学兼优的军烈属、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离休老干部、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的直系后代为“红色生”,向革命先烈和模范人物后代奉献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狠抓“红色班”学生的思想引领、文化熏陶,打造“红色班”文化,开展以“忆祖辈光辉足迹,做红色文化传人”为主题的“红色生”党史写作大赛、组织“红色生”开展“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云祭奠活动,邀请红军烈士后代给“红色生”讲红色故事,组织“红色生”到天竺山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召开“红色生”专题座谈会,等等,让学生发扬赣南革命传统、弘扬苏区精神,进而培养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截至2022年底,学校培养出“红色生”1300余人,100%的“红色生”考取本科高校,30%的“红色生”申请加入党组织。
2.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设红色“加油站”。学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重点建设了理论宣讲、科普服务、文化服务等活动阵地平台,将红色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线上线下同步、立体展开。线上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号、视频网站、电子班牌等,开设红色文化主题专栏,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打造线上红色文化宣传学习阵地,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线下举办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大赛、五月红歌会等系列活动传承红色文化;组建“红之赣”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学雷锋、敬老爱老、保护环境等各项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体现时代特点、具有红色烙印的实践阵地,为师生赓续红色血脉加油充电。
三、聚焦一大主题,红色文化浸润强国一代
“五红”培根铸魂育人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知行合一。学校持续打造耳濡目染、寓教于乐的红色主题文化,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利用围墙、宣传栏、橱窗、板报、走廊、地面等进行红色文化环境建设,营造红色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遴选红色经典诵读书目,定期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比赛、名著阅读分享会和以“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征文评选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唱主角;利用纪念日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兴趣小组围绕赣南客家围屋、赣南红色文化、赣南采茶戏等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演绎红色课本剧、打卡红色地标、体验红色之旅,让学生在感悟和传承红色精神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青春光芒。(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