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课程筑梦学生的幸福童年

作者: 周玉玲 潘元俊

寻访课程筑梦学生的幸福童年0

赣州市文清路小学深度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项目化、体验式的寻访课程体系,已成为学校常态化组织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推动了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在寻访中体验研究

寻访课程旨在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寻”中学、在“访”中悟。它强调学生在行动中探索世界,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自然空间中体验感悟,达成学生的知识转化和情感升华。在江西理工大学磁悬浮列车基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杨杰带着学生参观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讲解磁力悬浮原理,体验乘坐磁悬浮列车。学生在近距离的科技体验中,拓宽眼界,增长见识,对科技产生浓厚兴趣。学校依托寻访,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确定问题情境,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提出假设、收集数据、测试检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视社会为大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其深层意义在于让社会成为大课堂,使学校与社会血脉相通。寻访课程突破了课堂的限制,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现实世界,让学生亲身触摸、观察、感知社会。学生来到赣州市巨龙废旧物资调剂市场有限公司,通过看流程、听讲解、参与趣味体验,了解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拆解、再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增进了学识,还锻炼了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

寻访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实现合作协同成为可能。来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学生通过学习、感知、体验,承担责任,获得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经验。2022年,南方普降大雨,很多城市遭受洪涝灾害。“赣州也普降大雨,为什么没有遭遇洪灾呢?”对于学生的提问,学校确定以“探寻赣州城千年不涝的秘密”为主题,组织学生分组查阅和了解赣州城千年不涝秘密的背景知识,共同制定寻访计划,完成寻访攻略,包括出行方式、寻访时间、寻访路线、寻访任务、想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根据学生的寻访计划再进行完善,邀请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为学生现场答疑解惑。学生在寻访中合作学习,培养了综合能力,增强了爱家乡、爱“宋城”的情怀。

四、多元评价展成果

多元评价不仅是寻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确保寻访课程的科学性、实效性,成为展示学生成果、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举措。学校以《文清学子成长积赞册》为载体,把过程性评价贯穿寻访活动的每个环节,做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教育作用。学生在制定寻访计划时,学会制作寻访汇报材料,采用档案袋评价、作品评价、演讲和展示等多种形式,表达各自的体验与感受。学校不断创新评价工具、手段,激励学生通过努力获得“呱呱叫”点赞卡,获得一定数量“呱呱叫”点赞卡的学生被授予“寻访小达人”称号。在学期末,学校把学生参与寻访的表现与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丰富了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素材内容。

五、有效拓展教育资源

学校依据课程要求,科学制定寻访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以红、蓝、橙、绿、古为体系的寻访课程,并赋予这些课程特定的含义:红色课程代表火红的革命精神,蓝色课程代表安全和科技的魅力,橙色课程代表生活中的正能量,绿色课程代表环保主题活动,古色课程代表赣鄱文化的古韵内涵。赣南是红色文化的摇篮,学校借助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在瑞金叶坪革命遗址、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兴国将军园、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中共华南分局扩大会议暨叶剑英住地旧址等地开展红色寻访活动,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学生眼中的红色文化元素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实地了解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赣州市文清路小学的寻访活动由学校总体规划,分年级制定寻访活动课程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内容,按照个人、中队、大队分层推进。学校大队部结合节假日或社会热点,每月组织大队寻访活动;中队根据学校计划,每月开展主题寻访活动;学生个人根据自身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在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下,每学期自主进行寻访活动。在个人、中队、大队三个层面辐射的逐层推进中,活动受益学生达100%。

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学校组建“教育者联盟”,充分整合家校社各方力量,积极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构建多位一体育人生态。在寻访活动中,学校逐步与社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寻访课程的实施,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