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医文化 擦亮育人品牌

作者: 张小康

传承红医文化   擦亮育人品牌0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要赓续红色基因,不负时代使命,为党和人民培养更多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仁心医者。这为高等医学院校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德技双馨医学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红医文化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红色医务工作者在救死扶伤、服务军民过程中形成的具备强大生命力和优秀基因的文化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等医学院校,要切实抓好红医文化教育,将红医文化基因植入学生血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厚植为民情怀、强化使命担当、拓展人生境界,在服务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展现青春风采、贡献医学力量。

把握“三重意义”

抓好红医文化教育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侵蚀,容易出现理想信念缺失、思想精神空虚、集体意识淡薄等问题。讲好讲活红医故事,将红医文化基因植入血脉,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体悟先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为医学事业矢志奋斗的崇高理想,自觉抵制社会不良思想和风气侵袭,坚定为护佑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抓好红医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有力举措。当前,国家正在对医药领域腐败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医学院的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从业者,充分发掘红色卫生资源的育人功能,利用正面典型对学生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筑牢道德防线和反腐底线,打牢“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的思想根基,为未来从业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抓好红医文化教育是引导学生精益求精的现实需要。医者,人民健康所系,病患性命相托,技术优良是基本要求。革命战争年代缺医少药,但革命先辈们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苦练专业技术,涌现了一大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红色医生。对学生开展红医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感悟红医楷模身上的高尚品格,激发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对专业技术的热爱,把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作贡献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专业学习的不懈动力,做到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高度负责、对病人满怀仁爱之心。

聚焦“三个重点”

深入推进红医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充分利用赣南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红色卫生文化“矿产”,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红医文化育人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成长规律,组织科研骨干力量加强教材、教案、教辅资料建设,充实红医故事案例库,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把红医文化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打造红医思政精品课,在各门课程中融入红医文化有关内容,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生动性。同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和整理专业课程育人资源,找准红医文化与各专业课程结合点,将红医文化融入医学专业课堂,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医文化熏陶,推动红医文化入脑入心。

广泛开展红医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入脑入心更要践行感悟。学校常态化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卫生史博物馆,鼓励学生到红医文化地标区“打卡”,开展红医文化“进宿舍、进班级、进社团、进支部”宣讲活动,让学生持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红医文化教育。利用寒暑假返乡时段,深化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调查研究、收集民间中药方、品读医学书籍中深刻感悟红医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深入医疗卫生单位、乡村、工厂、学校等区域,广泛开展医疗咨询、健康科普、暖心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观察发展大势、收集社情民意,在社会服务中感悟红医精神、提升道德修养。

全力营造红医校园文化氛围。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红医校园文化浸润必不可少。学校利用好各类讲坛、论坛、研讨会,定期邀请军烈属、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大学生作红医文化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开展好红医文化节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好红医学校、红医班级、红医社团、红色主题班会,在医师节、护士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和特殊节日,发动学生广泛开展红医故事宣讲、红色情景剧比赛、红医文化微电影等系列主题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红医文化的认同感。在打造校园景观过程中,丰富红医文化元素,突出红医文化特色,营造红医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加强“三大建设”

大力推进红医文化教育队伍建设。学校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强队伍建设,尤其是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组建课题攻关团队,加强对红医文化和红医资源的挖掘与宣传,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提升自身能力,打造一支真正懂红医文化、爱红医文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鼓励支持广大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红医元素,切实把医学专业课讲清讲透讲活,打造一支熟悉红医文化、活用红医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常态化组织辅导员、班主任等参加红医文化相关专题培训,提高对挖掘红医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相关理论的理解,打造一支宣传红医文化、弘扬红医文化的学生工作队伍。加强红医文化学生宣讲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宣讲能力,持续引导学生自觉内化红医文化,打造一支信仰红医文化、实践红医文化的学生队伍。

不断完善红医文化教育机制建设。学校将红色文化素养提升纳入教师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提供更多系统学习红医文化知识、增强红医文化育人技能的机会,同时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开展红医文化育人研究,深化红医育人成果。深入推进《红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创新红医文化思政教育模式,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探索情景体验式教育、合作探究式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等新模式,将红医文化融入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及评价体系等各环节。完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以红医文化育人目标审视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紧密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调整,在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中持续深化红医文化育人成效。

持续加强红医文化研究和育人平台建设。依托高校相关研究平台,加强高等医学院校间以及红医联盟院校间的沟通交流,加大红医文化及健康中国建设研究力度,对红医文化的深厚内涵进行再研究、再提炼、再升华,推出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发挥好现有红色文化场馆沉浸式学习、实境式感悟的作用,让青年学生深入理解红医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作为扎根赣南革命老区的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赣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实好现有的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拓展一批校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和红医文化教育活动,努力构建“校内+校外”双向育人体系。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赣南医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深入实施学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擦亮红医文化育人品牌,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的荣光。