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学生也是个技术活
作者: 叶存洪教育学生应该表扬、批评、留白、护“短”多途并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教育部2009年8月12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今天看来,批评、惩罚学生带有一定的风险性,稍有不慎,家长又是投诉又是举报,甚至“动粗”,于是教师被停职者有之,被追“刑责”者亦有之,弄得疲惫不堪、被动不堪。一些教师也就渐渐地“佛系”了——我只管教我的书,管理学生之类带有风险的事咱们“惹不起躲得起”。所以,走进课堂,发现基本上就是一味地表扬,表扬学生大概是没有什么风险的。
我以为,单一表扬的教育方式如同把学生养在温室里。温室里的花朵看上去鲜艳夺目,但是一旦移到户外,它绝对做不到像雪松那样顶风傲雪,很可能是风一吹雨一淋就蔫了。现今一些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一受点“委屈”、一经点“挫折”就出“状况”,固然有内在和外在多方面原因,但我以为与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如果说表扬学生是个技术活,那么,批评学生就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了。有些批评会让学生产生羞耻感,下次再犯错误时他就死不认账、推卸责任,渐渐地人际关系变差,越来越不受同学欢迎,进而脾气暴躁,遇事容易愤怒,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其结果是更加容易产生攻击行为;而有些批评能够引发学生自觉自省,主动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积极修复伤害,尽可能做出弥补,因而容易被人接受。所以说批评的方式大有不同。
童心为要,理解包容。孟子曾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明代王守仁强调,教师要“常存童子之心”。某校长要求教师把自己“还原为儿童”。因为,教师唯有如此,才能有“同理心”,才容易做到将心比心,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应该天真,应该幼稚;因为天真可能会讲错话,因为幼稚可能会犯错误,不这样反而有几分不正常。所以,对待学生犯错误,教师既不要大意,置之不理不闻不问,以免小错酿大错,蚁穴毁长堤;但又不能过于上纲上线,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应秉持一颗童心理解他们,包容他们,这是成长不成熟阶段的必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候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荡比惩罚更强烈”,教师不妨试着这样做做看。
不翻旧账,就事论事。有些教师批评学生容易“联想”,将学生去年今天的“陈芝麻”甚至前年今天的“烂谷子”一起翻出来“算总账”,说“你去年哪天什么事我还没有跟你算呢”,言下之意你怎么“旧账未清又添新账”?其实,一码事归一码事,批评他就事论事为好,翻出“老账”容易让学生反感,觉得教师还一直记着自己过去的错误,原来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多么不堪,这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对和谐之师生关系的构建都有害无益。
悄悄批评,留点面子。“公开地表扬,悄悄地批评”,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尊严感”。班上带有共性的问题,当然得在全班提出批评,以引起学生警醒。涉及个别学生的错误,如果性质较为严重、情节较为恶劣、影响面较大,也应提出公开批评,以防止事态蔓延、发展而难以收拾,否则就应该采取不公开批评的方式,因为“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有些教师喜欢把学生带回办公室批评教育,虽然避开了其他学生,但在办公室当着众教师的面受到批评,实际上也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结果,被批评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再也抬不起头来,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批评学生时,最好把学生带到走廊的尽头或操场空旷处,单独交谈。
徐老师在办公室与学生谈话,越是人多,声音越响亮,整个办公室都洋溢着欢喜和谐、开心快乐,学生脸上红扑扑的、心里乐滋滋的。有时,她把学生叫到没人的地方小声嘀咕,替学生抻抻衣角掸掸尘土,那份慈爱与细心,与一位母亲何异?我向徐老师请教。她爽朗地笑了:“当着大家的面与学生谈话,那是在表扬他,让他有成就感、自豪感、荣誉感,再接再厉;把学生拉到一边谈话,那是他犯了错误,在批评他,尽量缩小范围,降低影响,维护他的自尊,不让他破罐子破摔——那样就把学生害了。”(某新教师手记)
学会留白,点到为止。不时听到有班主任诉苦:“我班上某某学生实在是冥顽不化,天天批评他,就是死不悔改、油盐不进,真拿他没有办法!”教师批评他,他昂着头,怒目而视,一副“我就这样,你奈我何”的架势。为什么?我以为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教师批评时话讲得太满、太过了,比如有些班主任开班会课,原本计划“骂”(批评)半节课的,结果“超常发挥”,一骂骂了一节课。如同看病,第一次感冒就用上青霉素了,第二次再用,一剂不够,再加一剂,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耐药性。一开始教师的批评可能是轻微的,看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效果,于是,话越讲越重,学生的“抗体”也随之越来越强。对此,改变一下教育方式,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批评这个“武器”如同尚方宝剑,悬而不用,方为大用。所以,我们建议,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点到为止,有时候甚至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装糊涂,特别是对性格内向、胆子小、一讲话就脸红、偶尔犯点错误的学生,千万不要穷追猛打。古人说得好:“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犯错后,肯定处于痛苦、自责和后悔中,这时他们需要的不是教师“暴风雨”一般的批评,而是教师和风细雨、幽默地一带而过,给他们一点自我教育的空间。
允许辩解,避免“冤案”。有些教师比较武断,批评学生时容易“一言堂”,学生稍作辩解,教师更是生气:“你还有理啦?还狡辩!”似乎学生冲撞了自己的权威,罪加一等。其实,给学生几分钟解释甚至辩解的时间,让他说说前因后果,也许你会发现有时是事出有因的,跟之前的判断可能是不一样的。否则就容易冤枉他们,制造“冤假错案”,再来纠正,就显得有几分被动和尴尬。
态度和善,方式柔和。不要以为批评就是“暴跳如雷”“破口大骂”“怒不可遏”,批评有时候可以很美丽!态度和善、动机纯正的批评就是美的,而主观上带有恶意的批评、惩罚是不值得提倡和肯定的。或许会有人说:“你别讲大话了,批评还可以美丽?你美给我看看?”那么请看陶行知 “四颗糖教人”的故事,就非常美丽,整个过程没有一句重话,但最后达到的效果却是震撼人心的。陕西西安一名教师分享了一件事,班上两名男生发生口角,班主任要求两个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手拉手,两个人勉为其难地拉了手。班主任还不满意,进一步要求他们十指相扣,这一做法让原本安静的教室瞬间炸开了锅,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就在尴尬和同学们的笑声中迎刃而解。网友热议:“老师露出计谋得逞的微笑,太可爱了!”“老师的办法超级棒,化干戈为玉帛!”人们总是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良药为什么一定要“苦口”、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良药利病不苦口,忠言利行不逆耳”行不行? (作者系南昌师范学院江西教育评估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