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 陈东有

编者按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了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好革命精神,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本刊编辑部特别策划“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专题,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求解放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谋崛起的一生。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在奋发努力的建设时期,无论困难多大、压力多重,毛泽东同志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鼓励自己,同时也激励更多的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了不起的诗词大家,他一生写诗填词80多首,这些诗词记载了他无私奋斗的一生,也表述了他坚定的文化自信。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奋斗不息的一生,体会到他人格的魅力和高尚的品行、宏大的格局,还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可以感受到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毛泽东同志的文化自信,使他具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使他拥有宽阔胸襟和斗争智慧,激励着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初心和伟大的奋斗目标,战胜艰难走向胜利。

一、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习近平同志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925年,毛泽东写下了《沁园春·长沙》,真实再现了党成立前后中国的现实,表现出像毛泽东这样的一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和敢于为民族牺牲的担当精神: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多么壮美的湘江、岳麓风景!但是,这么美丽的国家谁来当家作主?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的前途又在哪儿呢?毛泽东发出了天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时,李大钊、陈独秀在北京和上海开展新文化运动,积极学习、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早期共产党组织。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当时还写了一首诗,后来他不记得全诗了,但这两句却铭记了一辈子:“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喜爱游泳,特别喜爱在自然的江河里畅游。他以游泳比喻革命斗争,他要到江河水流最激荡的中流去,搅动起可以阻挡住飞舟的大浪。“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就是青年毛泽东的气魄和力量。

二、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国共合作,北伐革命推进,湘鄂赣工农运动兴起,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运动中发展壮大,发挥了重大而又积极的作用。但蒋介石勾结中外反动势力,加紧政变活动,篡夺了北伐革命成果,以“清党”名义,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逮捕、大屠杀。大革命归于失败,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中国革命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他们从失败中获取深刻的经验教训。他们埋葬了烈士的遗体,擦干了身上的血迹,又开始了战斗,领导中国革命走上新的复兴道路。

当时必须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党要不要领导革命的武装,二是工农革命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胜利。八一南昌起义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并且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第二个问题要解决不容易,是攻打大城市还是到农村去武装工农。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要发动和领导农民暴动,组织工农革命军队,建立工农革命政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党对革命的认识有了一个重大进步。毛泽东提出了“政权须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变。

毛泽东在领导湘赣农民的秋收起义后,经过调研,选定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作为部队的立足点,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井冈山军民,利用国民党新军阀之间发生战争、井冈山地区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好时机,采取积极发展的方针,成功地对袁文才、王佐的地方农民武装进行改造,逐步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成立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打破了江西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进剿”。至此,奠定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基础。井冈山根据地在发动群众打倒土豪劣绅的基础上,开展分田斗争。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又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部分部队在宁冈砻市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取得了龙源口战斗(七溪岭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泽东兴奋地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自豪与自信溢于字里行间: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就全党来说,这时还没有解决以农村为工作中心的问题,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1930年冬到1931年秋,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毛泽东任主席。1932年7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指挥30万军队发动第四次“围剿”。就在此时,中共临时中央坚持错误的“左”倾机会主义,批评苏区中央局右倾、保守。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的直接指挥下,在乐安、宜黄两战两胜,歼敌3个旅、俘敌5000人 。这一胜利却在苏区中央局的宁都会议上受到批评,认为是右倾,没有去打大城市,在夺取中心城市上消极怠工。会议批准毛泽东同志请病假,会后不久,又把毛泽东同志调回后方。毛泽东同志被解除了党和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受到排挤,临时中央在“左”倾教条主义路上越走越远,一大批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受到打击。好在周恩来和朱德仍然根据先前的经验和毛泽东的军事策略,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

蒋介石不甘心前四次“围剿”的失败,1933年5月开始做多方面的准备,调集100万军队,先以50万分路出击,自己坐镇南昌,发动了针对赣粤闽湘鄂五省的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央根据地主力红军有8万人,还有地方红军和赤卫队等群众武装,如果能正确估计形势,利用有利条件,针对敌方采取新战略,灵活运用成功的经验,打破这次“围剿”不是没有可能。但临时中央直接指挥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在红军连战不利的情况一下,由冒险转为保守,与敌军拼消耗。加之李德为控制军权,把朱德和周恩来调回后方。李德一意孤行,坚持在广昌与敌决战,结果伤亡惨重,红军越来越处于被动。到9月,根据地仅存狭小地区,红军不得不撤离苏区开始转移。

这时,毛泽东正在会昌养病,面对受到的排挤和形势的不利,他写了《清平乐·会昌》,仍然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直机关和中央红军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直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长征。当时博古和李德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国民党当局察觉后,在赣南、湘粤边、湘东南、湘桂边构筑四道封锁线,安排重兵进行堵截和尾追。面对敌人重兵逼近,博古、李德一筹莫展,只是命令部队硬拼硬打。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红军广大干部、战士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殊死决战。为强渡湘江,红军各军团浴血奋战,与敌搏斗,损失惨重。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付出了极大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来人。但是,博古、李德无视敌情,仍然坚持按照原定计划,这使红军又处在一个非常危急的时刻。如果不改变原定的前进方向,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原定计划,立即转向西,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他们由此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他们盼望着毛泽东同志来领导红军、领导革命。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此后在军事上应该采取的方针。多数与会同志相继发言,同意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提出的提纲和意见。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了《忆秦娥·娄山关》,情景壮美,一种砥砺前行的精气神跃然纸上: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接下来的长征路虽然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以一往无前的革命意志完成了这史无前例的远征,真可谓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看完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你就会深深为之感动: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经过一年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会师之后的红军稍作休整,就奔赴抗日前线,完成又一个伟大使命。1936年2月,毛泽东到黄河边,清晨起来,开门远望,北国风光,让人无比激动,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