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师德”建设体系 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周新萍 何永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摆放在“高质量发展”之后独立成篇,极具战略意义,将对教育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加强和创新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完善提高育人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加强改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萍乡中学延拓传统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构建了新时代普通高中“大师德”体系,形成了“因材育才”的经验。学校“大师德”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办学质量逐年提升。

一、瞄准靶向,深刻剖析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总体目标为: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然而,部分普通高中的师德师风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高中学校对教师“德”“能”认知狭义化问题。当下依然有部分高中学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解较为狭隘,以发文件、听报告、开会等形式“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师德师风建设与教书育人工作一定程度脱钩,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教学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高中教师理念“重利不重益”功利化问题。学校教师校外补课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少部分教师过于追求物质的“利”,却忽视自身德行提升与专业素养发展的“益”。

高中教师发展“赋能增值”存在低效化问题。学校管理要强调“赋能于人”,给予物质激励之外,还需要让教师感受到工作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激发其工作热情和斗志。

教师师德评价单一化问题。部分普通高中采用单一的行政约束和同事(领导)投票,或仅凭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教师,以此来评价教师的师德师能。

针对上述问题,萍乡中学通过深度挖掘“德”与“能”、“德”与“得”的内涵,重点围绕学校管理机制、内部动力机制等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进行重构,建立起广义化、体系化、发展性、高效能的师德工作理念,用活师生之“材”,助力师生成“才”。

二、系统推进,探索实践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方法

(一)情感激励助力教师需求实现

一是通过学生肯定提升师德水平。学校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师评优评先方面的作用,以“学生评选,学生颁奖,学生表彰”的模式,通过学生的肯定实现教师的情感需求。二是校友文化反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校友作用,打造校友文化,形成尊师氛围,激发教师荣誉感。通过“校友业绩”实现教师的价值延伸,突破狭隘的功利观念,让教师在主观上认识到提升师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三是同行尊重彰显自我价值。学校创立全面客观的师德师风评比机制,让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得到同行的认可,获得职业成就感和个人价值感。四是广泛宣传提升社会价值。学校积极宣传推广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引导教师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二)师资培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构建中学教师阶梯式人才队伍。搭建起适合中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律的“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师”梯队,通过人才梯队建设让每名教师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

二是构建“引·结·搭·树”的师资培养体系。

引路子——邀请知名教育专家来校讲学,提升教师科研、教研素养,打开视野,指引方向。成立临退休专家组,对中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教研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指引。

结对子——实施青蓝工程,定期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对师傅和徒弟提出具体要求,加强过程监督管理。

搭台子——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专业知识比赛,如“解题大赛”“同课异构”教学比武,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树牌子——努力扩大优秀教师的影响力,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发系列校本课程,出版校本教材,为教师展示才华提供平台。

三、“因材育才”,推进师生成长进步

针对普通高中教学的低效化问题,学校以“因材育才”为核心理念,活用师生之“材”,助力师生成“才”,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结合本土文化和学校实际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人才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一)将“因材育才”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是“双向进岗”活用教师之“材”。在每学年末,让教师填写《进岗意向表》,结合教师个人的师德师风评价结果,综合考虑教师岗位,尽可能让教师在自己愿干、能干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是开发校本课程助力学生成“才”。鼓励教师结合兴趣特长和学生需求,开发种类丰富的校本课程,实施“因材育才”教学,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二)将“因材育才”作为学生共同成长的重要抓手

为解决学生“反复嚼、吃不饱”“撑不下、吃不好”等两极分化问题,学校制定并实施了《分层编班方案》《年级补基方案》。针对拔尖学生设置创新班;针对偏科严重或存在薄弱环节的学生,设置课外走班补基课程;针对具有体育、艺术特长的学生设置特长培训班,增设相关专业课程。

四、多元评价,实现教师职业的终极追求

一是丰富评价方式。结合“五育并举”“教学质量”“服务品质”三个方面,学校坚持教师、学生、家长、校友、同行进行协同评价,帮助教师及时改进不足,助力教师成长。

二是落实评价应用。学校层面,坚持以评价结果指导科学用人,做到人尽其才;坚持将评价结果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使其成为教师增值赋能的重要抓手。教师个人层面,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自身成长进行调整,努力达成“自我教育,终身成长”的目标。

五、加大合作,拓展普通高中“大师德”体系内涵

学校通过加强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进一步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丰富和拓展师德的内涵,强化“大师德”体系的系统性。

近十年来,萍乡中学先后有80余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涌现出“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新时代赣鄱先锋”“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萍乡市龚全珍式师德先进个人”等一批优秀教师代表。

学校先后获评“江西省首批普通高中特色学校”“江西省首批中小学师德师风示范学校”“江西省工人先锋号”“萍乡市首批中小学师德师风示范学校”等荣誉。在全省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学校作为唯一的中小学代表作主题发言。学校校长先后在萍乡市5个县(区)教育系统进行巡回演讲,累计培训中小学校校长(书记)等管理人员3000余人次,辐射学校500余所。学校还推动发起了江西省七彩联盟校首届“‘大师德’建设论坛”、萍乡市首届“大师德”论坛。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